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競爭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

時間:2022-10-24 11:11:56

導語:國際競爭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競爭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與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國際市場環境日益活躍。在各國對市場份額的競爭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被應用于各領域及各層面的市場競爭中,且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研究針對“競爭”在多領域視角下的概念和演變進行了理論性的探索,從生態學方面、經濟管理學方面入手,導出研究中所探討的國際競爭力。通過一系列理論研究總結出國際競爭力理論的規律及其提升路徑。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國際貿易

1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國際市場活動日趨活躍,而各國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特性、經濟和資源實力的差異,在貿易政策上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從而引發了對基于國際市場環境產生的國際競爭力的研究與討論。國際競爭力是指某群體長時間或經常處于保持著競爭關系的群體中,主要是針對資源的競爭。該競爭強度隨著貿易的發達程度越來越激烈,該競爭趨勢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際化的完善度而發展進化。世界各國致力于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正在實踐與探索中不懈地努力。

2競爭的內涵

國際競爭力的理念源于競爭概念的演變,而在各領域中,對競爭的定義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競爭最根本的概念,聶辰席(2003)[1]的觀點認為“競爭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為了獲取稀缺的資源而進行的紛爭和沖突活動”。由此可知,各領域中關于競爭的理念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對競爭的理解多強調客觀條件和資源的稀缺性。

2.1生態學中的競爭

競爭(competition)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態學。在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對競爭的研究中,EncyclopediaBritannica(《不列顛百科全書》)①將競爭定義為同種或異種的生物與另一群體在資源不足的同一環境中,為了滿足所有生物的需求爭奪其他群體的資源的過程。在這之后,EncyclopediaBritannica又對競爭的概念進行了更確切而廣義的界定,認為競爭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體或是群體在一定范圍內,針對共同需要的對象的爭奪所導致的紛爭。而更深層次的研究針對競爭力與物種進化之間建立了聯系。Darwin(2009)[2]的觀點認為,競爭從側面主導著物種的進化方向。在競爭中只有優勝者可以得到生存機會的情況下,物種的進化與發展得以促進。而在此基礎上,Wan(2013)[3]提出在資源固定的環境中,某競爭主體為了獲得最終的生存機會或是更優越的生存環境,對于所生存的環境之中自身所需要的或是對自身有利的有限資源一系列的持續的爭奪與紛爭的相關活動過程稱為競爭。由此可知,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思考的競爭,可以說是競爭的起源與最本質的定義。競爭產生于最根本的稀缺性,且對其的研究不斷演變與發展。從最初定義為資源稀缺的爭奪,發展為對所需求的對象的爭奪,最后演變為對生存機會和優越的生存環境的爭奪。

2.2經濟管理學中的競爭

在經濟管理學領域對競爭也有較多相關研究,TheNewPalgraveDictionaryofEconomics(《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②中對競爭進行了理論性的總結,提出競爭的形式主要分為個人和團體間的紛爭。主要發生在雙方或者多方想要得到,但各方無法做到均等分配的情況[4]。同樣在經濟管理學領域,周松蘭(2005)[5]的研究中,將競爭定義為對利益的爭奪。也就是指,在市場中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和銷售條件的爭奪,在爭奪中為實現獲取最大利益的目標所進行的斗爭即為競爭。由此可知,在經濟管理學領域將競爭力定義為在資源無法達到平均分配的情況下,發生的雙方或是多方的紛爭。也就是說,在該領域中的競爭,側重于指代為了爭取有利的生產條件和銷售條件,從而獲取企業或是個人的利益的爭取過程。在過程中為實現資源的獲取,適當地使用一定的戰略之后的爭奪所產生的斗爭。且從微觀經濟學層面對其進行分析的研究中,較多地使用規范經濟學對研究對象所處競爭狀態進行定性分析,多指以一定區域內的市場環境為競爭范圍的競爭活動。

2.3國際市場中的競爭

競爭力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出發概念不盡相同。根據競爭的范圍可以分為國際競爭力和國內競爭力。在經濟管理類研究中所探討的一般為國內競爭力。而關于國際競爭力的探討中主要是指從貿易的層面出發的國際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6]。2.3.1國際競爭力是國際地位的象征貿易層面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視為該國在全球市場中所占的市場份額與貿易過程中所掌握的主動權,側面體現了該國的國際地位。樊綱(1998)[7]認為國際競爭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有的地位。包括該商品的銷售額、所屬品牌的品牌資產、企業形象以及商品所屬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可以促進國家形象的提升,同時奠定了該國家的國際地位。2.3.2國際競爭力是國家財富的象征從國家的資產與財富的角度來看,高希均、石滋宜(1996)[8]認為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中創造人均財富的能力。與此相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9]提出針對國際競爭力等同于創造財富的能力的討論。國際競爭力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環境和條件所持續地產出附加價值,從而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而與高希均和石滋宜的研究不同的是,IMD對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側重于闡述國家宏觀環境下的總財富,而非其研究中的人均財富。根據IMD的定義可以看出,競爭力是指企業或者國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以具有比較優勢的價格流通于國際市場,且符合國家和世界市場的水準,恰當地創造收益的能力。綜上所述,在貿易領域的競爭力主要指的是國際競爭力,包括出口和進口全過程中對市場的探索和開拓的能力,同時通過該行為為本國創造財富,通過本國產品和服務的比較優勢提高收益能力。多數研究者將其視為貿易過程中創造財富的能力。而針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根據各種分類指標,將其劃分為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2.4產業競爭力

以上領域對競爭力進行的闡述,可以認為是從國際的角度來考慮的競爭力即為國際競爭力。根據國際競爭力的特點,很多學者將其運用到產業競爭力,并進行了深度的分析與研究。競爭力的定義在貿易層面是指通過國際市場中所占有的地位產出的財富或者得到的利益。但是在產業競爭力的相關研究中,一般將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與其他國家的該種產業進行國家同類產業間的比較。由于各類產業的性質與規模的差異較大,針對一個國家的各類產業之間的競爭力的比較是無意義的。在國際市場中,將多個國家的某種產業進行比較,可以研究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所具有的競爭力,也就是產業國際競爭力。PorterM.E.的著作《國家競爭優勢》從理論上對國家產業競爭力進行了研究。波特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的主要內容中,對產業競爭力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是需求、生產、相關產業以及企業戰略四種基本因素,國家競爭優勢的切入點和根本是產業競爭優勢。該模型所支撐的分析方法是進行產業競爭力研究的最完整的理論。美國的總統產業競爭力委員會從產業競爭力的側面對國際競爭力提出的定義是“競爭力是在自由的公正的市場環境下,生產能夠通過國際市場考驗的商品和服務,增加或維持一個國家國民實際收入的程度”。也就是說,某一企業或是產業呈現在國際市場中的形式為商品或服務,而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中的適應性以及被接受程度成為考量該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其最終效用是以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為目標。綜上所述,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特定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生產和銷售與其他國家相比的能力。而該國家的特定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所占據的地位,被稱為競爭地位。

3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研究

在針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中,隨著理論體系的發展與演變,根據研究的角度不同逐漸形成了多種分類體系。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OECD(1992)[10]將競爭力分為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和結構競爭力。其中宏觀競爭力主要指屬于宏觀環境的國家法規、教育水平、技術層次等方面的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微觀經濟相對應,主要指企業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增加企業利潤等競爭力;結構競爭力主要是指技術基礎設施、投資結構、生產類型、外部性等競爭力。在其后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狄昂照(1992)[11]等的研究中,在微觀層次的競爭力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企業競爭力和商品競爭力的概念。即商品競爭力的總和為企業競爭力。該理論適用于所生產的產品普遍生命周期較長的企業進行競爭力測定。其劣勢在于對更新頻率較高且產品生命周期較短的企業,無法準確地、實時地測定企業的競爭力。而與該理論類似,焦瑾璞(2002)[12]將國際競爭力分為宏觀層次的國家競爭力、中觀層次的產業競爭力以及微觀層次的企業競爭力。多數研究中使用了該分類方式,提出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是各產業競爭力的總和,而各產業競爭力是由從事該產業生產與研發的企業的競爭力組成。該觀點被廣泛應用于對國際競爭力的各層次的研究。而在以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裴長洪、王鐳(2002)的研究中參考了狄耿照(1992)等的研究成果,將國際競爭力分為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以及國家競爭力進行論述。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各種競爭力所對應的微觀、中觀和宏觀層次進行了深入剖析。從形式邏輯上分析,提出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具有主體的概念,而相反地,產品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無主體。由以上理論研究可知,針對國際競爭力的分類的方法,多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的角度入手以國際競爭力的范圍為基準進行分類。針對微觀的國際化企業競爭力的探討,多集中于國內外同類企業的各項評價指標的比較。而某國家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同類企業的競爭力之和,可以視為該國的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是在該國的國家宏觀環境與產業內微觀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中觀層次的競爭力。而該國的主要產業群的競爭力的總和可以考慮為國家競爭力,代表著國家對外經濟與貿易的綜合實力。近年來的研究中關于國際競爭力的探討主要集中于產業競爭力,某一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代表著該國的相應行業的綜合競爭力。

4結論

本文通過對多領域中競爭力的理論性總結,最終導出國際競爭力的概念。主要得出以下兩點結論。首先,近年來,國際化戰略發展的主旋律為更多企業、產業乃至于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一個國家的某企業或是產業為了擴大在世界市場中的占有率,有很多決定性因素會影響其發展。而其中作為重要影響因素的國際競爭力,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后所得到的結果。國際競爭力影響著企業或是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存活能力和發展能力。同一產業范圍內的同類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總和被視為該國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一個國家的多種主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總和可以被視為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從多角度多維度出發強化國際競爭力也將作為活躍于世界市場中各國的相關部門及國際化企業的一大研究內容,用以增強企業或是產業的綜合實力,以便提升該國家的綜合實力,其重要性也需要得到相應的重視。其次,在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眾多研究中,大多數集中于針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特定國家的某一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進出口貿易額、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所呈現出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該行業的科技水平等因素可以視為決定特定國家的某一產業的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針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可以為從事該產業的企業開展國際化戰略提供指導性建議和參考意見。除被多數研究者廣為關注的產業競爭力以外,近年來一些學者對于文化貿易競爭力的關注度日漸提高。由于我國目前為止對文化的出口主要側重于傳統文化傳播,而形成文化產品出口的方式尚不能達到日、韓、美等主要文化產品輸出國的平均水平。文化產品貿易所產生的附加價值具有一定的可開發性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具有很大的價值。我國具有文化底蘊豐富且多元化的特點,未來將文化融入產品進行貿易活動將成為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的捷徑。

作者:王慧婷 唐琳 段屹 單位:韓國又松大學 吉林醫藥學院健康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