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加工影響期刊質量的應對策略
時間:2022-10-12 15:09:41
導語:編輯加工影響期刊質量的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良好的編輯心理對期刊質量的重要性
編輯是傳播和繁榮知識文化的使者,是期刊質量的第一“把關人”。雖然經過三審后的稿件在學術質量方面的問題并不大,但要正式出版,編輯還要做很多細致的編輯加工工作,如糾謬、刪繁、補漏、規范等,使其符合期刊出版規范要求。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的心理與期刊質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如果沒有良好的編輯心理,編輯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編校差錯。期刊編輯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期刊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只有具備良好心理品質的編輯,才能以最佳的狀態完成期刊編輯出版各個環節的工作,保障人類社會科技文化的建設與傳承,使期刊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編輯加工中的心理隱患與應對策略
(一)應付心理
一些編輯對自身職業缺乏正確的認識和高度的責任感,總想偷懶少干活,一味追求“安逸”。這些編輯沒有職業責任感和職業奉獻精神,不愿意在編輯加工工作中多下一點功夫,“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連鐘也懶得撞,“混日子、得過且過”的思想嚴重。對于稿件的編輯,只做表面文章,不愿意精益求精、深入思考、深作加工;對于稿件的校對,雖然有一校、二校、三校,但很多時候二校、三校都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從不對稿件進行精讀、細讀,缺乏對讀者和作者負責的精神,而且總將“文責自負”掛在嘴邊,不把差錯當回事,甚至認為“差不多就行”,總抱有應付心理,由此嚴重影響了期刊的質量。應付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個人內在原因。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是精耕細作還是敷衍塞責,是追求完美還是得過且過,一般都由編輯自我把握。這其中的自我要求就能反映出一位編輯慎獨的意識和表現。一位優秀的編輯,不是在他人的督促下工作的,也不是在制度和規章的約束下工作的,慎獨是他們的道德常態。因此,出版單位應加強對編輯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干一行愛一行;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使其甘為人梯,愿意為別人作“嫁衣”;帶領他們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標準嚴要求,讓他們爭當編輯出版行業的標兵。思想態度是業務的保證,只有思想態度端正了,業務才有可能做得更好。每個人都希望“投入小,收獲多”,所謂“事半功倍”,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編輯工作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尤其是期刊質量,不能有一絲放松。
(二)僥幸心理
所謂僥幸心理,就是無視事物的本質,違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違反為了維護事物發展而制定的規則,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來行事,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直至取得自己滿意的結果[3]。很多出版單位,特別是高校學報出版單位,并不具備出版相應期刊的專業編輯人才,甚至一名編輯要肩負多個學科稿件的編輯加工工作,工作量多、壓力大,為了能夠盡快完成編輯任務,在工作上只求量不求質,總存有僥幸心理,總想著“萬一不出事呢”,而不是想著“萬一出事了呢”,俗話說得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編輯認為期刊質量檢查中被抽中的概率很小,而且期刊質量檢查人員也不可能是全才,對一些專業知識錯誤也未必能發現。這些編輯在編輯加工工作中失去了政治敏銳性和職業責任感。還有的編輯心理上另有所依,總想著除自己編校外,還有二校、三校、終校等人員的把關,以及各種校對軟件的輔助,自己這一關粗心大意一點也不要緊,這樣的僥幸心理怎能不影響期刊的質量。僥幸心理屬于過度自信效應的一種表現形式,過度自信效應會導致一些嚴重后果。在編輯加工中,由于過度自信,有些編輯往往懷有“不可能那么湊巧就讓我撞上”的僥幸想法,對期刊質量檢查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視而不見,嚴重影響了期刊的質量。要消除編輯人員的這種僥幸心理,首先,出版單位要增強編輯的自我認知能力,多要求其進行逆向思考,使其意識到自身行為的風險后果,并培養其“事前檢驗”的思考方式,促使編輯不斷反思、查找不足,拋棄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變得更加理性、科學;其次,要求每個編輯對有關期刊質量檢查的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仔細審讀,并對其中的要點做好記錄,同時對歷年期刊質量檢查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歸類,時刻提高編輯人員的警惕和認識;再次,要求編校人員具備“沙里淘金”的精神,認真負責地編輯加工每一篇稿件,牢牢守好質量關。
(三)自大心理
自大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沒有自知之明[4]。編輯的自大心理,主要體現在資歷較深的編輯身上。資歷較深的編輯自以為編齡長、編輯經驗豐富,對稿件的處理一貫準確、到位,但往往礙于臉面而在一些新角度、新問題上盲目自信、濫施刀斧,把對的改錯[5]。如“毒劇中藥”,有些編輯因從沒聽說過,而認為“毒劇”是“劇毒”之誤,將其修改為“劇毒中藥”,致大錯特錯;有編輯認為“超超臨界鍋爐技術”是多了一個“超”字,將其直接刪除,犯下了致命的錯誤;還有編輯將“腎病綜合征”改為“腎病綜合癥”。這些編輯只憑經驗工作,不對字面問題質疑、探究,鈍化了對新事物、新問題的敏感性,在自以為熟悉的編輯工作軌道上慣性前行,讓差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編輯要克服自大心理,最關鍵的是要正確評價自己,保持心態平衡,并與時俱進。編齡長、資歷深的編輯應該自知:自己的編齡和編輯經驗也是一點一滴積累來的,而專業認知能力蓄水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將原本正確的表達改錯,說明編輯在專業知識方面還存在盲點,對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術語改寫可能會出現知識性的“硬傷”,因此編輯應廣泛涉獵,學習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編輯”。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學習是無止境的,學習是人一生的必修課。因此,編輯在遇到不懂或拿不準的問題時,要敢于質疑,敢于查證,勇于求教,克服自大心理,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6]。
(四)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是指人們在面對想象或現實的壓力時所產生的特定心理反應[7]。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署加大了期刊質量檢查力度[1],在前有出版規范,上有“達摩克利斯之劍”,后有“追兵”的形勢下,編輯往往精神高度緊張,時時如履薄冰,常常出現恐慌心理。編輯的恐慌心理在編輯加工稿件時主要表現為反復將稿件內容修改為自以為是安全的形式,從而造成修改過度或做無用功,即常說的可改可不改的改了,這樣很容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期刊質量的提升。克服恐慌心理的主要途徑是增強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開闊認知視野,確立正確的目標,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對于編輯來說,首先應與時俱進,爭做“學習型編輯”,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學術技能,增強自信心。其次,編輯應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審稿階段,編輯要與作者、編輯部成員、審稿專家乃至學界保持良好的溝通;在編校階段,編輯要與編輯部的其他編輯校對人員、作者、排版單位、印刷單位等保持緊密聯系;出版單位也要給編輯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在各個環節共同努力,把期刊質量把關工作做好,不能出了問題互相推諉。再次,出版單位應不定時地對期刊進行自檢,期刊質量自檢時要發現問題,更要解決問題,對出現質量問題的稿件要嚴格把關,而對于相關編校人員,不要一味地指責和埋怨,而要盡量為其提供業務上的幫助和支持[8]。
(五)刻板心理
刻板心理指的是個人對某些人、某些事持有的穩定不變的看法,難以與“創新”“創意”掛鉤。雖然很多創新式的編輯模式已在編輯加工中得到應用,但許多編齡長的編輯一時不能適應和接受新技術,堅持相對固定的編輯流程和編輯習慣[9],不想也不愿輕易改革創新,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這種編輯流程和編輯習慣使某些編輯墨守成規的同時,也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創造思維,導致其編輯加工出來的稿件,從內容到形式都與時代精神和受眾需求嚴重脫節,嚴重影響了期刊的質量。刻板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們不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還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看法全是對的。實則唯有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社會的發展,需要有人突破常規,從別樣的角度探索新知。假如被刻板心理“裹挾”,那么前進的腳步就會停滯不前。因此,想要克服編輯的刻板心理,關鍵在于利用求異心理。在編輯加工工作中,求異心理具體表現為編輯在出版物的策劃、組稿、編輯、出版、印刷等一系列活動中的求新、求奇、求變的心理[10]。它們是編輯創新的強大驅動力,一方面可以喚醒編輯新的注意和興趣;另一方面也能給編輯的創新思維活動創造條件,從而引導編輯積極調整自身心理結構,融入編輯隊伍中,接納新事物。一位真正優秀的編輯,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證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出版物要想走得更遠更高,就要具備自己的特色,而其鮮明特色取決于編輯人員的獨創與構思,編輯人員只有將這種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貫穿于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才能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進而促進科技期刊的發展和創新。
(六)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類性格的一種缺陷,其主要表現為過于低估自己的素質和能力,輕視自己,缺乏自信。編輯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歷較低、資歷較淺的青年編輯在面對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很高的專家、教授等的稿件時,不敢質疑和做過多的修改,總認為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自己的專業水平肯定不如他們,生怕改出錯誤、鬧出笑話。二是一些資歷較老的老編輯在面對新一代青年研究學者時,總認為自己掌握的知識已經落伍,在處理他們的文稿時總是處處謹慎小心,優柔寡斷。這兩種表現都嚴重影響了期刊的編輯質量。應克服編輯的自卑心理,首先,不論資歷淺的青年編輯還是資歷深厚的老編輯,都應明白編輯是傳播文化、播撒知識的使者,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不論作者學術水平有多高,科研能力有多強,專業資歷有多深,他們的稿件都要經過編輯的鑒審、加工和創新。因此,在編輯加工中,編輯要主動與作者溝通交流,大膽質疑。其次,術業有專攻,人各有所長,不論專家還是教授都只是在某一領域造詣頗深。而編輯作為博收廣取的“雜家”,在某一方面專業知識不如作者也是正常的,編輯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傊?,編輯只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提升文化修養,在“博”的基礎上“?!毕氯?,就能夠有效地克服自卑心理。
三、結語
期刊的質量一直是出版人頭疼的問題。期刊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期刊的整體品質,也影響著讀者的閱讀效果。而編輯作為期刊質量的第一“把關人”和質量的守護者,只有具備較強的職業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心理素質,才能保障期刊的質量。這就需要編輯樹立正確的編輯價值觀和編輯職業精神;加強學習,認真總結;強化主體意識,勇于質疑;適時進行心理調整,使自己專注于書稿的質量。此外,在常規的編輯加工和“三校一讀”的基礎上,編輯們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編校方法和編校技巧,以保證期刊的質量。
- 上一篇:稅收優惠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 下一篇:城市生態園林景觀建設規劃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