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高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19 08:25:56

導語:醫學高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高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研究

摘要:醫教協同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為了解醫教協同育人背景下應用型醫學高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情況,對臨床教學基地進行走訪,開展調查,分析基地建設面臨的困難與障礙,圍繞醫教協同理念探討湘南學院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的途徑及策略,旨在為提高臨床教學基地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醫教協同;臨床教學基地;應用型醫學高校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幾年,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醫學教育文件,這些文件為開展醫學教育改革及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提示要重視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堅守臨床教學基地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校院要與臨床教學基地有機深度融合[1-3]。醫教協同理念要求醫學高校協同社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以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不斷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4]。臨床教學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是培養醫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是實現醫學生了解社會、學習和掌握知識及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醫學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各基地建設,尤其是校院有機融合的基地建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有些院校存在認識偏差、管理制度不健全、質量評價機制不合理、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本文通過走訪基地和開展調研,了解基地建設現狀,分析基地建設面臨的困難,分享湘南學院優化基地建設的途徑,以期為應用型醫學高校基地建設提供參考。

1醫學高校與基地醫教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醫教協同通過醫院與高校聯手共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目的是將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障健康中國建設。

1.1實現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醫學高校服務社會主要體現在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醫藥衛生人才。醫學高校醫學生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有深厚人文思想、有實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有扎實專業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有臨床思維和研究能力、掌握溝通交流技巧、具備不斷學習能力、具有高尚醫德的醫學專門人才。醫學教育有其自身規律,更加注重專業技術、職業素養、實踐能力等崗位勝任力的培養,將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貫穿醫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基地是醫學生獲得和提升崗位勝任力的重要場所,是臨床實踐教學任務實施的基礎設施,校院醫教協同育人可促進醫藥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2提升醫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高等醫學人才,醫學教育模式改革、提升醫學人才綜合素養也需要創新型高等醫學人才[5],因此,醫學高校高度重視醫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大部分高校依托于基地開展理論教學、見習實習、認知實踐等教育教學活動,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協同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1.3助力醫學高校學科專業發展

基地主要設在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等醫療衛生單位,可讓醫學生進行“沉浸式”實踐。應用型醫學高校應以培養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為重點,依據社會和醫學生需要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將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與基地相結合,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實踐大綱、考核大綱等制訂及修訂中,注重調動基地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校院合作共贏,一方面可使培養出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另一面也可使專業與學科得到發展。

1.4有效整合校內外醫學教育資源

在“跨界”合作育人的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醫學高校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進一步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培養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應用型醫學高校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基地建設,使其服務于醫療衛生事業,實現協同育人目標。

2當前應用型醫學高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基地高質量建設受理念偏失制約

在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醫學高校與醫院間存在理念、體制、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高校與基地醫教協同力度、深度等方面的融合度不夠[6]。應用型醫學高校對基地建設存在認識不到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訂缺乏基地參與等問題,導致醫學生的實踐教學與基地脫節。基地對醫教協同育人理念認知不足,如作為基地的醫院,醫院管理者關注的是醫院如何發展壯大,教學則容易被忽視,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育人工作,帶教教師大多是科室主任、副主任、骨干醫生等醫院中堅力量,其需承擔繁重的醫療、科研任務,教學工作則無法全身心投入。總體來說基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于消極狀態

2.2基地的高效運行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

科學規范的管理可避免學校和基地在醫教協同中產生矛盾與沖突。管理制度若不完善,師資安排、經費配置、條件保障等方面將難以協同,學校與基地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利互惠,醫學生在基地的教育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督和保障,最終影響到基地的高效運行。

2.3基地功能發揮受質量評價機制影響

基地有效運行離不開良好的監控機制。目前一些應用型醫學高校對基地的評價主要以教學條件為主,而教學過程、實施質量、醫學生培養質量、培養目標達成度等未能體現[7]。醫學生崗位勝任力需要在基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在實踐—反饋—實踐的閉環中得以提升,若基地不重視教學過程管理,醫學高校對基地缺乏過程評價,那么基地實踐育人這一主要功能則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2.4基地可持續發展受保障機制制約

2.4.1基地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我國應用型醫學高校的基地主要包括附屬醫院(直屬、非直屬)、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4]。基地帶教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差別較大,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與附屬醫院的臨床帶教教師相比,存在重臨床、輕教學現象。基地帶教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規范化的教學培訓,有些帶教教師缺乏教學技能與教學經驗,其無法像醫學高校教師一樣給醫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基地的教學任務往往由科室主任通過指派教師或輪流承擔來開展,許多教師無長期穩定的執教經驗,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手段單一、授課技巧不足,帶教教師教學水平已成為制約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4]。

2.4.2基地教學條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應用型醫學高校直屬附屬醫院無法滿足生源擴招后的教學需求,各應用型醫學高校則通過建設非直屬附屬醫院的方式來緩解教學壓力。在非直屬附屬醫院建設過程中,高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幫助基地建設教室、技能培訓中心、學生宿舍,還需要對基地帶教教師開展培訓等[8]。由于院校、醫院自身還需建設等原因,基地教學投入力度明顯不足,其條件未能滿足臨床教學需求。

2.4.3教學機制制約基地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應用型醫學高校在職稱評定、績效薪酬等方面傾向于科學研究和校內教育教學,往往忽視基地實踐教學和業績成果。另一方面基地在職稱評定、績效薪酬等方面傾向于一線臨床醫生和醫學科研工作者,對承擔臨床教學任務的帶教教師缺乏針對性的激勵機制,導致基地不重視臨床教學,進而使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

3基于醫教協同理念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的策略

3.1統一認識,推動醫教協同育人的深度合作

3.1.1建立校院合作育人機制

醫學人才以專業為基礎、崗位為核心,醫學知識為支撐,強調的是知識的集成和實踐[9]。應用型醫學高校應從自身實際出發,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實踐教學環節與項目,切實提升學校與基地協同育人的效能。為使實踐教學環節與項目科學可行,需要形成規范化的醫教協同育人機制。湘南學院一方面聘請了醫院的高層管理者及骨干醫生等組成了專業指導委員會校外委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設置、校本教材撰寫及到校任課、開展交流活動;另一方面選派教師到醫院掛職,進行業務交流等,共同承擔教育教改課題和攻關科學研究項目等。

3.1.2依托共建項目和平臺實化基地功能

拓寬基地建設的廣度和深度,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特色示范項目合作機制。湘南學院與基地以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院校級的科學研究項目、教研教改項目、“大創”項目、“挑戰杯”項目、教學示范中心、醫學實驗室等為依托,共建科研團隊及科研平臺,整合校院科研經費,將資金用于基地建設,讓科研成果反哺臨床實踐教學活動,讓基地發揮實踐育人功能。

3.2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提升基地管理質量

3.2.1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

基地建設離不開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應符合基地體制、利益與發展,實現精細、科學、高效的管理。湘南學院在基地管理過程中,主要由學校醫學部進行統一協調管理,醫院工作科和教學科研科負責與基地對接實踐教學相關工作,同時負責基地的臨床教學管理。在教學管理制度方面,要求基地按照學校臨床教學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同時,學校鼓勵各基地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符合基地發展的教師教學激勵制度、教研室活動制度、教學評價督導制度等,保障教學質量的提升。

3.2.2制定帶教教師準入制度并開展培訓

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離不開高質量的帶教教師隊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一批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在帶教教師準入方面,湘南學院把基地帶教教師分為臨床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和特聘教師3類,在聘任、管理上區別對待。臨床專任教師是學校醫藥類人才培養的骨干力量,要將其培養為“雙師型”教師;兼職教師是教育教學的補充力量,要控制兼職教師的總量和比例;特聘教師是各學科發展的引領力量,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在帶教教師培訓方面,湘南學院定期開展帶教教師培訓、教學比武、開放聽課等活動,通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同質化及臨床帶教示范培訓,逐步提升帶教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

3.3改進基地的質量評價與監控機制

3.3.1優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醫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需要一個系統的評價指標去衡量,評價指標應是全面、科學、合理的,既有定性指標又有定量指標,這樣才能對基地的教學質量進行合理評估。基地的教學主體職能主要通過以下6個問題來驗證:教學組織機構是否健全?教學管理隊伍是否穩定?臨床科室設置是否圍繞人才培養?教學門診和教學病床是否設立?醫學生早、多、反復臨床是否得到推進?對社區衛生實踐基地教學建設和教學運行的指導與督促是否能加強?學校圍繞附屬醫院主體職能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配置教學資源、分配教學任務等,以考促建(見表1)。

3.3.2建立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

實現醫學人才培養目標離不開質量監控機制,這需要進一步落實責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質量監控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引導應用型醫學高校確定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案等,基地要參與醫學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考核大綱的制訂,并為醫學生實踐教學獻言獻策。

3.4形成有效的激勵保障體系

3.4.1強化組織保障

進一步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加強教學改革的組織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湘南學院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領導小組的作用,成立湘南學院醫學教育咨詢委員會和醫學教師發展中心,完善醫學教育管理學術組織,并發揮這些組織的作用。實化醫學部功能,重構醫學部管理架構,確保履行統籌協調管理醫學教育的職責。明確醫學部與學校各職能部門、醫藥類二級學院及附屬醫院間的關系,完善學校、醫學部、醫藥類各二級學院及各附屬醫院醫學教育管理運行機制,保障醫學教育的完整性及連續性。

3.4.2落實經費保障

經費投入是實踐基地建設與運行的必備條件。湘南學院每年根據醫學生人數,確定建設經費,各基地根據教學設施建設情況申報項目,學校負責項目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完善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加大經費監管力度,確保無挪用、克扣、截留醫院教學經費的現象。

3.4.3統籌師資保障

師資包括高校專職教師、臨床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和特聘教師,要統籌規劃基地師資配置。(1)“走出去”,鼓勵教師到基地掛職鍛煉,參與基地教育教學過程;(2)“請進來”,聘請基地技術骨干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指導醫學生的實踐教學、職業發展等,參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3)要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特色示范項目合作平臺,雙方結合自身工作開展科研項目和構建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成果互哺。

3.4.4完善激勵保障

只有帶教教師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保障基地的有效運行,達到預期培養目標。(1)對教師申報的與基地相關的科學研究、教研教改等項目予以優待;(2)鼓勵教師到基地掛職,在工作績效、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傾斜;(3)計算帶教教師工作量和相對應的績效工資,并頒發相應聘任書、榮譽證書等。應用型醫學高校的臨床教學基地在培養醫學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醫學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要與社會需要相契合。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基地建設質量,推動高校五大職能的發揮,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秉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共同發展原則,推動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只有這樣,應用型醫學高校才能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EB/OL].(2014-06-30)[2022-02-19].

[4]劉棟.醫教協同視角下地方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8(14):78-81.

[5]陳文婷.新時期醫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5):669-671.

[6]汪海峰,茅建華.醫學類獨立學院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實踐與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247-250.

[7]曾郁芳.臨床教學基地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5.

作者:李濤 韋雅光 唐云燕 徐松 單位: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