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施路徑
時間:2022-10-14 11:45:03
導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與生活不能分離,早在100多年前,杜威就提出了“生活教育論”,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張“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本質是育人,是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當下,中學德育課程豐富而多元,是知識與生活的和諧統一,指向了人的“完整性”發展。在中學德育課程中,以學生的生活為主要線索,以學生的知行合一為德育依據,以培養人的“主體性”為前提,以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為中心,形成了整合道德、法律、心理、政治等內容的公民教育體系。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生活能力和分辨認知能力,在中學階段進行德育,有助于使德育從依從走向認同,最終形成內化。
一、影響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
啟智增慧,培根鑄魂。在“五育并舉”中必須注重德育工作。而初中班主任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落實者。不同學科都需要走向“立德樹人”,班主任應該成為德育課程的組織者、協調者與指導者。新課程改革、新課標的修訂和新的育人范式要求班主任必須關注以“人在課中央”視野下適切的德育樣態。
(一)學校因素影響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
進入中學階段,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學業水平評價上,容易忽視對學生德育的評價,造成了“一考遮百丑”的現象。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重中之重是班級學生的學業成績,德育工作容易停留在歷史、政治等科目上,在其他課程學習中只講“知識”、不講“育人”的現象較為突出。在課程中進行德育、在活動中進行德育、在生活中進行德育,是初中德育的主要路徑。但是當下的初中德育分離了學習與生活,甚至誤認為生活會影響學習。這些成為影響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的阻礙,其背后原因是學校沒有準確把握當下教育的真正意義,沒有把握育人的基本原則,沒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方式。同時,對于班主任德育的賦能發展,學校一般不夠重視,在班級管理中,往往將“安全”置于頭版頭條,或者將德育與班主任工作分離開來。這些舉措從某種程度上看,影響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家庭因素影響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
進入中學階段,學生普遍進入了青春期。這是學生心理與認知發生巨大變化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但是家庭不重視德育,比如,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德育是家庭育人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不過傳統節日,卻熱衷“洋節”的現象比比皆是。再如,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生活中,家庭生活的浪費非常嚴重。《家庭教育法》的正式頒布,意味著家長要承擔起育人的責任,這需要班主任對家長進行德育工作的指導,形成德育合力,指向德育的一致性。但是在當下的中學班主任德育中,班主任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要話題還是集中在成績上,這也需要班主任轉變思想,“增慧”先“潤心”,“學習”要“育人”。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作為學生行為習慣的榜樣,要成為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根據不同的場景,找到進行德育的有效機會。比如,在馬路邊看到環衛工人在辛苦工作,家長可適時滲透德育思想,幫助孩子看到環衛工人身上不辭辛勞、甘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因時順勢,找到進行德育的時機,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班主任為家長提供有效的德育方式,指導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有效德育。
(三)社會因素影響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
生活教育,意味著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在生活中建構。中學生的“德育”不是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而是在課程知識的幫助下,形成完整的認知建構,幫助自己更好地在生活中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中學不同學科的課程都凸顯了“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課程中的“德”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素養,還包括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諸多方面。近些年來,一些中學生存在著德性的喪失,性格的扭曲問題,一些學生缺少“禮讓”的習慣,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奉行“個人主義”。縱觀網上信息,不長時間就會暴露出校園欺凌的新聞,特別是在中學階段,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屢見不鮮。很難想象,這一切暴力行徑的參與者竟然是一群初中生,面對這些令人發指的事件,我們的德育應該怎么做?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先生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意義,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要重視德育,讓學生懂得真善美。”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不良思想,班主任需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和認知能力動態,讓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如影視作品中,“小鮮肉”現象的盛行,就是當下一種審美發展問題,男演員過度“化妝”問題,“娘娘腔”問題等,都體現了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種庸俗的審美病態。但是這種“病態”又容易受到學生歡迎,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時關注到這些不良的審美追求,必然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
二、提升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德育應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做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初中生要接受到預期的教育形態,就要形成與之適應的生活形態。學生要想健康,就要過健康的生活;要具有藝術審美,就要過藝術的生活;要想會勞動,就要過勞動的生活。在好的道德認知環境中,學生如同林中之木;在壞的道德認知環境中,學生如同禾中之莠。只有將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比如,在現代生活中,很多學生去參加藝術培訓班,除了一部分是真正愛好藝術,還有一部分學生成了家長的“理想”,成了考試加分的工具,成了“拼娃”的資本,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琴棋書畫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我國古人早就意識到琴棋書畫在人的德性養成中的陶冶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二)注重聯系生活與教育,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生活與教育是一致的,德育不能脫離生活。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在自然活動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使學生的心靈在自然環境中得到陶冶。比如,中學歷史教材中加入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而且有一定的方法指導,從內容選擇上,再到怎么去了解、收集資料,整理歷史信息,用什么方式去記錄,最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課堂上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的興趣。鼓勵每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互動式體驗式學習,在小組合作中合作,激活學生考慮他人感受、尊重他人等一系列的情感體驗。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深入到實踐中去,在大自然中探索。班主任要做好不同學科實踐活動的牽頭人,要整體協同好不同學科的實踐任務,以具體的項目任務指導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
(三)拓展德育資源,豐富學校的德育空間
教育與個人生活共始終,在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提高課程資源意識,利用可以利用的人、事物等資源,拓展德育資源,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德育。比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七個一”拓展德育資源:看一本紅色書籍,觀一部紅色影片,訪一位紅色英雄,尋一處紅色經典,唱一首紅色歌曲,畫一幅紅色作品,寫一篇紅色日記。再如,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滲透德育元素,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讓每一株草木會育人,或者圍繞中隊名稱,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為班級命名。通過“命名”活動,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在班級建立“小主人崗位”,讓學生獲得個體意識的發展。學校還可以通過隆重的節慶儀式,如傳統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讓學生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體育節、藝術節、閱讀節、課程節等,實現“五育融合”;通過青春成長儀式、入學儀式、畢業典禮、表彰典禮等,讓學生在豐富的德育資源中得到教育,獲得成長。
(四)培養有“自省心”的學生,讓學生獨立生活
德性的養成,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學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從閱讀教材中學會終身學習。在經典中與大師對話,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不教之教”,鼓勵學生盡可能地獨立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從周圍發生的事、從身邊的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見,讓學生能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地完善自我。比如,班主任發現七年級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集體,隨著環境的變化、課程的增多、學習節奏的加快,部分學生不適應中學生活,班主任就需要及時關注學生心理變化,通過好友結對、親情電話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快速渡過初中生活的適應期。這些方式盡管不是顯性的德育過程,但是在潛移默化中蘊藏德育內容。包含了集體主義教育、克服陌生環境的教育、學習時間分配的教育等。課堂上的德育是不夠的,只有在生活這個大環境下,才能真正地落實德育。這樣,學生才可以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省、自悟,積極健康地生活。
三、德育改革需立足現在,展望未來
(一)提高教師的素質
班主任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總是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教育學生。特別是在統編教材的使用中,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和思維方式,主動加強對德育理念的學習和感悟,總結經驗,探索創新,應對各種挑戰。踐行“生活教育”理念時,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與學生平等對話。有一些教師居高臨下,不能低下身子去看待學生。比如,不能正視學生的差異,不能很好地引導調皮的學生,導致師生之間出現矛盾。在德育工作中,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長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引導。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提高德育水平,與學生真誠對話,構建良好的德育氛圍。
(二)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在德育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中學習,終身學習,班主任需要建立完善的德育評價機制,制定不同年齡段的評價機制和德育標準,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外界評價相結合。當學生出現德育滑坡,有制度、有規則來約束他,當學生德行比較好,也相應地受到激勵。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以致更長遠的人生階段,從家庭到學校再到工作單位,都有一定的德育評價體系,使他們終身受用,學生在這個評價體系中有促進,有約束。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整體的道德素質,使他們更好地立足于社會,讓德育之花處處開放。在評價過程中,班主任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過程性評價,德育不是通過考試就能直觀得到一個“分數”的考查性項目,而是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因此班主任要在生活中進行觀察與指導;二是終結性評價。班主任還需要促進其他教師、家長、班級學生的共同參與,對學生道德認知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從而整體評價學生道德認知發展水平。
(三)實現德育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初中班主任進行德育,既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空穴來風”,要實現與生活的有效融合。一是要發現生活中可以進行德育的因素。比如,在餐廳吃飯的過程中,有的女同學想“減肥”,故意少吃。班主任要及時發現這些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行為,要從學生生活出發,結合初中生的現實特點和成長需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讓學生在“美麗”與“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要挖掘生活中可以進行德育的內容。德育的內容不是一直顯現在班主任面前的,班主任要擁有一雙“慧眼”,及時通過“冰山一角”找到隱藏在“水面”下的德育元素。比如,“神十四”上天,表面上是中國宇航員再一次進入太空,但其中蘊藏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包含了中國航天技術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面對這些事件時,班主任要及時關注,使之成為德育內容。總之,生活教育視域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是關注“人”的德育,是將學生置于“生活”中的德育。在這樣的德育中,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活潑的獨立個體,將德育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將德育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路徑,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教育,得到成長,成為一個幸福完整的生命個體。
作者:鄒雯婷
- 上一篇:大數據背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分析
- 下一篇:鯰魚效應在科技期刊編輯的應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