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營養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11-24 10:40:43

導語:醫學營養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營養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醫學營養專業為例,對“1+X”證書制度下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提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職學生職業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1+X”;醫學營養;復合型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明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1+X”證書制度的實施,使職業標準、先進產業元素進入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職業教育的人才定位及人才培養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目標逐漸從技能型轉變為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也從單純能力培養轉變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1]。本文通過“1+X”證書制度下醫學營養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對高校通過“1+X”證書制度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

1醫學營養專業人才供需現狀

1.1醫學營養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營養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專業就業也日趨多元化,涵蓋了臨床營養和公共營養領域的眾多崗位,既有醫院營養科的臨床營養技師,也包括幼兒園、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管理機構的公共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營養配餐員、營養培訓師、運動營養師、餐飲管理人員等。醫學營養專業就業多元化趨勢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醫學營養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

根據筆者調查,2019年全國共有39所高職院校開辦醫學營養專業,實際招生學校34所。通過對其中16所院校的調研,結果顯示,近三年每所高職院校專業招生人數分別為12~130人、31~125人、30~125人,平均招生人數分別為33人、66人、73人。可見目前高職醫學營養專業的招生人數仍十分有限,院校間差異較大,國內營養專業人才培養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需求。當前醫學營養專業的開辦院校和招生規模都遠低于市場需求,迫切需要大量營養專業人才,但同時也存在人才供給與行業企業需求并未完全貼合,人才培養未能完全與行業需求相符合的情況。具體可能有如下原因:(1)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沒有從行業需求的角度深挖專業的目標定位,導致人才培養與需求未能完全契合;(2)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典型職業能力凝練不足,課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學生只掌握了零散的知識點,缺乏對整體知識脈絡的把握,在學習時往往易學難精,導致專業技能不突出,人才核心競爭力不足;(3)知識的傳授未與行業的發展密切聯系,甚至與行業企業的發展相脫節,導致人才培養不能與行業需求相契合,學生自身也缺乏對行業發展的了解,對未來職業的規劃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學生就業對口率和專業穩定性不夠,使得人才缺口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的現狀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導致一方面行業企業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契合度和適應性不夠,人才培養規模未能有效擴大。“1+X”證書制度的實施,正好為高校人才培養與行業崗位需求之間搭建了橋梁。在傳統學歷教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培養,根據職業需求進行典型任務分析,確定專業的主要工作項目、工作任務及培養要求。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與專業學歷教育相融合,通過職業證書考核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從而達到課程內容與崗位實際相貼合、學生培養與職業需要相一致,有效解決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不相符合的矛盾,培養適合崗位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2新時期復合型醫學營養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

2.1復合型醫學營養人才的主要職業能力要求

新時期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既包含傳統的知識、技能等,也包含素質、專業認知、職業發展能力等。通過對專業和行業進行深入調研,了解行業對醫學營養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并根據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考核要求,由高校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確定醫學營養專業的主要職業能力要求。根據行業對醫學營養專業的職業能力需求,高職醫學營養的主要職業能力包括營養宣教、營養干預、營養調查、食品衛生監督等專業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基本科研能力、數字化學習和使用能力等基礎應用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社會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實現能力、經營能力、創業能力等素質拓展能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以達到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2.2復合型醫學營養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

職業素養既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也包含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職業認同等隱性職業素養,由于招生、就業等壓力,高校往往更注重顯性職業素養,而容易忽視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在職業素養的培養中也容易局限于單一課程門類中,采取“理論式”教育模式,與實際結合不緊密,缺乏與當前時代特征、專業教育和學生思想特點的結合,致使隱性職業素養培育并未完全貫穿育人過程,從而造成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缺失[2]。在“1+X”證書制度下提升復合型人才的職業素養,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中滲透、融合勞動教育、思政教育等元素,達到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同步提升的目的。將課程思政、勞動教育融入教學和實踐中,使學生在專業學習、技能訓練、課外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時能發揮專業所長,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培養專業認知度、職業自豪感、工匠精神、服務意識等,提升綜合職業素養。以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證書為例,首先根據職業技能要求確定典型的工作項目,進而確定工作任務,在每個工作任務中具化培養要求,如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素質要求、思政要求等,從而培養基本功扎實、技能過硬、素質優良、政治合格的新一代復合型人才。

3“1+X”證書制度下復合型醫學營養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1+X”證書制度的核心在于通過職業技能證書考核使學歷教育與崗位人才需求相契合,課證融通是目的,深入校企合作正是達到這一目的直接、有效的途徑。

3.1創新復合型醫學營養人才培養模式

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推動下,借助職業等級證書考核(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老年慢病膳食調理、食品檢驗管理等),積極推進試點院校與行業企業、培訓評價機構等部門的交流合作,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X”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評價組織的制度、培訓過程與考核內容,明確“1+X”證書制度試點的設站標準,包括教學設施、儀器設備、教材內容、培訓場地、考核標準等各方面的要求,將“X”職業技能等級培訓的要求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整合,實現學歷證書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積分互換互通[3],真正做到課證融通,形成多元化的復合型醫學營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考核相融合,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對基礎模塊、核心技能模塊、應用提升模塊等實施層次化教學。在每個教學模塊中實施項目任務化教學,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通過學情分析確定學生的學習重點、難點和教學的方法、手段,將學習目標分為“基本操作”“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創新思維”等不同要求,達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堅持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培養并重,多元化培養職業能力。根據醫學營養的專業能力要求著重培養學生膳食指導、營養配餐等職業技能,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強化慢病人群營養指導、不同生理人群(老年、孕產婦、兒童等)營養指導、運動人群營養指導、營養保健選用指導、膳食營養管理等能力。同時,在專業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融入職業背景、職業道德、勞動教育等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式。運用先進手段和技術,充分開發、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校企合作開發第二課堂,擴大實訓范圍,通過多種形式的專業實踐,促進學生技能的提升。鼓勵學生參加“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項目考核,提高專業技能,以拓寬知識技能和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競爭力。

3.2建立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學團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教學改革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直接實施者。通過校企合作,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首先,教師通過參加“X”證書的相關知識技能培訓,直接提升自身“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水平與能力。其次,高職院校通過鼓勵試點專業教師與“X”證書相關評價組織合作,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和熟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內容、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并直接參與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制定工作中,進而提升“雙師”素質。同時,通過“1+X”證書制度相關激勵政策的實施,將教師個人發展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工作結合起來,有效激發教師隊伍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真正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此外,校企合作建立教學團隊,有利于提高教師對于行業新發展、新動向的了解,避免教學和行業一線脫節,使教學和行業發展緊密聯系,也可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和提升提供便利,促進校企雙方合作共贏。

3.3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和實際完成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完成度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開展項目任務化教學,有利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在“1+X”證書制度下,將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的要求分項目納入教學內容中,更有助于項目化教學的開展。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線上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工作任務的背景和擬解決的問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及小組協作等方式完成解決問題、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教學活動完成后,通過課外實踐和拓展學習,提升教學效果。通過項目的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4建設校企合作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服務型校內實訓基地,根據培訓評價組織的實訓考核要求,按照實際需要購置數量充足、技術前沿的實訓設備,對現有實訓環境和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實驗文化內涵建設,創建仿真實訓環境,充分模擬實際工作環境和職業情境,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建設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的高質量實訓基地,為課證融通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創建應有的實訓教學環境[4]。教學中與企業一線連線進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校企還應合作創建校外實訓基地,建立和開發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項目。學生通過深入行業企業一線,有助于了解企業的現狀、行業的發展,增強專業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通過學生課程實踐、崗位實習、技能競賽、職業技能考證等不同層次的實踐鍛煉,能有效培養其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就業競爭力。

3.5構建復合型人才的評價體系

依據專業教學與“X”證書相融合的原則,構建德能并重、動態化、規范化、全過程、多元化的“1+X”證書制度下復合型人才的評價體系。德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德技并修,在考核評價中將“德”放在首位,做到德能并重[5]。人才培養需要與行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和需求相適應,人才評價的方式、內容和評價標準也應隨著行業企業發展的需求而實時動態調整,使人才的培養與時俱進。人才考核評價應嚴格規范,保證評價指標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評價的標準結合高校學歷教育的教學標準要求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指標及綜合考核指標,從學生的行為表現、能力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分階段、分層次、全方面地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和學習發展能力測評,考核的節點應從以往重期末考核改為期初、期中、期末考核相結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利用教學云平臺和拓展考核場所,將線上教學任務完成度、課堂學習表現、課后實踐的參與度納入考核范圍,注重學習的主動性和綜合能力測評,評價方式應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從而使評價全過程與人才培養相適應。教學評價的主體應從傳統的教師評價為主改為教師、行業專家、教學平臺、學生多個主體評價,線上線下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

4“1+X”證書制度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

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6]。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產業需求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科學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用課證融通理念重構專業課程體系,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有效促進“1+X”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將學歷證書與“X”證書互為補充、互認互通,緩解我國的結構性就業矛盾[4]。“1+X”證書制度在我國實施兩年多來,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經驗,經過大量理論和應用的研究,也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部分院校和教師對“1+X”證書制度的作用和意義主觀認識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X”項目的實施流于表面,未能達到課證融通、產教融合培養人才的目的,還需要進一步明確“1+X”證書制度的任務、等級規范。第二,一些“X”證書項目本身的含金量和行業認可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三,由于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產出比不高,因而缺乏積極性,還需要加強一些政策引導,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途徑,吸引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1+X”證書項目的相關政策、激勵措施,配備相關的人員和機構。我國“1+X”證書制度實施時間尚短,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形成一套較成熟的實踐路徑、評價體系等,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和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高專業對口就業率、職業穩定性,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艷,鄭孝怡,王琳,等.“1+X”證書制度下的成果導向專業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29):65-67.

[2]董娟娟,方遒,鄭美琴.高職學生專業課教學中職業素養的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包裝,2021,41(12):77-80.

[3]郭炬.“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探索[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20(3):86-90.

[4]王姍姍.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課證融通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7):148-150.

[5]劉力,申寧寧.基于1+X證書制度的復合型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69-74.

[6]崔艷,劉雪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1+X”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J].焦作大學學報,2020,34(2):112-113,116.

作者:張雪瑩 句連云 趙學芳 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