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護理學智慧教學探索
時間:2022-12-09 14:48:48
導語:內科護理學智慧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智慧教學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強調積極的參與式學習以及理解、遷移應用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是信息時代變革的必然選擇。在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內科護理學實施智慧教學,提高了護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深度學習;內科護理學;智慧教學;智慧學習
1智慧教學與深度學習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奠定于物聯網、云計算、移動網絡等信息技術促生的智慧教育,推進了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祝智庭提出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教師運用高效的智慧教學法,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目的是培養具有高智能和創造力的人。信息技術與創新設計理念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學,更強調聚集“智慧”的學校教育教學場景,促使受教育者全面提升智慧本質,是整個智慧教育系統的核心組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而關注學生的學,成為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與研究的熱點。深度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將人類已有認識轉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意義的主動學習,其最終目的是“樹人”。美國研究院組織實施的SDL(美國深度學習項目)深度學習策略,提出學生必須具備的6個緯度的基本能力: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團隊協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1]。深度學習從學生的學習結果詮釋了教育的目標,也是智慧教學的本真追求方向。
2智慧教學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結果
2.1智慧學習環境為智慧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
智慧教學環境可使學習資源共享,課堂深度互動及時,并通過記錄學習過程和測評學習成果,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和服務[2];智慧教室為智慧學習環境的典型物化,是借助于移動網絡、信息化技術建立起來的新型教室,能夠通過直觀的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校雖較早建立了智慧教室,但由于較高的成本導致教室數量較少,以至常規教學受限。借助我校南京南丁格爾護理學院新校區建設,將歐帝、希沃等智慧黑板建在各個教室,加之使用電子白板教學設備、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等,將智慧教學環境遍布各班級,做到“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教師能夠隨時掌握學生學情,隨時播放視頻、動畫、圖片以及教學課件,讓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師生互動更為及時。智慧教學環境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學習環節提供了技術支持,為與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信息化保障。
2.2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智慧教學的本真追求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對未來人才的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創新能力、協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真實問題能力成為必備的核心能力。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奠定于解剖學、生理學、藥物學等多門學科基礎上的應用性學科,其培養目標為具備批判性思維、解決臨床問題能力,能夠協同醫生護理內科病人的護理專業人才。課程涉及理論內容多且瑣碎,加之五年制高職生知識儲備不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學生學習難度較大,難以勝任未來復雜的臨床專科護理崗位工作。傳統課堂教學重在教師講授,導致學生為應試而機械地記憶,以至不會解決真實問題,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強調積極參與式學習、理解和遷移應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成為發展趨勢。對比傳統教學模式,智慧教學將教師角色由傳授知識轉為指導學習和成長的導師,關注學生創造力和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個性化學習[3]。
3智慧教學實踐探索
關注學習者的深度學習成為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目標。深度學習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知識能力,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以及與團隊同伴溝通合作能力,并關注學生的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培養[4]。根據學生學習規律,按照教學活動過程對智慧教學環節進行設計(見圖1)。
3.1課前學情分析,確定核心知識
內科病人往往臨床癥狀復雜,并且隨病情進展,病人會出現多種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對于病人的專科護理,學生需要清楚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哪些是發病的病因,疾病發生后組織器官發生了什么病理變化,探討這些變化會導致哪些臨床表現和并發癥。因此,學生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理解病情的發展演變。教師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的核心知識點,明確學習的兩條主線:一是理解疾病發展演變,會全面評估病人;二是找到病人護理問題,能精準實施護理。課前教師在學習平臺向學生布置預習內容,將課程所需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等基礎知識整合成預習資料;向學生提供病人異常體征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引發學生思考。如肝硬化病人黃疸、腹水、蜘蛛痣、肝掌形成的原因,庫欣綜合征病人的滿月臉、向心性肥胖、紫紋等是如何引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資料、認真思考、探討教師推送的預習材料,并進行相關知識儲備。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進行考核,針對預習設置問題,對學生和小組進行測試,教師確認學生通過測驗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數據統計功能,分析課前學生預習情況,包括測試成績、學生討論等,進行系統、全面的學情分析,從而精準制訂適合的教學方案、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
3.2設計情境問題,課堂討論探究
深度學習是以理解為基礎的探究型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總結,解決不同情境中的問題,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建構活動,加深對新知的理解[5]。通過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將學習內容以病例分析形式展示給學生。如學習“肝硬化病人的護理”單元,通過病例設置問題:(1)病人因食用油炸食物后出現嘔咖啡色液體800毫升,病人出現了何種情況?為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指導病人平時飲食應該注意什么,請討論飲食指導。(2)給病人查血常規發現3種血細胞均減少,請分析原因。請討論如何做好相應的護理。(3)病人腹脹,查體發現移動性濁音陽性,判斷病人腹水量至少有多少毫升?應該如何護理?通過應用基于問題式學習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TBL(Team-BasedLearning,小組合作式學習)引發學生思考和深度學習。TBL是在PBL教學法基礎上,通過組建團隊、組內討論、組間交流、合作學習等提升個人能力以及建立自主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性格、成績、能力等因素的差異性,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劃分為固定小組,形成學習團隊。基于課前線上的學習成果開展課堂討論,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教師利用微課、三維圖像、微視頻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模擬醫院情境。教師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習團隊小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討論探索、思考合作等,完成上述模擬病例中設置的各種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學會思考并培養了團結協作、共同解決問題能力。而病例討論環節,模擬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所培養的能力正是護理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3.3課后總結反思,能力拓展提升
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教師啟發點撥學生,達成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學生通過教師課堂答疑解惑和小組同伴討論啟發,課后觀看網絡學習平臺上的視頻、課件、拓展資料等教學資源。如教師將肝硬化的門靜脈高壓、肝硬化的并發癥等教學重點、難點部分制作成微課;將治療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使用的雙氣囊三腔管操作拍攝成視頻,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學生課后完成具有挑戰性的綜合任務,教師通過平臺反饋改進教學策略,進行教和學的分析、總結,從而實現教學最優化。學生在理解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總結反思,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4智慧教學效果評價
4.1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以往進行內科護理學教學時,課前教師通過微信群、QQ群等向學生發送預習資料,但由于缺少對學生課前預習監測、動態學習等方面的系統數據跟蹤,不能進行智能化的學情分析,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在超星泛雅平臺建立網絡課程后,通過對2018級兩個班學生進行PBL教學、實踐體驗等智慧教學,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逐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訪談中學生談道,“感覺上課更有趣了”“自己查閱總結的信息,記憶更牢固”“了解到更多學習思路和方法”“學會運用網絡學習”“自己主動查閱跟案例相關的知識點和信息”“學到了更多課外知識”“鍛煉了自己探索學習的能力”。網絡學習平臺的學情統計功能,能及時準確記錄學生預習情況。根據平臺統計結果,學生課前預習達成率均為96%以上。智慧教學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局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學生與教師課前、課后在平臺討論區的有效溝通交流,及時解決了學生在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4.2學生職業素養得到提升
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采取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鍛煉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能力,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訪談中學生談道,“有了團隊合作的意識,認為這種能力對未來工作有很大幫助”“通過合作學習和小組內的同學建立了深厚友誼”,等等。學習各單元后利用校內仿真設備進行實訓考查。學生以病人、護士及醫生3種不同角色模擬演練醫院工作流程。考查發現,學生能比較清晰地感受病人各種癥狀的痛楚,基本能準確執行醫囑、治療方案和對病人采取適合的綜合護理措施等,學生與模擬病人之間的溝通較順暢。這種學習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并能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實現從學生向護士角色的跨越式轉變,學生職業素養和適應社會能力均有所提升。
5實踐探索引發的思考
5.1教師基于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能力是實施智慧教學的關鍵
實施智慧教學,離不開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智能化教學環境,但教師應該明確,課堂不能被技術綁架,智慧教學的實施是教學的徹底轉型,是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重構。智慧課堂不僅改變了傳統課堂的生態環境,也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和角色進行了重構[6]。智慧教育理念下的智慧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7]。智慧課堂是智能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智慧再生成,可為教師與學生提供無限提升的發展空間[8]。在智能學習環境下,強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監控作用。同時,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才能指導學生完成具有創意的學習。因此,應關注教師基于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業知識水平及技能,以提高智慧教學水平。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給予教師相應支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信息化教學培訓,促進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實踐。鼓勵同備課組、同教研組、同行業教師之間交流學習,共享網絡教學資源,推進智慧教學實施。
5.2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實施智慧教學的本質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新時期的教育目標。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可非常便利地通過網絡資源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只關注傳授知識的教學是片面的。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也提出相應的要求,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成為必備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讓學生靈活地掌握和理解學科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學習和未來工作中的問題。智慧教育將是傳統教育的徹底變革,其不同于信息化教育之處在于關注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智能技術手段的智慧課堂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與個性化學習,并能突破時空限制,實施個別化精準教學,使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化。通過案例分析、問題導向、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社會責任感,提升其護理崗位勝任力。
5.3教師主導的學生活動是智慧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
智慧教學詮釋了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將“智慧”二字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改善當前教學場景中師與生、教與學的互動與體驗,將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變得多元化。深度學習注重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不是學生自己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教師要改變教學思路,變“教師講授知識”為“學生深度學習”。借助如超星泛雅教學平臺、學習通App等媒介,將各種教學材料變成學生的認識對象,帶動學生自主展開學習活動。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學生深度學習的任務難度應該在“最近發展區”,通過課前測評,評估學生現有的水平。病例分析中PBL教學設計的問題,要在對于學生而言有難度并具有挑戰性的區域,在此基礎上確立促進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2)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提升、發展學生的“教學材料”,以此為依據,促進學生自覺主動活動、開展深度學習。(3)幫助學生直接從認識開始的教學到“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觀看、觀察病人癥狀表現、查閱資料、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踐體驗等自主活動,完成學習的“兩次倒轉”[9],實現深度學習。
5.4調整學習評價方式,推進智慧教學的順利實施
信息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信息和知識的追求,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學習。因此,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比如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學校的教學目標,不應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智慧教學評價聚焦于學生的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參與度、積極性等。批判性思維是護士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對醫務人員的決策起到重要作用。智慧學習應采用多種評價方法,除原有的作業和測試外,還可通過研究報告、課堂展示、情景模擬、病例分析等多種方式,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在強調培養“智慧的學生”智慧教學時代,深度學習是教育的目標追求。課堂教學是落實改革的第一陣地,因此教師要牢記“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智慧教育的本真追求。
參考文獻:
[2]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蔡寶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智慧教學:理念、特質及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9(11):56-61.
[4]卜彩麗,馮曉曉,張寶輝.深度學習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啟示:美國深度學習項目(SDL)的解讀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6(5):75-82.
[5]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6]黃榮懷,楊俊峰,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7]羅萬麗,王蕊.“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設計的原則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26):5-8.
[8]劉軍.智慧課堂:“互聯網+”時代未來學校課堂發展新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7(7):14-19.
[9]郭華.帶領學生進入歷史:“兩次倒轉”教學機制的理論意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2):187-188.
作者:樸春萍 單位: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房地產企業經濟風險管理研究
- 下一篇:課程思政下任務驅動型課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