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質量發展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10 16:53:30
導語:農業高質量發展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讓耕者有其田,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各項惠農政策的縱深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逐漸駛向了快車道[1]。中央連續18年發布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從“農民增收”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從“農村改革”到“農業農村現代化”,致力解決供求平衡、發展動力、農民增收、資源環境、城鄉資源要素配置等問題,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務實舉措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進農業農村向現代化轉型[3]。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倒逼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因地制宜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從而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打造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民族地區團結奮斗共同富裕標桿區、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樣板區、武陵山區承接產業轉移新高地、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設紅色湘西、生態湘西、文化湘西、開放湘西、幸福湘西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一)高質量發展對農業提出了更高標準
進入“十四五”時期,人民群眾對綠色農業、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呈現高端化、個性化、功能化、品牌化等特點,這就需要破解傳統農業發展中的諸多不利因素和問題,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推進由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向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轉變。
(二)現代化建設對農業提出了更嚴要求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頭和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4]。這就要求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把農業農村現代化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發展不充分等現實問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同時,深入挖掘農業的巨大潛力、農村的巨大市場,加快補齊基礎設施、要素配置、公共服務等短板,徹底消除工農之間的差距,消除城鄉之間的差距,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三)新發展形勢對農業提出了更多挑戰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三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貧困地區“三農”工作有了顯著改觀,困擾“三農”工作的瓶頸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條件。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傳統農業發展面臨著生產率低下、勞動力流失、資源環境制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運用大歷史觀布局農業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發展。
二、湘西州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湘西州位于武陵山區中心腹地,是地理氣候上罕見的“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植物群落里的亞麻酸帶”等三個自然帶結合部,發展農業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湘西州堅持把特色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新型工業、商貿物流一起作為“四個千億產業”計劃打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主要表現為: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全州農業特色產業面積突破400萬畝。其中,茶葉面積91萬畝,綜合產值超65億元;柑橘面積95.02萬畝,品低改13.15萬畝;獼猴桃面積23.39萬畝,中藥材面積20.91萬畝,百合面積10.46萬畝;蔬菜面積84.82萬畝,煙葉面積20.08萬畝。全州有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產業的鄉鎮61個、千畝以上產業的村617個。
(二)經營主體加快發展
全州州級以上龍頭企業達205家,德農牧業成功躋身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構建了新型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42元,年均增長12%。
(三)示范帶動效果明顯
按照“農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思路,全州擁有24個萬畝園、316個千畝園,新建省級特色產業園3個、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1個,創建省級示范社20家、百佳社7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2家。保靖縣呂洞山鎮、鳳凰縣廖家橋鎮入選2021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保靖縣黃金茶小鎮榮獲省級特色農業小鎮。官春云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湘西州。
(四)品牌效應持續放大
充分發揮“綠色”“生態”“有機”“富硒”這一特有優勢,積極引導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深入推進“一村一商標”工程,全州新獲批準的認證產品39個,累計在有效期內的“兩品一標”產品達到116個,龍山百合、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品牌入選全省首批“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
三、湘西州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湘西州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與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業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亟待解決。
(一)農業發展基礎薄弱
受地方財力的限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差。農業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夠,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機械化水平還不夠高,水電路網建設還有待提質升級,烘干倉儲、冷鏈保鮮等產后設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科技創新力度不夠
農業產業發展業態和模式單一,發揮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創新激發內生動力還不夠,農業保險、金融產品的針對性不強,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不夠多。農村“三權分置”“三變”改革推進不夠深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方面的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
(三)經營主體帶動不強
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利益分配、風險承擔等方面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農產品銷售渠道不夠暢通,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遍存在資金短缺、技術實力不強、市場開拓不暢等問題,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尤其是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重偏低。
(四)農民科技素質偏低
人才隊伍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還不相適應,農業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不足,“土專家”“田秀才”培養不夠,高端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難引進、留不住,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現有勞動力大多為留守老人,接受先進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創新創業意識和發展能力還亟待增強。
四、推進湘西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一)搶抓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央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文件明確設立銜接過渡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四項政策”助銜接,并加大對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5]。同時,湘西州還面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以及高鐵航空時代、數字經濟時代到來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
(二)優化發展布局
堅持發展現代精細農業,圍繞“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建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科學謀劃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促進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深入理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穩面積、穩產量”要求,引導農業資源優先保障糧食生產[4],認真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惠農支農政策,抓好高標準農田和農田小水利建設,推廣良田良種良法和機械化作業,精耕細作增加種糧效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輻射帶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發揮綠色、生態、有機、富硒優勢,全面實施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工程,著力發展松柏大米、臘爾山大米、吉衛大米、白云貢米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新創一批“兩品一標”優質農產品,打響“湘西香伴”區域公用品牌,提高農業經濟的綜合效益。
(三)抓好項目建設
圍繞生態文化旅游、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商貿物流“四個千億計劃”目標,積極對接全省農業農村“百千萬”工程、“六大強農”行動,精心儲備一批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加快培育壯大茶葉、植物油、煙葉、柑橘、獼猴桃、中藥材、蔬菜和特色養殖等八大特色產業,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戰略合作伙伴,充分發揮企業橋梁紐帶作用,聯動合作社一起帶動農戶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推進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充分開發農業產業的多功能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推進農業產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康養、非遺等深度融合,農戶融入管理和運營中去,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健康養生、共享農莊、加工體驗、民宿旅游、智慧農業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發展一批生態循環型、休閑觀光型、采摘娛樂型、勞動體驗田園綜合體,把全產業鏈發展的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切實增強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加強園區建設
搶抓國家出臺政策以及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等方面的大好機遇,加快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花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花垣、古丈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以及永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院士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深入研究自然資源優勢、生產技術優勢、市場貿易優勢[6],建立健全配套支持政策體系[4],支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大力推行利益聯結模式,形成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加快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冷鏈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逐步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效益。
(五)強化要素保障
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積極探索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施辦法,不斷提升涉農資金使用效益,助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抓好農村“三權分置”改革、“三變”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各項改革,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建成州縣鄉村四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州縣兩級土地流轉市場。突出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大力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采取上掛、下掛、外掛等多途徑統籌推進黨政人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業實用技術人才建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依托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定向培養農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毛中明.推動農業農村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9-12-20(12).
[2]韓長賦.鑄就新時代“三農”發展新輝煌[N].人民日報,2020-10-20(9).
[3]王文強.對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回顧與展望[J].吉林農業,2018(3).
[4]胡春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0-12-01(6).
[5]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1).
[6]許廣靈,張連春.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N].人民日報,2019-02-28(9).
作者:劉麗 李暉 張鐵生 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生物工程系 中共湘西州委政策研究室
- 上一篇:柔性管理在企業經濟管理的應用
- 下一篇:森林火災風險特征及預防體系探討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