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應對策略

時間:2022-10-11 08:32:57

導語: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應對策略

當前中國學術期刊發展仍然呈現出了與之“相對隔絕”的“高姿態”,尤其在學術評價體制方面,所有的學術成果都需要以量化的、標記為一定影響因子的學術論文形式來展現。這一方面與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足有關,另一方面也同數字產品發行量較少密切相關。近年來,一些學者在微博、微信等多媒體平臺上發表學術文章,或有期刊在官方平臺上發表熱門文章,以供學術信息傳播、共享,相比于傳統的紙質媒介時代信息傳播而言呈現出了巨大的變革。盡管實現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縮短出版進度,提升信息傳播速度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但絕大部分學術期刊將數字傳播權交給目前幾家期刊數據庫,如知網、萬方、維普、龍源等,自己仍然按照傳統出版的路子繼續發展。通過調研不難發現,當前限制我國期刊數字化轉型的因素相對較多,最為主要的當屬用于支撐出版發行的數字化技術,其次是由辦刊理念所決定的經營管理思維,最后在資金等方面也相對缺乏,同時,還面臨著數字化期刊的版權保護問題、利益分配爭議問題等等。

一、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展現狀

伴隨數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更多新型的傳播方式涌現在公眾視線并逐步被接納,極大豐富了信息的獲取和利用習慣。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很多學術期刊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了適合自身運行的模式,也都借助于網站平臺,通過閱讀和下載帶來了可觀的流量與不菲的收入。就拿學術期刊第一大國美國為例,有三萬余種學術期刊按照自身的情況,在實現了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健康、有序地運行著。以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為例,讀者可以根據需要自主訂閱網站內容,付費后閱讀文章,極大降低了期刊發表時滯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利潤增長點。國內知網、萬方等期刊數據庫也是如此,無論在下載量還是在利潤方面都是比較理想的。然而,期刊內容提供商從中分得的卻很少,未來需要在這一方面重點思考。此外,愛斯維爾、威利-布萊克維爾、斯普林格以及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也已經完成了數字化轉型,相關期刊網站平臺能夠為受眾提供包括按關鍵詞、作者、時間等文獻的檢索服務,以及導航、全文下載等,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提升了受眾的依賴度;靈活的OA以及網絡預出版模式,更是很好地與新媒體時代特征相呼應,掙脫了傳統期刊出版模式的桎梏。行業應對學術期刊的傳播與營銷層面投入更多的關注度。例如除了互聯網,《Nature》的醫學姊妹刊紛紛在Twitter、Facebook等平臺提供了交互,充分借助了自媒體的力量來推動發展。中國也有部分學術期刊借助官方微博這一高效、即時、自發傳播的平臺打造開放互動的編輯平臺,很好地實現了“淺閱讀、碎片化”的微出版模式,以供編輯、讀者和審稿專家之間開展密切交流,既助力學術發展,也推動了組稿、約稿等出版進程。此外,作為新媒體技術融合的一大重要產物,微信被廣泛認為是繼微博以后的一個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平臺之一。早在2014年,我國微信用戶就突破了4億,并在2018年超過了5億。相比于微博,微信不僅具有語音功能這一鮮明創新,而且傳播群體更加具有針對性,即往往是擁有相同或相似的利益群體。基于此,業界往往認為,可以通過利用像微信之類的移動終端業務來實現對于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的有力推動。從實踐來看,當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還未對微信平臺投入足夠的關注度,相比于時政類微信公眾號,學術期刊類公眾號盡管相比于過去已經展現出了更高的利用度,但還是有待于進一步推進,且絕大多數限定于對熱點文章以及當前期刊目錄的簡單推送,利用度不高。可以說,未來學術期刊可以在如何利用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這一環節進行深入探索,以期實現更為精準的定向推送,提升受眾與期刊間的黏性,加快信息傳播,提高期刊影響力。

二、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有效實現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盈利模式的創新

除了同網站開展合作實現電子期刊在線閱讀外,還可以通過與資源提取者利潤分成的方式來盈利,例如知網便是采用這種盈利模式,具體是通過期刊付費下載等來增加收入。從長遠來看,一方面數字期刊可以充分汲取新媒體時代特征,在原來紙質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實現展示技術方面提升,鼓勵學術成果突破原有的單一文字性內容,實現以音頻、動畫或者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同時,期刊平臺搜索引擎可以為受眾提供基于圖片、視頻相關關鍵詞所開展的搜索,豐富受眾的使用方式,提升使用的便捷度。另一方面,可以為作者提供技術支持,不僅僅涉及現有的查找重復率技術支持,而且可以涉及論文潤色、圖片美化以及音、視頻處理等服務,借此增加用戶黏性,并同時增加期刊收入。此外,還可以創新性開發數字期刊的二次化銷售方式,例如圍繞某一主題、某一作者或者某個學科方向來重新進行論文打包,形成專刊并開展銷售,重點關注具有某些特殊需要的受眾群體;也可以將會議論文、研討活動等論文作為專業論文集,在學者群體中廣泛征集需求意向,借此調整銷售創新。

(二)重點關注期刊內容

無論時代發展到什么階段,期刊內容本身始終是最值得關注的。數字化轉型進程盡管對于期刊出版技術提出了一定的技術要求,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靠內容來吸引讀者,實現與其他出版商的競爭。可以說,數字化轉型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并反之對于期刊出版量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受眾如何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始終專注于某期刊,還是必須始終堅持高質量辦刊。一方面,要堅定廣納稿件,并在優中選精,創造強大的期刊活力;當然這一環節絕非單純地增加稿件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優質論文被收錄進期刊的可能性,借此發揮應有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為受眾所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要持續地關注時下相關的學術研究熱點,及時調整期刊關注方向,這對于吸引受眾注意力非常重要。期刊運營團隊可以借助于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等向受眾群體征集意見,虛心作為后期整改指導;或安排專門的業務專員同受眾溝通,了解期刊在內容編排上存在的系列問題。

(三)加強與其他期刊的混合媒介運營

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期刊可積極借鑒其他優秀期刊的運營模式。例如,國際上某些學術期刊不僅僅采用單一媒介經營,而是通過混合媒介經營的,最為知名的當屬《Nature》。它不僅刊登紙質版,受眾可以根據需要在報刊亭買到,而且也會有電子版,擁有視頻、博客、播客等豐富的形式,受眾能夠在網絡上查閱到自1997年以來的所有雜志;同時,在定價方面,也分為個人閱讀者、機構閱讀者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的階段。與此類似的,近年來很多期刊也紛紛采用這一模式,且在論文出版后還可以自主選擇開源與否、論文中涉及的圖片是否采用彩色印刷等。再以人文社科領域經典的《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為例,同樣也會根據用戶需要來提供紙質版、電子版兩類,且擁有個人、機構訂閱等不同定價模式。可以說,這種混合媒介的經營方式,非常靈活,既包含了傳統期刊的嚴謹性,又兼具了新媒體時代的靈活性,同時也很好地融入了數字期刊的技術性。

(四)加強學術期刊的網絡品牌建設

網絡品牌建設對于傳統學術期刊而言非常迫切且關鍵。當前多數學術期刊通過網絡平臺,能夠方便作者進行在線投稿,期刊編輯經過網上審稿、編輯、校對后,在線出版發行,整個過程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出版社可以為作者提供郵箱投稿或者平臺在線投稿方式,并根據用戶的需要來對于投稿方式進行定期的優化,相關工作既起到了無紙化操作、節能環保,又能夠極大推動學術成果的推廣進程。從另一層面來講,在線操作也能夠很好的拉近編輯、受眾以及作者之間的距離,能夠使得受眾、作者更好的互動,這本身便是強化期刊本身網絡品牌形象的關鍵環節。

(五)強化產業版權保護意識

這一環節工作主要涉及兩個層面的內容,包括政府層面和個人層面。其一,政府要逐步完善數字出版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數字出版自內容生產到管理運營整個過程的合法化。其二,公眾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版權意識。當前,我國普遍存在的盜版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公眾版權意識不夠高有關。人們在遇到侵權問題時,不知道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網絡運營商也有意無意地在推諉、推卸責任,故長久以來,整個產業出版環境便得不到應有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