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障礙引發學業困難的思考

時間:2022-11-30 16:18:09

導語:學生心理障礙引發學業困難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心理障礙引發學業困難的思考

摘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輔導員重要的工作內容。目前“00后”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成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自我意識強烈,導致這一代人存在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位一體反饋機制、全方位預警信息網絡,是提高心理危機事件應對能力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學業困難;干預;輔導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要求,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規范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2]。但隨著高校從“嚴進寬出”到“嚴進嚴出”,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合理增幅時代,部分高校學生無法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意義,面臨著“我該如何完成大學學業”難題。因此,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構建預警機制,將學生學業困難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著力解決學生因心理障礙導致的學業困難將作為日常學生工作的重點。

一、案例簡介

張某,男,2020級學生,該生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自入學以來極少參加日常校園文化活動,與班級同學交流較少,且很少與同學談及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家庭情況。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后有三門科目不及格,第二學期三門考試補考及格,但期末考試有八門科目不及格。輔導員發現該同學的成績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趨勢,掛科重修數目較多,第一時間與該生談心談話進行交流,了解情況。張某表示自己常感覺到迷茫與困惑,找不到努力的目標與方向,非常想努力學習,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沉迷游戲無法自拔,更無法集中精力專心學習。同時家長對自己的要求極高,給了很大的壓力,且通過一年的學習發現自己對本專業不感興趣,未來也不想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

二、原因分析

現階段高校普遍存在學業困難群體,產生學業困難的原因復雜多樣,不僅僅是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生活,學習態度不端正,或者學習方法不正確等,還存在一定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和情緒調節等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個人認知存在偏差

張某盲目信從了只要高中拼命學習,大學就輕松了的言論,認為上了大學以后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只要考試不掛科就可以了,從而導致缺乏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沒有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主動性,以至于在期末復習時出現無從下手、手忙腳亂的情況,產生了學習焦慮心態,導致第一學期成績不理想。這種狀況與他內心的高期望之間形成了強烈沖突,至此以后便認為自己不適合本專業學習,失去了學習興趣,這種存在一定的焦慮、自卑和厭學等情緒調節障礙,屬于心理障礙的表現之一,使得他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逐步沉迷游戲無法自拔,產生了極大的自卑和厭學情緒。

(二)環境適應能力不強

張某遠離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上大學,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生活習慣都與初高中時期有著較大差異,由于父母平時管束較多,自理和獨立能力較差,導致到了新環境適應性較弱,常常感到孤獨。張某性格內向,不善交際,自入學以來,很少與班級同學交流,極少參加集體活動,沒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歸屬感,存在一定的社交封閉和人際關系過于敏感等人際交往障礙,屬于心理障礙的表現之一[3],這使得導致遇到問題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只能自己憋在心理。

(三)父母期望值偏高

該生父母均為公務員,自身事業有成,因此對張某期望極高,要求苛刻,管束嚴格,相較張某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或者情感問題,他們更關心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初高中時期成績一旦稍退步,便會遇到嚴厲的批評甚至呵斥。從小的家庭氛圍使張某極少與父母訴說心事,進行有效溝通,導致自身對學習目標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知“為何而學,為誰而學”,僅僅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而努力學習,這常常使他感到壓力巨大,身心俱疲。因此,當張某進入大學后,完成了父母的階段性學習目標,遠離了父母的嚴格管束,一時間感到非常的迷茫與困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但是因為之前的家庭氛圍,張某遇到困難時并未向父母尋求溝通和幫助,也沒有找輔導員老師談心,也沒有向同學朋友傾訴,而是自己將問題悶在心理,導致問題愈發嚴重。當父母知道第一學期成績不理想時并未給予恰當的關心和鼓勵,反而一味責備,沒有給張某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方法,導致他依賴游戲解壓,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無法自拔。

三、解決對策

(一)主動約談,建立信任關系

輔導員發現張某成績急速下滑后,第一時間打電話詢問其情況關心并約談,在談話過程中,采用共情法,以傾聽為主,并通過點頭肯定、微笑安撫等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對張某想法的理解和尊重,對張某的談話做出正向反饋,引導張某主動說出自己成績下滑、沉迷游戲的原因和對未來的期待和規劃等。通過談個人求學經歷、學習科研感悟等方法傳遞輔導員對他學習和未來規劃的關心和重視,盡力緩解他因沉迷游戲、學習成績下降而擔心被責罵的恐懼心理,讓張某真實感受到輔導員的關心,從而確立基本的信任關系,引導張某找尋目標,端正學習態度。

(二)分析原因,精準實施疏導

輔導員還要和他的舍友以及相關同學進行談心談話,全面了解張某的現狀,精準分析造成他沉迷游戲,學業困難,無法融入班集體生活的原因,從而精準施策,幫助張某更好的解決問題。輔導員每周與該生進行學習和生活的交流和溝通,幫助其建立信心,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班集體,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回對專業的認同感,采取積極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學習。此外還要鼓勵他積極參加課余活動和興趣愛好小組,通過多種嘗試發掘自身優點,找到自身在大學的意義與價值。

(三)朋輩引導,積極面對困境

朋輩輔導者與學生之間具有共同的經歷、類似的價值觀和情感體驗,較容易取得學生的信任,既能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又能作為榜樣為學生疏導不良情緒,給予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此外,朋輩的支持也能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感,從而有效地降低社交焦慮和抑郁感[4]。因此,輔導員邀請學習成績優異、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與張某結成一對一互助小組,有針對性對進行學業指導,幫助他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端正學習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尋找張某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及時發現問題,查缺補漏,逐步提高學習成績,重新找回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安排學生干部帶動張某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幫助他盡快融入集體生活,帶他多參加課余活動和興趣小組,將注意力逐步從網絡游戲中分散,建議他盡量在實驗室、圖書館和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參與有意義的活動,鼓勵他將注意力轉移至勤工助學、校園活動、體育鍛煉、班級生活、社團活動等方面,利用朋輩影響幫助張某充分挖掘自身優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引導他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

(四)家校聯動,合力解決問題

第一時間聯系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了解不同階段張某的成長背景,使家長及時了解張某的思想動態,共同分析張某造成現在心理狀態的原因,認識到他們的嚴格對張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引導家長多關心他的喜好,主動多溝通、多交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關愛,舒緩緊張情緒,讓他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理解和認可,增加自信心,積極配合輔導員工作,形成家校合力,改變現狀,為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五)總結反思,健全預警機制

輔導員在處理學生心理危機時,應立即啟動心理危機處理方案,上報有關部門和領導,與心理老師一起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發展,與同學、家長保持聯系,以促進心理危機得到有效解決。不斷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制度、心理危機應急處理制度、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位一體反饋機制、全方位預警信息網絡,全面提高心理危機事件應對能力。

四、思考與啟示

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輔導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育人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待學生,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盡早發現、盡早干預。運用共情等方法,和學生進行交心談話,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理解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信任、激勵和關懷,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認同感。通過多次談話交流從多個角度了解引起學生出現心理波動的點,隨后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逐一攻破、解決問題。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用心用情做好學生的情緒疏導工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樂觀心態,塑造良好人格,在注重“文化育人”的同時更要注重“心理育人”,為學生穿上“心理防護服”,做學生身后最強大的保護者。

參考文獻:

[1]杜玉波.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J].基礎教育參考,2022(5):3-4.

[2]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6):33.

[3]孫澤洋,趙旭艷.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問題的個案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0(5):75-77.

[4]梁芷君,萬清祥,劉陳陵.朋輩心理輔導對心理健康干預效果的元分析——以中國大學生為樣本[J].心理月刊,2021(11):1-4.

作者:蔡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