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時間:2022-10-08 11:24:53
導語: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國內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現狀闡述了我國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措施。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使大學生學會應對死亡焦慮,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每一天;減少大學生輕生事件的發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讓大學生懂得生命的真諦,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提出了開展好生命教育課程的措施:轉變大學生對待死亡的思想觀念,通過開展講座、研討會、體驗活動等方式來宣傳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和必要性;建設一套系統的、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多個方面、多個維度進行講授;創新教學方式,通過觀看與生命相關的影片和視頻、寫遺囑、情境模擬訓練、課程心得體會交流等方式來讓學生對死亡有一個初步體驗。生命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倡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校;生命教育課程;重要性;措施
生命教育是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的教育,它通過向人們傳遞死亡相關知識來幫助人們樹立科學正確的生命觀,使人們能夠從容地面對死亡,提升面對死亡事件時的處置能力。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20世紀中葉,隨后發展迅速,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在我國,由于受“未知生,焉知死”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死亡普遍是避而不談,一些人在面對生命問題時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和行為。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很有必要的,要引導大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進而追尋生命的價值。
1國內外生命教育發展現狀
1.1美國生命教育發展現狀
1959年,赫蒙·費弗爾創作了《死亡的意義》一書,這是第一部生命教育的代表著作。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羅伯特·富爾頓于1963年開設了美國第一門正規死亡教育課程。自此,這門課程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分別在各級學校、社會及有關專業領域中受到了重視,發展迅速。到了1973年,美國已經有近600所大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到了1976年,有1500所中小學也開展了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目前,美國已經形成了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等多階段在內成熟的、系統性的生命教育體系。雖然各個階段的課程形式各不相同,但內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理解死亡的本質及意義、以什么態度對待死亡及瀕死、處理死亡或瀕死等特殊問題探討,臨終護理及處理遺囑這幾個方面。每個階段都會涉及這些問題,只是探討形式和深度不同。
1.2日本生命教育發展現狀
在亞洲國家里,日本的生命教育開始時間大致與美國相同。生命教育受到了當時學者們的積極研究與推廣,各種以死亡為主題的著作不斷涌現,大眾對死亡的態度逐漸由排斥轉為接受和了解。同時,日本還成立了包括臨床死生學會、死亡臨床研究會、思考生與死的研究會、各類哀傷輔導團體與協會等大量和死亡相關的社會組織團體,極大地推動了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發展。近年來,日本很多地區的民間組織都自發開展生命教育,通過葬禮、寫“終活筆記”等活動來幫助老人更體面地告別世界。
1.3我國生命教育發展現狀
我國雖然在20世紀末期就有了相關的學術著作出版,但是很少有高校開展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和實踐活動。目前,國內較早開展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是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的胡宜安教授。2000年,胡教授在學校的支持下開設了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起初,他通過讓學生寫遺囑、寫墓志銘等方式來感受死亡,后來隨著課程的發展,他也不斷地拓展了課程內容,除了生與死的本質概念,還將器官移植、臨終關懷等話題融入到了課堂當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社會人士意識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知識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
2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2.1使大學生學會應對死亡焦慮
雖然人們在現實中很少談論死亡,但并不代表大家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在百度貼吧、知乎等網站,可以搜索到很多關于死亡的帖子和話題,其中大多數都是關于對死亡的恐懼的討論,從這些帖子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有死亡焦慮,每天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過度的死亡焦慮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導和排解,勢必會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被死亡焦慮所壓抑的能量如果向外投放,便會具有破壞性、侵略性、攻擊性,可能引發校園暴力等一系列問題;被死亡焦慮所壓抑的能量如果向內投放,便會出現抑郁、消極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善于思考是大學生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學習之余他們肯定會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同時也會因為不能正確面對死亡而產生一系列困惑。而在高校開展死亡教育就是為了讓大學生了解生死的本質和意義,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淡定從容地面對死亡,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每一天。
2.2減少大學生輕生事件的發生
一些大學生遇到挫折可能會出現輕生的念頭,除了其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抗壓能力較弱以外,還跟學校生命教育的開展力度不夠有關。高校要積極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增強責任感、價值感,有效減少悲劇的發生。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能夠促進大學生關注生活和學習,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應對各種壓力,以正確的態度和責任感解決問題,提高高校生命教育課程質量,彌補當前部分大學生在生命認知方面的偏差,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促進大學生心靈和精神的共同成長。
2.3讓大學生懂得生命的真諦
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能夠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能夠認識死亡,接受死亡。身外之物終將都會失去,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更加重要的事情上。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正是有了死亡才讓生命有了意義。假如人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那么人們便不會珍惜時間,正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才提醒人們不要虛度光陰,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含蓄和隱晦不能延緩死亡,但坦誠和直率可以減少遺憾,生命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正視死亡,珍愛生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使命,教育工作者應教育學生以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文化素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對社會發展進步的認可,高校還應積極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使大學生自身人格能夠健全發展。
3開展好生命教育課程的措施
3.1轉變大學生對待死亡的思想觀念
我國生命教育開展較晚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傳統思維和價值觀的影響,這種思想觀念的形成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社會、家庭環境的原因。對于死亡,人們普遍是以一種回避的態度,把其看成是可怕的、不吉利的事情,不愿意去面對,內心是有些排斥的,由此引發了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當孩子向家長提問與死亡相關的問題時,部分家長會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態度,在這樣一種環境氛圍下開展生命教育的難度較大。要想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最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要通過開展講座、研討會、體驗活動等方式來宣傳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和必要性,讓大學生敢于直面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樹立科學正確地看待死亡的態度和觀念,不回避,不忌諱,敢于討論關于死亡的話題,用平常心來面對生活中的死亡現象。
3.2建設一套系統的、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教育的本質與生命教育的訴求在哲學維度中不謀而合,使得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設置擁有了科學的邏輯和哲學的根基。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設置可以概況為基于生命取向的自然生命教育課程、基于生存取向的精神生命教育課程、基于生活取向的社會生命教育課程這三種,他們互為前提、相互依存、彼此促進,共同構成了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邏輯框架。高校要想全面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必須先編制一套科學規范的教材,確定課程標準,并根據學生特點和我國文化特色制訂可操作性強、預期效果好的教學大綱,從而形成一套系統的、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生命教育課程體系需要先明確此項課程想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從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方面來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體系,以期讓大學生了解生命,正視死亡,進而提升生命品質。對于教學內容,生命教育課程應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多個方面、多個維度進行講授,讓大學生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死亡方面的知識,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套對于死亡的認知體系,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同時,還應建立與生命教育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問卷調查、筆試、心理測試、訪談等方式來評價學生在學習了生命教育課程后心理、認知、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并將學生對此門課程的反饋意見定期進行收集,為后期課程完善和改革奠定基礎。
3.3創新教學方式
高校在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和學校自身的特點,進行創新性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將生命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并滲透到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對學生講解關于生死方面的觀念、知識,或者在思想政治課、歷史課、大學生心理課等公共課程的教學中穿插教授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對生命教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待課程接受程度高了之后再開展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可以用生命意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生命發展教育等專題形式呈現,從提高認知、加強體驗、優化行為入手,綜合運用體驗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法。除了要進行理論教學和研究之外,還需要結合實踐開展相關的教學項目,在教學中多增加一些體驗活動,初期階段可以通過觀看與生命相關的影片和視頻、寫遺囑、情境模擬訓練、課程心得體會交流等方式來讓學生對死亡有一個初步體驗。隨后,可根據教學效果進一步加大體驗力度,如參觀養老院、墓地、殯儀館,讓學生能夠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以平常心來看待死亡,同時更加珍惜生命。
4結語
高校通過開設生命教育來促進大學生身體和心靈和諧發展,使大學生能夠珍惜生命,實現自身價值。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課程試點并全面鋪開后,有利于將其向各個教育階段推廣,幫助更多學生能夠科學看待生命和死亡,樹立積極正向的生死觀。生命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應貫穿學生的整個求學歷程,從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要形成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做好銜接,突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倡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杜治政,許志偉.醫學倫理學辭典[J].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08):96-102.
[2]DokaKJ.Hannelorewass:deatheducation-anenduringlegacy[J].DeathStud,2015,39(09):545-548.
[3]PineV.Theageofmaturityfordeatheducation:asociohistoricalportraitoftheera1976-1985[J].DeathStud,1986,10(03):209-231.
[4]羅羽,張慧蘭.國內外死亡教育發展現狀分析與展望[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03):175-179.
[5]吳婷婷.大學生命教育:本質訴求及課程設置[J].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0):19.
[6]王健.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03):44-48.
[7]高俊燕.當代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21.
[8]郎莉.大學生生命教育淺探[J].青年與社會,2019,(21):34-35.
作者:王春艷 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
- 上一篇:水土保持監測規劃編制研究
-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教學管理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