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身韻在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時間:2022-11-29 10:58:26
導語:古典舞身韻在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在我國傳統舞蹈藝術的基礎上,以戲曲藝術為基礎,進行創造性轉化建立的一個新學科,中國古典舞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起步,如今已經形成一套日趨成熟的舞蹈體系。“身韻”概念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體現了中國古典舞蹈的精神與樣式,也體現了現代人對歷史的理解以及對情感表現方式的理解。“身韻”在中國古典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身韻;中國古典舞;作用
一、中國古典舞概述
“中國古典舞”這一名詞是1950年歐陽予倩先生提出的,當時,這一概念是指京劇、昆曲中的舞蹈,后來,吳曉邦同志在其主持的舞蹈干部運動訓練班結業后成立了兩個研究組,正式采用了這個概念,從此,“中國古典舞”這個名詞就被沿用下來了,它的發展凝結了老一輩舞蹈家的心血,他們在繼承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外來藝術豐富了中國古典舞的內涵。葉寧、李正一先后借鑒外來藝術經驗整理古典舞教材,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古典舞”這個概念有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從廣義層面來看,“中國古典舞”指所有被古典化過程“化”過了的中國舞蹈;而狹義的“中國古典舞”則指被中國舞蹈界所承認并達成共識的我們今天稱為“中國古典舞”的特定舞種。中國古典舞不是從古代直接傳衍下來的,但毫無疑問,它是古代舞蹈精粹的集中體現,唐滿城先生曾說,說起古典舞,最好不要直接和古代題材、古代生活畫等號,應該把二者作為在民族文化發展長河中有淵源關系的事物來看待。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有比較深厚的歷史積淀,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其動作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味。
二、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產生與發展
在中國古典舞的建設發展階段,“身韻”這一名詞就已經出現,早期開設的身韻課程稱為“身段”課,“身段”一詞源于戲曲,它強調身體動作的美感,善于模仿戲曲表演中的舞蹈片段,強調認識身體三面兩軸的運動關系。后來,身韻課程被稱為“身法”課,“身法”體現了武術中的身體運動原理,強調認知空間運動的規律和特征。后來,“身韻”這一名詞出現在報道中,李正一、唐滿城老師高度贊同使用這一名詞,并將曾經用過的“身段”與“身法”一詞改為“身韻”。此后,以戲曲與武術為動作基因的“身韻”一詞成為對中國古典舞身體語言進行建構和標示的代名詞。“身韻”是對戲曲舞蹈、中國武術的動作樣式和動作審美的繼承,是中國古典舞動作語言與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典舞動作體系的核心。“身”是指身法,“韻”是指情趣、韻致、風格等。“身韻”是身體的韻味、氣質和風格,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與韻律的總稱。總之,從“身段”“身法”到“身韻”的概念的遞進發展,反映了中國古典舞在發展中尋找獨立空間的過程。
三、中國古典舞身韻的藝術特征
(一)形的藝術表現
形是指一切外部展現的動作、舞姿、體態以及舞蹈路線、舞蹈的靜止和運動狀態等。古典舞的形是一種靜而不止、動而不燥的狀態。“身韻”中的形以“擰、傾、圓、曲”為主要藝術特征,遵循起于心、發于腰、行于體的動作要求,一切動作都以腰為軸,帶動身體的轉動,形成圓的運動軌跡,如云間轉腰動作就是身體完成平圓的運動路線,(快/慢)風火輪動作與云手系列動作都是身體完成立圓的運動路線。
(二)神的藝術表現
神不僅指眼神,在“身韻”中,神是一種意念、一種氣質、一種情感與一種精神。神具體表現在心、意、氣三個方面,如組合《坐之氣》中,在做頓氣、展氣、甩氣、存氣等動作時,如果舞者能把心意與氣息調和一致,便為有神。神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身韻”中每一個肢體動作都需要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的境界。
(三)勁的藝術表現
勁指力量的對比,包括輕與重等,但“身韻”中的勁有別于西方的力量,它同時指完成動作節奏的時間,包含了動作的快與慢。比如,組合中節奏的強弱對比、頓挫與松緊、抻勁、寸勁、顫勁、悠勁、懶勁等,這些關于勁的詞匯反映了動作背后真實的情感。在學習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過程中,勁的把握與組合的風格表現有密切關聯,“身韻”中的勁非常耐人尋味。(四)律的藝術表現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動律,指有規律和節律的重復動作;二是律動,即動作的規律,指有節奏有規律的運動方式。“身韻”中的律表現在身體律動和動作律動兩方面,有“正律”與“反律”兩種規律形態。“身韻”的八個基本動作元素都強調逢沉必提、逢沖必靠、逢開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這種要求體現了陰陽交錯的動作規律,也就是上述“反律”的具體內涵。在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區別律的標準在于舞蹈中有無主題性的動作。
四、“身韻”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一)“身韻”對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的影響
西方芭蕾舞的審美要求體現在“開”“繃”“直”“立”四個方面,而中國古典舞則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吸收了戲曲武術的精華,形成了形、神、勁、律的審美核心,以圓為法的教學理念以及辯證統一的美學法則。身韻訓練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在形式上掌握“坐、跪、立、行”的訓練步驟;二是在內容上掌握以下知識:
1.腰的元素動律分為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橫擰九種;
2.基本位置與形態包括手位、腳位、手形;
3.手的動作分為提/壓、攤/推、捏、彈、輪、抖手、盤手、小五花;4.臂的核心動作為穿手、盤手、雙晃手與搖臂;
5.三圓的主干動作為云間轉腰——平圓、云手系列——八字圓、風火輪——立圓;
6.腳的形態為勾腳、繃腳、腳、撇腳;
7.步法動作為慢圓場、快圓場、花幫步、十字步、小跳步、點踏步、蹉步、拖步等。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還設置了道具訓練,包括袖、劍、袍、扇等。其中,袖舞的內容有抖、推、出、收、沖、抓、繞、片、搭,以水袖為肢體語言的外化,進而擴大空間的延展;扇舞則利用捏扇、夾扇、握扇、提扇等扇子的持法與開、關、轉、抖、拋、蓋等扇子的用法,突出以扇喻物、以扇喻情、以扇示人的符號性作用,彰顯扇舞的細膩之處。劍舞的技法豐富多彩,包括持劍、點劍、崩劍、里外繞花劍、云劍、倒把劍、雙晃劍等。“身韻”在中國古典舞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論是徒手身韻訓練還是道具訓練,其動作都具有韻味與氣質的雙重內涵。在學習中國古典舞“身韻”時,要注意氣息的運用,使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與呼吸的輕重緩急相配合,要注意教學方式的強化。一是強化方向方位變化,例如,在《雙晃手》組合中,雙晃手分為大、中、小三種不同位置,這三種變化是以單一的動作為基礎進行方向和方位的變化,通過復合與重組形成的復合型的晃手動作。二是強化節奏勁力特點,三是強化動作結構變化,四是強化動作生成,五是強化動作性格。組合的系統訓練是為教學與舞臺服務的,教師要構建訓練與表演之間的橋梁。目前,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已經建立科學、規范的系統化體系,形成了元素、短句、組合的遞進訓練模式。
(二)“身韻”對中國古典舞作品表演的影響
舞蹈藝術通過對人體動作的提煉與美化,以劇目表演的方式表達舞蹈作品的內涵,展現舞蹈作品的情感。在劇目表演過程中,舞蹈理論的學習可以提高舞者的文化修養,使其不僅能以肢體動作表現舞蹈的外在美,也展現出舞蹈的內在美。以古典舞作品《紙扇書生》為例(見圖1),該作品表現的是一群風趣、雅致、狂放的年少書生的形象。舞蹈運用折扇產生了“以動帶靜”和“以靜帶動”的變化效應,這些舞蹈動作呈現了年少書生意氣風發的畫面。在作品第一部分中,舞者處于相互嬉戲打鬧的狀態,此時的動作輕快靈巧,幅度較小,步伐較為單一,扇子在一拍或半拍的節奏中開合變換。身體的韻律、扇子的舞動和書生們生動的表情、動作表演將中國古典舞的“形、神、勁、律”展現得淋漓盡致,不論是開場的亮相還是腳下的碎步,都是劃圓動律的展現;舞蹈表演到高潮時,一系列扇子技法的運用進一步將舞蹈情感推至頂峰。在表演時,舞者對古典舞身體韻律的把握至關重要,這需要舞者進行深入的理論學習,此外,舞者對舞蹈作品背景的把握也能幫助舞者將作品的內在的情感韻律表達出來,詮釋作品的意義。
(三)“身韻”對中國古典舞舞蹈創作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作品的內容主要來自文學、舞蹈史料等,其創作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感情與人文品格展開,新一代中國古典舞作品的編導如張云峰、韓真、周莉亞、胡巖等,都是學習身韻并受身韻的理念和動作語系影響的優秀編導。編導們要熟練掌握并運用藝術語言進行藝術傳達,其中,舞蹈方向、空間、勁力、節奏、形態、動態、動律等,都參與形成動作的審美特征。在“身韻”動作審美統領下,我國出現了一系列優秀作品,如《黃河》《梁祝》《花木蘭》《踏歌》等,這些作品推動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2022年掀起熱潮的舞蹈詩劇作品《只此青綠》(見圖2)充分體現了“身韻”的重要性,舞者透過身體韻律和眼神彰顯了山河的大氣與磅礴。作品《只此青綠》用舞蹈語匯創造性表達了《千里江山圖》。在女性角色的舞蹈編排上,編導以靜為出發點,設計了很多具有造型感的動作,如靜待、望月、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所有動作姿態依托中國古典舞身韻中“韻”的體現,讓觀眾在一呼一吸間感受文化的滋養,使一動一勢皆成韻律。舞蹈藝術創作的題材要具有經典性、傳統性和永恒性,在動作形態方面要具有傳統特征,符合審美規律。
五、結語
身韻是中國古典舞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古典舞的美離不開身韻的展現,身韻建構了中國古典舞的身體審美觀、運動辯證觀與身體情感觀,使舞者的內心富有神韻,動作圓游多變,情感細膩豐富,身韻推動著中國古典舞向規范化、系統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江東.古典舞新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3]金浩.新世紀中國古典舞發展十年觀[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4]張融.淺談在中國戲曲舞蹈中探索中國古典舞[J].北方音樂,2011,(09):84.
[5]劉青弋.關于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范疇與概念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2):18-28.
[6]江東.舞蹈詩的困惑與前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04):28-30.
作者:宋慧穎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 上一篇: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徒制體系建設
- 下一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專業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