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0-09 09:48:12
導語: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藥物化學是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藥物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是藥物化學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從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的教學現狀出發,結合自身教學的經驗與體會,初步探討了作為一個醫學院校,臨床藥學教育應該強化院(醫院)校(高校)結合,注重臨床應用,將藥學和醫學理論知識有機融合;通過優化教學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臨床藥學;藥物化學;臨床應用;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藥物化學是建立在化學學科基礎上和生物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屬于專業必修課[1]。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應當充分考慮到臨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社會需求,從臨床用藥的實際出發,以合理用藥為主線,將化學、藥學和臨床醫學知識有機融合,為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從事臨床藥學工作奠定理論基礎提供理論指導。筆者從事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多年,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1存在的問題
臨床藥學是藥學與臨床醫學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學科,是藥學學科發展和臨床實踐的客觀需要,是一門以患者為中心,以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為核心,以提高臨床藥物治療水平為基本任務,重點研究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方法,以實現合理用藥與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為目的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2]。由于我國臨床藥學起步較晚,對臨床藥學培育臨床藥師的人才定位以及職業發展了解不足,臨床藥學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目前,我國臨床藥學專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3-4]有:(1)我國臨床藥學專業與傳統藥學專業課程區分度不高,課程教學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與規范。臨床藥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與傳統的藥學和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相比,尚未形成系統的具有臨床藥學專業特色、符合臨床藥學教學要求的課程體系。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大都尚未脫離傳統的化學模式,與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培養模式還相距甚遠。(2)課程設置與臨床藥學實踐要求脫節。臨床藥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精醫懂藥、具備合理用藥指導能力的藥學服務型人才。目前我國臨床藥學專業雖然除了設置有化學、藥學課程外,都增加了臨床醫學相關課程,但是化學、藥學、醫學課程更多的僅僅是簡單拼湊,各課程銜接生硬、模塊分割明顯,沒有真正水乳交融,形成臨床藥學專業特色。(3)臨床藥學專業師資匱乏。優秀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以筆者所在學校藥學院為例,近年雖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引進教師不乏高學歷年輕教師,他們普遍有較高的科研水平,但是大部分年輕教師從來沒有涉足臨床藥學工作,缺乏臨床藥學經驗,教師本人對臨床藥學培育臨床藥師人才定位及臨床藥師職業認知度不夠,因而很難培養出真正“精醫懂藥”的臨床藥師。藥物化學課程涵蓋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九大系統幾十種疾病、二百多種藥物,具有知識覆蓋面廣而零散、知識點多而繁雜的特點,涉及到有機化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臨床藥物治療學等多門學科,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內容太多,又加上學生先前學過的有機化學、藥理學等知識遺忘較多,因而學生普遍反映藥物化學學習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不高,畏難情緒較大。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很難滿足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的要求,甚至有部分學生產生消極厭學的情緒。因此,如何激發和培養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提高藥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滿足臨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是每一個藥物化學教師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2優化教學內容,構建適合臨床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知識框架
藥物化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學科多,對于知識點的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對于授課內容應該有所取舍。傳統藥學專業藥物化學注重介紹各類藥物的結構和命名、理化性質、主要合成路線、藥物代謝及構效關系等,兼顧介紹藥物的發現歷程、新藥研究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而臨床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以合理用藥為主線,重點介紹藥物化學結構與理化性質的關系、藥物代謝與臨床運用的關系、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藥理活性及毒副作用之間的關系、闡明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及藥物間相互作用等。因此,我們緊緊圍繞臨床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以藥學、臨床醫學及相關社會科學知識為基礎,充分整合醫學、藥學知識,實現臨床知識與藥學知識的有機融合,按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管理”培養模式,培養能夠開展用藥指導、處方審核、用藥評價、不良反應監測、藥學咨詢等臨床藥學相關工作,融藥學與醫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型臨床藥學人才[5]。在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中,要與傳統藥學專業教育加以區分,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構建真正適合臨床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知識框架。在臨床藥學專業藥物化學的具體授課過程中,在授課內容的取舍上我們弱化了藥物合成路線和新藥設計的相關內容,強化了藥物的基本知識及藥物化學基本原理,包括臨床重點藥物的化學結構和命名、理化性質、體內代謝、作用機制、臨床用途、毒副作用、藥物的相互作用及構效關系。我們將藥物化學授課內容進行了模塊化設計,把藥物化學授課內容分成了化學、藥理相關及構效關系三大板塊。化學板塊主要包括重點藥物化學結構和命名、理化性質以及體內代謝,這個板塊以藥物的化學結構為核心,進而利用結構推導其理化性質和體內代謝方式,讓學生牢固樹立“結構決定理化性質”、“結構決定代謝方式”等理念;藥理相關板塊包括藥物作用機制、臨床用途、毒副作用及藥物相互作用等藥理學相關內容,要求學生回顧藥理學知識,緊緊抓住藥物的作用機制,由此而衍生出藥物的臨床用途及毒副作用,讓學生理解“藥物的毒副作用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藥物作用的自然延伸”,并在理解藥物毒副作用的基礎上引出藥物化學結構修飾的需求;構效關系板塊包括同類藥物的介紹、結構修飾以及構效關系等內容,同類藥物不要求學生死記結構,而要引導學生求同存異找出藥物的共同特征,總結不同官能團變化帶來藥效學的變化,從而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藥物的功效關系,一氣呵成,沒有生搬硬套。以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為例,化學板塊我們首先介紹了阿司匹林的結構和命名,掌握了結構以后其理化性質都由結構可以進行推導,如圖1所示:結構中的羧基決定了阿司匹林具有酸性,能溶解于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等堿性溶液;酯鍵決定了阿司匹林能在堿性條件如氫氧化鈉溶液或碳酸鈉溶液中水解;水解產物游離出了酚羥基,故水解產物很容易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質,水解產物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呈紫堇色,從而可以利用這一現象進行阿司匹林的鑒定。藥理相關板塊,我們在回顧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臨床用途后,引出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胃腸道副作用。同時我們會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一副作用的兩個主要原因:從化學結構來看,阿司匹林的酸性對胃黏膜造成損害;第二,從藥理作用分析,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是抑制體內環氧酶(COX)的生物合成,COX有COX-1和COX-2兩種亞型,COX-1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COX-2是體內合成前列腺素的關鍵酶,阿司匹林在抑制COX-2發揮解熱、鎮痛、抗炎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COX-1,從而使胃黏膜易于受到損傷。那么怎么降低或消除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自然而然引出了構效關系板塊內容:從結構上消除胃腸道副作用要求降低阿司匹林的酸性從而結構修飾上可以將阿司匹林制成鹽、酰胺或酯;從靶點的選擇性來消除或降低副作用就出現了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如塞來昔布的出現。在此基礎上總結構效關系。板塊化教學要求老師厘清知識點,以點串線,緊密聯系有機化學、藥理學、臨床藥物治療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將其充分糅合。
3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學習藥物化學的興趣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于20世紀20年代倡導[6]。傳統的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參與度低,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至于學生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測試才知道。案例教學法更多強調師生的教學互動,教師、學生都要帶著思考的頭腦進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要結合藥物化學學科特點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時效性和實踐性的真實案例。學生在得到案例后,迅速消化思考,查閱各種必要的理論知識,經過縝密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的答案隨時要求教師加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不斷思考反思,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的認識、記憶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升華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激發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學習藥物化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們在講述鈣通道阻滯劑時運用了以下案例:患者,女,41歲,按醫囑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某天早上服藥時,不小心將藥片掉進了柚子汁水,于是她直接用柚子汁服用了藥物。結果出現眩暈、頭痛、面部潮紅、心悸等癥狀。鈣通道阻滯劑選擇性地阻滯鈣離子通道,抑制細胞外鈣離子內流,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產生舒張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收縮性等藥理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并結合藥理學、臨床藥物治療學等知識,學生很快就能了解到該患者出現眩暈、頭痛、面部潮紅、心悸等癥狀是血管擴張作用過快以及心肌抑制所導致的副作用,正常情況使用速效藥物的長效制劑或長效藥物即可避免此類副作用。案例中硝苯地平為速效藥物,但是患者服用了長效制劑硝苯地平緩釋片,正常情況下很少出現快速擴血管的副作用。而出現這些副作用的原因是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的同時服用了柚子汁,硝苯地平和柚子汁發生了相互作用。引導學生查閱文獻后發現:柚子汁為肝藥酶的抑制劑,抑制了硝苯地平的代謝,從而導致硝苯地平血藥濃度過高出現擴血管不良反應。所以在實踐生活中我們要告誡病人柚子汁不能與藥物同時服用。
4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強化院(醫院)校(高校)結合的教育模式
臨床藥學專業目的是培養精醫懂藥的臨床應用型藥學人才。傳統的藥學教育以化學模式為主,教師更多地從化學的角度傳授知識,學生從課堂上學到的只是與疾病相關的治療藥物很少涉及到藥物的應用對象———患者,至于針對患者如何進行個體化給藥化設計和開展患者健康教育卻幾無涉及。現階段高校教師普遍缺乏臨床藥學實踐經驗,精醫懂藥的臨床藥學師資數量十分有限。臨床藥學師資力量匱乏是制約臨床藥學發展的瓶頸,是造成我國臨床藥學教育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而醫院藥學部門每天面對的都是藥物的應用者,通過多年的發展,匯聚了大量的具有實戰經驗的臨床藥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藥師培育經驗,具備了參與臨床藥學教育的條件和優勢。在醫院藥學部門與高等藥學院校之間建立院(醫院)校(高校)合作的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臨床藥學高等教育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藥學服務型人才,促進臨床藥學健康快速發展[7-8]。為了解決我校藥學院臨床藥學師資缺乏的問題,我校附屬醫院藥學部與藥學院進一步強化了院校合作、院校合一的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藥學部與藥學院共同組建臨床藥學教研室,讓臨床藥師參與到專業培養計劃的制定與修訂,負責承擔臨床藥學教學與實踐工作。依托附屬醫院濃厚的醫學背景以及眾多的臨床藥師優勢資源,我們開設了臨床藥學導論、臨床藥物治療學、臨床合理用藥案例分析、藥學服務與溝通技能等具有臨床藥學特色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培養從事臨床合理用藥、藥學服務的臨床藥學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院校結合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臨床藥學實踐基地,而且可以讓藥學部臨床藥師參與到臨床藥學專業教育中去。這種做法更加利于提升臨床藥學教育的質量、改變高校臨床藥學師資嚴重缺乏的情況。臨床藥學實踐基地通常是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臨床藥師培訓基地,條件允許,年輕教師也可以定期深入臨床藥學實踐基地學習積累臨床藥學實踐經驗。通過院校結合的教育模式,實現學校教育與臨床藥學實踐的有機銜接,學生真正接觸到了藥物的使用者,為學生畢業以后從事臨床藥學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培養能夠從事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的臨床藥學應用型人才。教師定期深入臨床學習,真正接觸到了第一手的臨床資料與臨床案例,使臨床案例的獲取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使臨床案例不再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運用藥物化學、藥理學等理論知識解釋案例中的深層次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5結語
臨床藥學是一個新興專業,醫學院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強化院校結合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出“精醫懂藥”的臨床應用型藥學人才。藥物化學是臨床藥學專業的核心學科,在藥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構建適合臨床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知識框架;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臨床藥學專業學生學習藥物化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主動學習能力,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滿足我國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楊,王顯超,葉曉龍,等.新形勢下臨床藥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研究[J].醫學信息,2019,32(22):5-7,18.
[2]蔣學華,李喜西,曾仁杰,等.臨床藥學學科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藥房,2008,19(13):965-968.
[3]羅玉晶,楊悅,楊靜玉,等.我國臨床藥學教育的現狀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7(5):89-92.
[4]沈良斌,冒小璟.關于臨床藥學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藥學教育,2007,23(3):13-15.
[5]陳健敏,顏瑞佳,陳煌,等.應用型本科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22,24(3):218-223.
[6]劉剛.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作用機制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23(5):89-91.
[7]樊陳琳,姚文兵,吳曉明.我國高等院校臨床藥學教育內涵式發展探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21,41(2):119-124.
[8]林詩蘭,朱超,陳洲.高等醫科院校臨床藥學專業建設的思考[J].海峽藥學,2019,31(12):100-102.
作者:李林珍 毛遠湖 傅曉鐘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藥學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質量創優策劃與管理對策
- 下一篇:土石山區機械化水平槽整地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