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班級合唱的二度創作

時間:2022-10-13 11:28:38

導語:小學音樂班級合唱的二度創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班級合唱的二度創作

摘要:在農村小學,學生的歌唱水平相對較弱,而教材中的很多合唱歌曲難度大,他們無法呈現較好的合唱效果,如何讓農村學生真正參與到合唱中并體驗合唱的魅力,值得音樂教師深入探究。文章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與實踐:二度創作之圖形譜、旋律線運用;二度創作之入情入景;二度創作之和聲拆解技術;二度創作之多元化教學手段。針對學生不同的歌唱水平,對合唱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二度創作,運用各種方法,調整和聲的難易程度,以達到人人愛合唱、人人能合唱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音樂;班級合唱;二度創作;審美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痹谝魳氛n堂中,合唱可以讓學生體驗音樂的美妙,參與合唱更能提升學生對美的追求。班級合唱不同于合唱團,每個班級之間的歌唱水平差異很大,同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個體水平也參差不齊。作為小學一線音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都會遇到類似問題,很多農村學校的班級合唱課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可能只有一部分學生參與,或草草了事。長此以往,學生的合唱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對于合唱的熱情也漸漸消失殆盡。如何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時間,讓農村學生更多地接觸合唱藝術,人人參與到班級合唱中,充分感受合唱之美,如何讓農村小學的班級合唱變得有趣有味兒,讓學生樂于接受,筆者認為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一、二度創作之圖形譜、旋律線運用

在班級合唱中為學生建立一定的音高概念,可以運用圖形譜或旋律線,把抽象的音高進行形象的描繪,邊唱邊注意音高的位置變化,防止音的偏離。特別在對位性和聲中圖形譜與旋律線起著關鍵作用,使合唱的各聲部更加形象直觀,學生演唱各自聲部時能清晰明了地進入,從圖譜上也能看到歌曲中樂段變化和重復。例如,五年級下冊第四課合唱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但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演唱單聲部可以,兩聲部的合唱就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整首曲子以合唱、齊唱穿插變化著進行,只有通過圖形譜的展現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演唱哪些旋律,以及旋律的進行方式和每個樂段情緒的變化。(受篇幅所限,圖略。)又如,六年級上冊第三課輪唱曲《月亮姐姐快下來》這首合唱曲由齊唱和二部輪唱組成,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沒什么難度,在二年級的時候接觸過輪唱曲《兩只老虎》。但在教學實踐時才發現:低聲部的學生從曲譜中能夠知道其聲部空兩拍開始演唱,并作為高聲部的回聲。但演唱中沒有邊唱邊聆聽高聲部的旋律,即發生了錯位現象,導致最終沒有同時結束全曲。農村學生在輪唱部分的對位感會比較差一些,曲譜上無法直觀地感受到輪唱的聲部的進行,對于歌曲輪唱節奏的把握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通過圖形譜的呈現,在固定的節奏中進行輪唱練習。(受篇幅所限,圖略。)把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起來,讓合唱中的音高、旋律、和聲等音樂要素通過圖形譜、旋律線的輔助,每個聲部的學生都能準確地進入和清晰地演唱。

二、二度創作之入情入景

合唱置于情境中進行,將變得有趣且更有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課例1,五年級下冊合唱曲《鈴兒響叮當》的云課堂中,教師教學合唱時設計了幾個好玩又有趣的節奏游戲,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如滾雪球游戲:先由教師一人示范如何玩滾雪球,邊玩邊感受和熟悉歌曲,并用改變滾球的方向來區分樂段的變化,然后由兩人面對面玩滾雪球,感受歌曲2/4的節奏特點和活潑歡快的情緒。第一樂段和第三樂段時左手傳向右手,用旋律的變化而改變滾雪球的玩法,用自己的球與對方的球進行交換。最后以三個人玩雪球的方式進行,不但一次次熟悉歌曲旋律、節奏,區分樂段,還讓學生在變化的滾雪球游戲中感受合唱。學生在游戲中感受音樂,體會合唱的樂趣,興趣增加了,也更樂于參與到班級合唱中去。課例2,小學五年級上冊《雪花帶來冬天的夢》原本是一首只有四個樂句的單聲部歌曲,教師在設計時運用了情境,不但把歌曲生動化,還讓單聲部歌曲加入簡單的情境,和聲后變得更加動聽。如雪地節奏游戲:感受4/4拍的強弱規律。踩雪:跺腳000。歡呼:00拍手0。拍雪:0拍腿0拍腿。呼喚冬天:雪花飄落下來形成二聲部簡單的和聲,作為引子部分,置于歌曲演唱前,用美妙的和聲引出歌曲。高聲部:smls。低聲部:mdfm。雪花飛舞:本環節中教師用節奏與雪花結合,在漫天飛舞的下雪場景中熟悉歌曲的節奏變化。(受篇幅所限,圖略。)結尾部分再次運用簡單的和聲哼鳴結束歌曲,讓學生沉浸于美好的意境之中,表現出對冬雪的依戀、對春天的期盼。環環相扣的情境融入,使得一首原本簡單的歌曲變得更加精彩了。合唱的精髓是能夠讓班級所有學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所在,教師結合實際把合唱曲改編得人人能駕馭,學生自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唱實踐中。

三、二度創作之和聲拆解技術

1.以聽為先,辨別和聲聽覺先于視覺。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擁有一雙靈敏的耳朵是合唱必不可少的條件。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每節音樂課都可以安排簡單的和聲聽辨練習,哪怕從單音開始訓練,慢慢進入簡單的合唱作品。幾年下來,學生就能建立和聲概念,積累合唱經驗。合唱中,學生需要能從和聲聲部中辨別出自己所唱的旋律。部分學生聽辨能力較弱,因此,教師要把復雜的和聲聲部拆解開。學生能夠熟悉自己聲部旋律后,再聆聽和聲效果,從中尋找自己聲部,更能夠辨別出自己演唱的聲部。同時,學生還要學會聆聽對方聲部,并進行適當的聲音調控。2.卡農訓練,化繁為簡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教師如果直接出示合唱譜會給學生造成很大壓力,自己的和聲聲部在哪里也找不到。而集體唱一樣的旋律,在基本的和聲中,以輪唱的方式歌唱,這樣的訓練形式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獨立歌唱能力,相比兩種不同旋律的交織容易很多。每首單聲部歌曲都可以嘗試運用卡農的形式,讓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歌曲不再單一,也讓學生都能夠嘗試合唱練習。別讓合唱變得高深莫測,只有把難度降下來,學生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體驗參與合唱的樂趣。如果直接讓學生演唱教材中的兩聲部歌曲,沒有長期的合唱練習根本無法完成。因此,教師可把單聲部旋律的歌曲變成簡單的卡農練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合唱水平。3.弱化聲部,豐富形式合唱有領唱、對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有主唱和伴唱的區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改編和拆解,使學生既能各司其職,又能團結合作。班級中學生的音色各不相同,有的學生音色較亮,不懂得如何在合唱中做到音色統一,教師在磨合音色的同時,可挑選這些學生擔任領唱。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但音準不錯,伴唱部分可以交給他們來演唱。有的學生節奏感較好,可以讓他帶領其他同學進行輪唱。抓住學生的強項,彌補合唱中的不足,這才是二度創作的根本所在。

四、二度創作之多元化教學手段

班級合唱教學形式很多情況下還比較單一、枯燥,因此,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必不可少。1.把握音準,穩定節奏(1)節拍器固定節奏。在鋼琴演奏中節拍器運用的頻率較高,其實節拍器在班級合唱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當進行簡單的兩聲部輪唱時,演唱的節奏和速度很容易出現問題,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速度標準。例如,二年級下冊《兩只老虎》是一首輪唱曲,單聲部的《兩只老虎》每個學生都會唱,當出現兩聲部輪唱時,就容易混亂。這時,教師可運用節拍器,給定一個稍慢的速度,讓學生有節奏地念歌詞,穩定節奏后,再進行演唱。最后,學生兩聲部均能跟節拍器演唱,就可以轉換成原速。久而久之,學生建立一個穩定的節奏標準后,演唱其他合唱曲就會更加穩定。(2)音高樂器輔助音準。音準在合唱中尤為重要,一旦學生的音準出現問題,就很難有好的和聲效果。因此,教師可加入有音高的樂器輔助音準。低、中段的學生在學習合唱時可利用音鐘等有固定音高的樂器輔助演唱;高段的學生學習豎笛、口風琴等樂器,可以通過這些樂器固定音準;當學生音準達到一定水平時,教師可選擇用音叉給一個標準音,讓他們自己建立音高。(3)視唱練耳鞏固音準。合唱對音準的要求非常高,班級中很多學生沒有經過視唱練耳訓練,演唱和聲時很容易被帶偏。因此,每節課都可以進行視唱練耳,在學生的記憶中進行準確的“刻槽”。1-2年級,身體音階歌,律動模唱鞏固。小學低年級學生聽覺發展迅速,教師抓住這一合唱啟蒙的關鍵期,利用游戲式視唱練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趣味中鞏固音準。3-4年級,柯爾文手勢。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和認知能力,但演唱時總是在“準”與“不準”之間徘徊。這時就需要利用柯爾文手勢邊唱邊糾正音準,在反復模唱中穩定音準。5-6年級,和聲發聲練習。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音準能力及識譜能力,但合唱曲目難度在加大,可把課內的和聲難點作為課前的發聲訓練,為演唱合唱曲做鋪墊。分學段設置和聲練習,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2.因班而異,揚長補短班級合唱建立在人人參與的基礎上,每個班級之間的合唱水平差異較大,擅長的方面也各不相同。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抓住節奏、音準、音高、和聲等音樂元素,針對每個班級出現的合唱問題進行補短板,以提升班級合唱的整體水平。比如,501班,女生聲音尖而細,聲音較輕。男生個別學生聲音有個性,在合唱中會顯得突兀。學習新的合唱歌曲時,速度較慢,整體合唱效果一般。為此,教師可創設合唱氛圍,讓學生感受和聲之美,調節班級的合唱音色。3.創建小組,通力合作班級合唱是建立在團隊合作基礎上的,有些班級的學生個性突出,無法融入集體演唱,甚至出現嚴重跑音的現象,以至于整個班級的合唱效果得不到提高。為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可建立和聲小組,選擇一位演唱水平較高的學生做“聲部長”,由“聲部長”帶領演唱和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的表現力,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在學生低年級階段就要慢慢滲透合唱,使學生通過對不同合唱課時的溫故知新、循環反復,形成漸變式、疊加式體驗,不斷重復和加深對和聲的感知和辨認,使學生的合唱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傊魳肥且环N聲音的藝術,它是依靠樂音的長短、高低、強弱和音色的對比變化,有規律地組織起來形成音樂形象,并通過器官來感受的一種藝術。人與音樂的最初接觸就是聽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多聽高水平的合唱歌曲,多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的演出,多看這方面的音像資料,讓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一個審美標準和分辨優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建英.“二度創作”讓歌聲更具感染力[J].小學教學研究,2019(15).

[2]孫艷紅.如何唱才動聽——兒童演唱中“二度創作”之重要技巧[J].兒童音樂,2020(01).

[3]錢思舒.聲樂作品中二度創作的滲透與反向滲透[J].中國音樂教育,2020(12).

[4]吳麗君.探討農村小學合唱教學的現狀及措施[J].天津教育,2020(24).

[5]楊琳琳.農村小學低中年級合唱教學淺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8(30).

[6]李晟佳.淺談對農村小學低年級音樂合唱教學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8(17).

作者:金漪 單位: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