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完善對策與建議
時間:2022-10-13 11:10:44
導語: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完善對策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企業是社會工作發揮重大作用的組織形式,它兼具社會性和經濟性,通過采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方式,實現組織終極的社會價值與使命。目前,我國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整體比較滯后,影響了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對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文章選取國內不同類型社會企業典型案例——中和農信和第一反應公司,對比分析兩類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并提出完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我國社會企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社會企業;商業模式;中和農信公司;第一反應公司;完善對策
社會企業是社會工作發揮重大作用的組織形式,它兼具社會性和經濟性,通過采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方式,實現社會價值與使命。社會企業深耕于市場與公益失靈的社會領域,能夠有效整合市場與社會資源,并在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問題的改善與解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目前,我國社會企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不充分與不均衡的問題突出,尤其在商業模式方面比較滯后,因此,我國社會企業需要參考國內杰出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而不斷開拓和創新。因此,本研究選取國內不同類型社會企業典型案例——中和農信和第一反應公司,對比分析兩類社會企業(官辦型和民間型)的商業模式,以期為我國不同類型社會企業構建商業模式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公司簡介
中和農信公司是在2008年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下設的小額信貸項目部進行企業化轉制而形成的,主要致力于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的管理與拓展,屬于“官辦型”社會企業,是由上至下構建社會企業模式的典型代表。截至2020年12月,中和農信公司已遍布國內20個主要省份并建立起387家分支機構。在具體業務開展上,中和農信已累計發放貸款743.33億元,放款筆數為433.83萬筆,并向600多萬人次提供了小額信貸金融服務,其中農村戶口客戶占比高達90%以上[1]。第一反應公司全稱是上海救要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它成立于2010年,具有明確的社會目標與使命,能夠提供創新性的應急救護產品和服務,并從中產生經濟收益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第一反應公司屬于“民間型”社會企業,其組織結構與規模相對較小,但發展勢頭表現良好,屬于自下而上構建社會企業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一反應公司從成立至今已經累計提供應急救護保障工作超過20萬小時,向超過百萬人才提供過應急救護培訓課程,并為全國超過10萬名青少年提供急救知識普及與技能培訓課程。同時,第一反應公司已經成為我國大型馬拉松賽事官方急救與醫療合作單位,在50多座城市278個賽事中守護了120多萬名選手,成功挽救10多名心搏驟停患者。第一反應公司搭建了先進的智慧應急救援系統,通過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實現現場救援指揮與120急救的無縫銜接,大幅提升了賽事保障與應急救援能力[2]。
二、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比較研究
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比較研究筆者主要從經營模式、價值創造模式、創新模式三個維度來開展。
(一)經營模式比較
中和農信與第一反應公司兩家社會企業都具有各自較為獨特的經營模式。其中,中和農信公司的經營模式屬于整合式,而第一反應公司則屬于重疊式,而且這兩者之間經營模式差別的形成也主要是由于兩者各自面對且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其所面臨的發展條件和資源與環境不同導致的。中和農信作為由原中國扶貧基金會下屬事業發展部轉制而形成的商業組織,在其成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均不離開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資金、資源、信譽支持與背書,尤其是在中和農信成立的初期階段,中國扶貧基金會通過發揮自身強大的資金募集能力以及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為中和農信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提供充足的啟動資金,并為其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本基礎。另一方面,中和農信經營走上正軌以后,它在堅持自身社會價值和使命的基礎上,通過多元化的資金融通方式,例如引入戰略投資基金和開展資產證券化融資等,采用市場手段從資本市場獲取更多用于發放貸款的資金,為公司經營業務的拓展提供經濟保障;同時,中和農信還通過開展多種培訓等業務方式,增加公司營收,積極拓展公司經營渠道與網絡,從而在最初重疊式經營模式基礎上,完成向整合式轉變,進而構建起以信貸業務為核心、以技術培訓和金融教育為重要支撐的發展格局。相比之下,第一反應公司則是源自于“民間”的“草根型”社會企業。第一反應公司沒有像中和農信公司一樣,其組織規模相對較小且經營資金不具有穩定性而缺乏相應保障,早期發展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難題與挑戰。在這樣的先天差異條件下,第一反應更深地根植于社會問題與痛點,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與解決問題,更加注重自身專業技術與產品服務質量的提升,以更好地滿足目標群體的需求。同時,由于第一反應現階段缺少足夠外部資源,它只能夠通過將商業經營活動與滿足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深度融合,從而增強自身發展的競爭力,因而其經營模式更具重疊式特征。
(二)價值創造模式比較
中和農信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主要是通過向農村貧困群體提供可用于滿足其發展需要資金的方式推動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完善并最終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與農民更好的發展。因而,中和農信公司的發展具有向貧困群體導向的模式。第一反應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與中和農信公司存在明顯差異。第一反應公司致力于滿足社會應急救護需要與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并通過為付費的組織或群體提供應急救護服務和培訓的方式,促進社會公眾應急救護能力的提升以及企業自身運營和發展。因而,第一反應公司的價值創造模式屬于收費模式。
(三)創新模式比較
中和農信公司通過構建創新性的小額信貸供給機制,通過多戶聯保及差異化利率定價和目標群體錨定機制,能夠有效地為農村貧困群體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產品服務,從而突破了傳統金融機構未能有效提供農村金融產品服務的困境,補充了我國普惠性金融體系建設內容,激發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與發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因而,其創新模式屬于修正模式。第一反應聚焦于應急救護產品、技術與服務的提供,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但由于其所服務對象的有限性,加之其商業模式并為突破市場中既存的服務和培訓供給模式,未能形成制度模式方面的突破與創新,因而,其創新模式具有一定有限性,屬于拼合模式。
三、完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一)創造社會企業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組織生產和發展的外部環境,是提供外部資源、創造競爭優勢、提供制度政策支持的開放式網絡。營造良性的社會生態系統,助力社會企業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獲取社會資源,撬動社會資本為社會企業“輸血”,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走出一條“自我造血”的公益新路。創造社會企業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應通過制定科學的社會企業認證標準以解決合法性缺失困境;出臺促進性政策讓社會企業更具市場競爭力,以“市場搏殺”的商業模式代替“溫室照顧”的單純扶持;推動全社會范圍內的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補足資本劣勢,多方面推動社會企業形成新型商業模式。1.建立科學完善的社會企業認證標準我國社會企業處于蓬勃發展時期,類型多樣且形式眾多,但對于社會企業的認定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未與傳統企業和社會組織形成明顯區隔。作為一類新興的特殊組織類型,社會企業仍然面臨著合法性缺失的難題。同時,由于社會企業兼具商業與公益性質,在合法性缺位的情況下導致一些社會企業直接注冊企業,作為工商注冊的社會企業就需按照商業組織標準向政府繳納稅收,從而無法像公益組織般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因此,社會企業的困境亟待社會層面的認可和法律層面的規范,以推動社會企業合法性的提升,蓬勃發展同時實現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社會企業對于協調各方資源就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企業不能單純依靠“輸血”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單純依靠情懷獲得人力支持,如此方式機構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都容易受資助方影響,是不長久且不穩定的。認證卻可實現“造血”的轉化,它調動的不僅是資金,更盤活了各方資源。一方面可吸引社會資源、社會認同、社會包容,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從政府獲得資金、人才、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國正在對社會企業認證進行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深圳市作為社會企業發展核心區域,建立起中國首個社會企業認證標準體系,多城市也逐步啟動社會企業認證工作,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通過認證,社會資本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新模式得到合法性認可。例如,中和農信不僅通過了全國首批社會企業標準認證,還獲得了金牌社會企業榮譽稱號;第一反應公司不僅是中國首批認證的社會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家獲得“B-Corp”認證通過的大陸企業。而“B-Corp”認證則是當前國際上嚴格且內容豐富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體系,具體包括公司治理、商業模式、社會效益等五大類與18小類的評價指標體系。2.推動社會影響力投資社會影響力投資是指能夠同時實現經濟回報和社會價值的投資行為,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社會影響力投資將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影響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構建過程。第一,在直接影響方面,社會影響力投資將直接為社會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社會企業雖主要通過商業模式實現經濟盈利,但資金支持在社會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也很重要,尤其是初創時期。這個時期的社會企業處于商業模式的打磨期,在還未完全成熟的狀態下已投身殘酷的市場競爭,同時還要兼顧社會效益,社會企業會顯得力不從心,亟需資金支持,特別是政策性支持資金。資金支持在社會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可為初創期的社會組織提供支持,以打磨商業模式、研發產品、提升創業團隊能力、健全運營架構;為發展期和成熟期的社會企業提供支持以更迭創新產品、規模化發展、建設品牌等。第二,在間接影響方面,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尋求正面的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同時,也追求一定的財務回報。財務回報的追求促使其建立良性的商業發展模式,因此對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系統與科學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自2003年我國引入社會企業概念,目前社會企業數量已超175萬家,多數企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社會企業投資政策逐步完善,社會企業發展生態正在構建。然而,政府和社會對社會企業投資認知有限,社會企業缺乏身份認同,資金和融資渠道單一且規模較小,制度框架不清晰等。但我們也應該客觀認識到,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發展無法一蹴而就,這將是一個多方主體參與和漸進式發展的過程。微觀層面上,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宣傳力度,提倡鼓勵資本進入社會企業市場;同時加大社會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推廣力度,加強社會認同感,健全社會支持網絡,吸引資本進入社會企業市場;采取多樣化社會影響力投資方式,政府發揮主體作用,支持購買社會企業的優質服務和產品。宏觀層面上,政府應進一步規范相關法律法規,為社會影響力投資提供合法性支持,進一步發展市場主體和服務機構,促進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規范發展。
(二)提高經營模式的整合能力
社會企業運營模式是社會企業發展的關鍵,合理的運營模式可以充分整合平衡商業行為與社會行為,進而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自我造血”功能。社會企業運營模式多樣,但在社會企業實際運作過程中,公益性與商業性的平衡實際難以把控,社會企業隨時將面臨社會資源缺失的困境或是偏離社會目標的風險。因此,無論以何種模式運營,社會企業都應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為原則,充分整合各類社會資源以可持續性地創造和傳遞與實現價值。1.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社會企業具有價值雙重性特征,其在創設初期就將企業使命設定為創造社會價值,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社會目標作為該組織的初心和使命,貫穿于社會企業的完整生命周期,是整個商業模式開展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因此,社會目標是評價社會企業商業模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構建必須以社會目標為基礎,堅持社會目標優先原則。第一,設立明確的社會使命。社會使命是社會企業存在的理由和依據,應明確清晰。從而使社會企業保持生命周期的目的統一性和明確發展方向與核心業務,建立持續穩健向上的框架。因此,社會使命是社會企業的驅動力和第一要素。第二,塑造社會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家使企業成了“善”的重要載體,他們通過創新公益與商業結合模式,實現“自我造血”,創造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塑造社會企業家精神意味著財富的創造,而非捐贈或撥款形式的財富轉移,直接推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3]。中和農信公司致力于解決農業農村缺少正規金融服務的困境,將社會問題轉為商業機會。2.整合多方資源社會企業的資源包括內部資源及外部資源,內部資源需要優化配置,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外部資源需要吸引和爭取。為了進一步破解社會企業的資源困境,在宏觀層面上應強化推進社會影響力投資,創造社會企業的良性資源生態系統。微觀層面上,社會企業也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創新意識和整合能力,充分整合市場及社會等多方資源[4]。社會企業資源整合能力與配置能力兩者緊密相關,社會企業不僅需要充分提升內部的人力、信息、技術和管理資源,還要積極整合外部資源,獲取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支持。中和農信和第一反應公司等社會企業,不單依靠于物質激勵,更注重社會目標的認同。通過物質和社會目標的雙重激勵,充分調動人力資源,實現人力資源能力整合。同時,中和農信公司積于信貸金融的經驗優勢和專業優勢,深耕農業領域的信貸盲區,開展知識普及和公益金融推廣活動,實現內部信息資源配置最大化。在外部資源的整合過程中,獲取是關鍵一步。中和農信公司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一方面從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等組織機構爭取貸款支持,同時向某集團和基金會等爭取公益捐贈支持,并先后引入一些知名金融機構的戰略投資,從而為中和農信的商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和技術支持,有效提升了抗風險能力和運營效率。更多的資金通過中和農信公司的線上線下渠道,下沉到農村地區,服務最小微的農戶和農村家庭,也為突破小額信貸的資金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推動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創造
社會價值就是社會企業利用核心優勢,用創新的產品、服務、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和創造公眾福祉并為社會大眾所共同享有,是社會企業發展的價值核心與戰略核心。推動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創造,是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演進的必然要求和時代任務。實現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創造,要在定位社會痛點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新社會問題解決方案。1.精準定位社會痛點社會價值是通過解決社會問題和化解社會痛點來實現的,社會痛點的精準定位和社會問題的拆解分析是社會價值實現的前提。社會問題的形成過程是復雜的,是在多重制度因素和多維主體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具有紛繁復雜的表現形式,更是社會企業的作用點和著力點與關鍵點。誠然,社會問題形式多樣且紛繁復雜,無法一蹴而就。但精準定位社會痛點,可以幫助理清社會問題的本質,從而準確把握發展方向,提升問題解決效率。2.創新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創新是推動社會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關鍵環節。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社會創新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營銷、人力資本、研發和財務等實際商業運營行動中都賦予了新的定義,創新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反應公司借助科技,全面創新“社會化急救”服務體系,為智慧社區提供智慧醫療,并自主研發多項“急救黑科技”的技術專利,以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指揮系統提供世界領先的急救服務,這是社會企業適應時代需求的典型案例,也是社會企業創新工具方法的成功案例。在研判社會問題及解決方式時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分析市場現有規則及潛力,全面調查評估各項社會風險,在綜合研判的基礎上創新思路,提出科學可行的解決方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比分析了中和農信和第一反應公司兩家社會企業典型案例的商業模式,并提出了完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對策與建議,這對于豐富我國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企業實踐,促進社會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本研究選取的兩家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僅能夠從不同側面提供有限的參考和借鑒,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影響力投資:歷程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
[2]第一反應.馬拉松標桿賽事醫療保障[EB/OL].第一反應官網.
[3]袁征.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
[4]彭勁松,黎友煥.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以廣東殘友集團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2,32(4):224-227.
作者:詹華旺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 上一篇:中學物理等效替代法分析
- 下一篇:綠色繪本在環保教育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