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小學數學特色作業的策略研究
時間:2022-12-04 16:43:08
導語:設計小學數學特色作業的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小學作業設計應緊跟政策的要求進行改變。在當前的教學中,結合“雙減”政策設計特色作業受到了教師的重視。數學教師也通過對政策的研讀、對教學的分析設計具有特色的小學數學作業。本文以小學數學特色作業設計為對象,通過文獻法和實踐法分析了“雙減”政策出臺的背景和對小學作業設計的要求,探討了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有效的設計策略。以期能為小學數學教師合理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作業設計的要求
“雙減”政策提出的目的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作業負擔上,政策詳細地解釋了當前中小學作業應該怎樣設計,作業時間應該怎樣分配,作業的內容等應該包含哪些。在時間上,“雙減”政策對中小學階段學生作業完成的時間做了詳細的規定,本文圍繞小學階段展開研究,因此在這里只分析“雙減”政策規定的小學階段學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時間長度。政策規定學校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不留書面作業,針對三到六年級的學生書面作業完成的平均時間不超過六十分鐘,并在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時長為一小時,要求學生基本上能在課后服務中完成作業。在內容上,”雙減”政策也對作業的內容作了一些規定,同樣的,本文圍繞小學展開研究,因此只分析政策對小學作業內容的要求。“雙減”政策要求小學作業設計應多樣化,尤其是在課后服務中,不僅要求學生完成課后作業,還要求學生培養興趣愛好,做到全面發展。
二、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設計的作業有效性不高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作業有效性不高,他們所布置的許多內容與學生所學的知識點關聯度不高,這些作業不僅加大了學生的負擔,而且難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比如,許多數學教師仍然認為數學知識點的掌握依靠練習題的積累,于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要求學生多練習,通過大量的數學題的練習來提升知識水平并提升數學解題技巧。雖然讓學生加強練習是合理的,但是這也與“雙減”政策的要求產生了沖突,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教師也沒有根據新時期背景下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維能力設計適合他們的作業,無特色的作業不僅不能吸引學生的完成興趣,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
(二)作業分層不足
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的差異,一視同仁地布置作業也會影響數學作業完成的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班級上有學習成績較好、基礎較扎實的學生,他們對數學公式,法則的理解和運用都很熟練,那么對于這些學生教師應該讓他們做一些難度較大、對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題。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沒有針對這類學生的情況布置思考性的題目。又比如,對于數學知識水平較低、基礎不扎實的學生來說,他們難以熟練地對數學公式、法則遷移應用,教師對于這類學生就應該布置基礎性的作業,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沒有根據這類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適合他們的題型,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又比如,在圖形繪制的作業設計中,部分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作業針對性不強。一些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強,他們能夠輕易地繪制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卻沒有設計難度更大的作業。而一些學生的操作能力較弱,他們學了很多次也難以正確地繪制出規整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教師卻布置了大量的圖形繪制作業,沒有考慮到這類學生連基本的繪制技巧和方法都沒有掌握。這樣的作業是無效的,難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
(三)教師未把握好作業量
由于“雙減”政策出臺時間較短,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沒有徹底轉變觀念,教師在作業量的控制上經驗還不足,尤其是學生進入到三到六年級后,教師沒有把握好書面作業的量,部分學生都難以在課后服務一個小時之內完成這些書面作業,他們回到家中甚至還需要再把剩下的作業完成。而一些教師過多地刪減作業,學生的作業在課后服務前二十分鐘就能做完,達不到練習的效果。教師也沒有給學生布置一些活動性的作業回到家中完成。部分學生回到家中之后把空余的時間用來玩游戲、看電視,影響了他們對知識的鞏固。
(四)作業形式不夠豐富
作業形式不夠豐富也是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書面的作業,讓學生對應地完成與某部分知識點相結合的數學題,通過數學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記憶知識。雖然這樣的設計能夠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計算方法、論證方法、推理過程等,但這樣的作業設計毫無新意,難以激發學生完成的興趣。學生會認為書面作業是沉重的負擔,一些學生可能還會出現抄作業的現象。教師卻沒有通過討論性的作業、調查實踐性的作業、游戲活動形式等作業讓學生圍繞某一部分知識點完成。沒有通過具體的討論、具體的調查實踐、各種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同時通過作業的完成改變過去對數學作業的刻板印象。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特色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進行分層設計
班級上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基礎、思維能力等都是不同的。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設計,通過分層作業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通過針對性的練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比如,在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分層,通過分層作業設計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水平。對于數學基礎好、知識扎實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設計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作業時可以設計數值較大的內容,讓學生在混合運算的過程中提升計算能力。對于基礎水平較差、數學知識不牢固的學生來說,教師則只需要設計簡單的加減混合運算,最好通過十以內數字之間的混合運算幫助學生掌握加減法混合運算的方法。通過分層,學生的作業有了針對性,學習水平好的學生的數學技巧會更上一層樓,而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知識也能得到鞏固。
(二)將作業變為游戲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熱衷于各種游戲活動,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合理設計作業,也可以將作業變為游戲,通過游戲的形式既能給學生帶去歡樂,也能幫學生減輕負擔,還能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比如,在低年級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認識數字,教師就可以通過歌唱活動幫助他們記憶,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開展歌唱輔導,通過《數數歌》《數鴨子》等歌曲讓低年級的學生牢固記憶數字。在幾何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立體幾何的特性,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手工作業活動,將書面的作業變為手工活動,通過班級學生一起做手工的形式讓他們準確地掌握立體幾何的特性。學生可以將廢舊的快遞盒子收集利用起來,探究快遞盒子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如果快遞盒子是長方體,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將長方體變為正方體。這樣的手工活動能夠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積極開展實踐調查
要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也應該將作業變為實踐性的作業,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減少他們的書寫內容,幫助他們減輕作業負擔。比如,教師講到與統計相關的知識點時,可以改變傳統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給定的數據繪制統計圖的作業形式,改變這種枯燥無聊的作業。教師可以將繪制統計圖的書面作業變為實際調查的作業,讓班級學生分小組合作對本地區用水情況、用電情況進行調查,得出準確的數據。當學生通過實際走訪調查得出數據之后,再通過小組的形式對數據進行篩選,將繪制統計圖所需要的數據總結出來,然后小組合作一起繪制一幅統計圖,這樣的作業實踐性更強,書面性更弱。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升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提高實踐意識,明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道理。全小組一起繪制一幅統計圖也能夠較大地減輕學生的負擔,他們在一起繪制的過程中會節省很多時間。又比如,教師讓學生認識立體圖形時,也可以讓學生開展實際的調查,通過調查型的作業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教學樓是什么樣的形狀,學校的宿舍樓、食堂又是什么樣的形狀。通過學生的觀察,讓體等各種立體圖形。
(四)設計討論型作業
學生之間的討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討論形式的作業,通過討論型作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研討能力,讓他們通過與同學之間的討論、與教師之間的討論明白一項作業是怎樣完成的,明白怎樣入手去解決一道數學題。同時,討論型的作業強調多人一起討論、一起完成,這就會減少學生個人的任務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因此,教師要充分設計討論型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服務過程中完成作業,回到家中學生也就不需要再完成作業了。比如,教師在設計與圖形面積相關的作業時,就可以讓學生圍繞一些圖形面積計算來展開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自己每天學習的教室面積是多大,然后讓學生觀察教室的形狀是正方形還是長方形,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測量教室的長和寬,然后小組一起來計算自己每天學習的教室的面積。又比如,在圍繞雞兔同籠的問題設計作業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討論找出幾種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看哪種方法能夠最快的算出籠子里面有幾只雞,有幾只兔子。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能夠解決雞兔同籠這個數學問題,也能夠通過他們的討論總結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并從中篩選出最高效的解決方法。學生放學之后也就不需要再完成作業了,他們的負擔也得到了減輕。
(五)利用好課后服務時間
課后服務是“雙減”政策規定的一項內容,因此,數學教師也應該利用好這一階段的時間,尤其要輔導學生在課后服務過程中就將他們的作業完成,讓學生回到家中不需要再完成作業,回到家中可以培養興趣愛好或參與到勞動、體育鍛煉之中。比如,學生在課后服務過程中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舉手向教師請求幫助。教師看到學生舉手之后,要及時走到學生面前,分析學生不懂的地方,并給學生一定的指點,通過教師的指點,讓他們能夠立馬就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能夠在60分鐘內就高效地完成作業。教師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也可以將數學作業與其他作業整合到一起,這樣能夠讓學生同時完成兩科或者兩科以上的作業,他們的作業負擔能夠得到有效減輕,學生也能夠在完成綜合性作業的過程中提高應變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數學幾何知識與美術的繪畫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將他們自己畫的幾何圖形涂上美麗的顏色。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既畫了幾何圖形,加深了對幾何圖形構成和特征的了解,學生也在涂色的過程中學好了美術知識,學會了顏色的搭配,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數學中也有許多知識能夠與小學科學的內容結合起來,教師也可以讓數學作業與科學作業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讓學生在課后服務的過程中高效完成兩科作業。講到與方位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設計科學探究型作業,讓學生根據小學科學中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指南針或羅盤來辨別方位,通過親自操作,分析以學校為中心哪里是東西南北。這樣的作業是綜合性的,不僅包含了數學思維,還包含了科學思維,學生完成的過程中也能夠體會到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出臺后對當前的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緊跟政策的要求,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計具有特色的數學作業。數學教師要認真分析當前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并從這些問題出發積極糾正,設計高質量的、具有特色的作業。當前,小學作業設計存在部分數學教師設計的作業有效性不高、作業設計中對學生分層不足、教師沒有把握好數學作業的量、數學作業形式不夠豐富這幾點突出的問題。這幾點問題也阻礙了學生作業完成的效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做到分層設計、將作業變為游戲、積極開展實踐調查、設計討論形式的作業、利用好課后服務時間。
參考文獻:
[1]董曉俐.“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設計[J].教育科學論壇,2022(18):73—76.
作者:曹亞男 單位:日照市嵐山區實驗小學
- 上一篇:水利水電勘測中取水口遷建方案探析
- 下一篇:兒科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