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投資理財探討
時間:2023-01-05 08:35:46
導語:大學生投資理財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學生群體對投資理財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本文通過問卷調研,得出相較于其他個人投資者,大學生更樂于接受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更傾向于將資金存入安全性較高的理財平臺,同時更傾向于構建更加穩健的投資策略。此外,大學生也存在投資理財整體參與度較低、長期規劃不足等問題。最后,本文結合研究結論給出推動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金融;投資;大學生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數量和大學生群體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龐大的大學生群體為投資理財提供了廣闊的良機。但是,大學生的收入來源較不穩定,且理財經驗相對匱乏,對于風險和收益的平衡無法準確地把握。為了更好地發展大學生投資理財,應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進行調研。
一、研究現狀
目前,針對中國股市投資者投資行為特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不理性行為方面。在微觀層面,從眾心理、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處置效應等行為會影響投資行為。而宏觀層面上,國家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會對市場中的投資者產生影響。在股票市場方面,投資者的不理性行為體現在股票市場波動劇烈、換手率過高、“跟莊”現象嚴重等,體現出我國股市處于不斷發展的成長階段。在具體的投資者行為方面,新增個人投資增長率、個人投資者活躍度的提升對于股市有正面作用,而個人投資者持倉變化率則對于股市有負面影響。自從我國引入“兩融”交易制度后,我國股市中個人投資者明顯存在的處置效應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融資投資人存在更加不明顯的處置效應,更加愿意理性地賣出他們的虧損股票。與此同時,處置效應對于融資投資者的績效負面影響較大。除此之外,相較于傳統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最近的研究運用非線性因果檢驗方法中的信息熵法,基于優礦金融量化平臺的數據,對我國股市個人投資者行為和股價漲跌幅的關系進行分析,并發現二者是顯著的非線性信息轉移關系。大學生群體因為較強的求知欲和認知能力、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強、進步而個性的消費需求等特點,他們的行為特征有別于一般投資者。因此,研究大學生群體投資理財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F階段,已有文獻討論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特點及相關政策建議。此類文獻大多討論大學生投資理財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首先,在未進行理財意識培養之前,大學生普遍缺乏理財意識,開支沒有計劃,誠信意識淡薄。其次,當代大學生在理財意識、理財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大學生的投資行為也不完全理性,具體表現為大學生投資者在損失中度時與普通中小投資者保持一致,有明顯的處置效應。大學生可用于投資理財的資金少,并缺乏理財產品認知。此外,大學生投資會受到所獲取到的知識的影響,投資者擁有更好的社交網絡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即使在沒有任何信息內容的情況下,易于處理的文本也會影響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大多文獻也提到了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例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來提高大學生的“財商”;通過創建universityinvestmentfunds來更好地貼近市場,訓練投資理財能力;利用互聯網傳播流行、實惠的投資理財知識來培養大學生理財意識,引導大學生科學理財。除此之外,在大學生金融需求方面,近年來海外的研究基本先從大學生投資理財的某一個具體方面入手,然后再通過Logistic模型、因子分析等實證方法研究影響需求的相關因素。目前,針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研究集中于指出不理性行為,但缺乏具體調研數據的支持和行為金融視角的理論解釋。而且上述研究僅僅集中探討了大學生投資理財存在的問題,忽略了大學生這一高知群體相較于其他投資者展現出的更為理性的行為,而這方面的研究對于研究投資理財以及大學生群體都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對全國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問卷抽樣調查,通過數據分析手段,本文指出了大學生參與投資理財現狀存在的整體參與度較低、缺乏結余資金和長期規劃的問題,及其相較于其他投資群體更傾向于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將資金存入安全性較高的理財平臺和構建更加穩健的投資策略的優勢,并且據此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二、調研方法
本研究對于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的調研采取在線發放問卷的形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75份,對全國各高校各專業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共收回問卷469份,有效回收率98.73%,有效問卷463份,有效問卷率98.72%。其中,女生有效填寫人數202人,占43.63%,男生有效填寫人數261人,占56.31%;本科學生填寫人數253人,占54.64%,??茖W生占9.94%,碩博研究生占35.42%;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農村戶口人數為218人,比例為47.08%,城市戶口人數為245人,比例為52.92%;專業范圍上,經管類169人,占31.53%,理工類占30.89%,文史類及其他占37.58%。除此之外,調查主體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8~22歲之間。
三、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一)大學生投資理財整體參與度較低。根據本次調查所回收的有效問卷結果,大學生整體的投資理財滲透率較低。風險厭惡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該問題,但是通過對未進行投資理財學生的進一步調查,發現選擇了“厭惡風險”的僅占34.33%,低于對理財產品不了解的57.46%、目前沒有理財計劃的52.24%、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投資理財的38.81%和沒有富余的資金來投資的38.06%,具體結果如圖1所示。(圖1)1、缺乏結余資金。經過問卷調研,可以得到目前大學生月生活費結余絕大部分位于500元以下,如圖2所示。當投資者現有的財富能夠應付生活目標的實現,不會導致財務危機,他們會使自身支出外的結余資產作為資本能夠保值、增值和獲得更大的收益。本次調研結果顯示,以投機套利和鍛煉投資理財能力為目的參與投資的占比最高。這部分投資者不能承擔大量的風險,但又希望通過投資理財獲得相關的知識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因此,現有的投資理財產品,除銀行理財及余額寶外,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均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多數學生的風險承受能力,若大學生貿然嘗試以上金融產品,對于其風險承受能力會是一大挑戰。單就實現資產的跨期保值(即去除鍛煉投資理財能力因素的影響)這一大學生投資理財的主要目的來講,現有投資理財方式的高風險阻礙了一些大學生參與投資。(圖2、圖3)2、認知的偏差。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大學生可以承擔的本金損失集中在10%以下。但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在5%左右,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達標率在99%以上,很少有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率,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更是極少,再加上銀行“剛性兌付”“隱形擔?!钡囊蛩兀瑢嶋H風險會更低。由此可見,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滿足大學生投資理財需要的。但是,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為保護投資者不允許理財產品公司對其自身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進行宣傳。銀保監會出臺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明確理財產品的銷售機構不得虛假宣傳、片面或者不當宣傳,不得預測理財產品的投資業績或者出具、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因此,實際收益和大學生認知中的理財產品收益存在偏差。(圖4)
(二)缺乏長期規劃。大學生目前的投資理財規劃仍集中在短期,有長期理財規劃的占比不高,計劃投資時長在1年以內的占比達到了80.25%,如圖5所示。(圖5)短期內投資理財收益會受到外部信息沖擊,而產生一定的波動。投資事件具有的隨機性再加上大學生用于投資理財的時間比專業投資者要少很多,導致了其預測短期市場走向的準確性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等現象。股票、基金及金融衍生品的投資也有所不同,由于框架效應、處置效應、沉沒成本效應以及過度自信導致的不理智投資行為的影響,實際的收益率有可能會更低,而較低的投資收益率會打消投資理財的積極性。長期市場的走勢更適合基本面分析發揮作用,同時黑天鵝事件造成的市場情緒也會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消散。對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和對公司業績的預測也會更多作用于長期。我國股指能夠反映宏觀經濟發展趨勢,長期代表性較好,而從短期波動看,中國股指晴雨表效應總體較弱。對于市場的預測來講,對長期走勢的預測相較于短期會更加準確。另外,對于長期理財來講,由于流動性偏好的因素,整體收益高于短期。目前,根據普益標準銀行理財市場月報,從長期來看,FOF類產品模式能在分散投資風險的基礎上增厚投資收益,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和投資回報。但是銀行理財的FOF產品的投資期限大多在一年以上,而這與大學生投資理財期望的投資時長相違背。
四、大學生相較于其他投資者的優勢
(一)大學生更傾向于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從本次調查所回收的有效問卷結果出發,超八成的受訪者對大學生投資理財持整體同意態度,如圖6所示,這體現出大學生對于投資理財是非常認可的。(圖6)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大學生需要盡早培養理財意識,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資金。與此相比,目前市場上的散戶投資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于了解理財知識缺乏強烈意愿,在學習理財知識能力和態度方面也普遍不如大學生群體。在面對投資理財時,大部分散戶投資者存在著投資、賭博、暴富等心理,該群體的數量遠遠多于將股市看作是一個理財場所或是作為長遠投資的人群數量。因此,大學生群體有更好的意愿和條件進行投資理財,這也體現出我國高等教育建設對社會發展的有利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調查結果,有無金融投資方面的學習和實踐經歷對于大學生群體培養理財意識至關重要,如圖7、圖8所示。(圖7、圖8)
(二)大學生更傾向于將資金存入安全性較高的理財平臺。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大學生群體將資金存入余額寶、理財通等平臺,這些平臺的特點是資金賬戶的安全性較高,且在基金管理等方面比較成熟。上述平臺在業務內涵上與傳統模式沒有太大區別。除此之外,大學生群體也傾向于將資金存入銀行等傳統理財渠道。相比于大學生群體,散戶投資者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風險性更高的股票市場,而根據證券公司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我國股民總數中95%是散戶,而80%的散戶投資者在股市是虧損的。散戶投資者大多數不具備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在心態方面更容易陷入“羊群效應”的陷阱。而散戶投資者資金量較小,通常只進行單只或幾只股票的投資,在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前提下,無法抵抗波動性的風險,往往造成極大損失。與此相比,余額寶等金融平臺提供的基金產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專業理財,這無疑是更加理智、成熟的選擇。但不可忽視的是,余額寶、理財通等平臺對于個人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脅。近年來,理財平臺利用用戶信息進行產品推薦,乃至大數據殺熟等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群體應該將關注重點投向信息保護等方面。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在我國正式實施。該法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給出了更加明確的定義與措施,這個法案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理財的成熟發展。
(三)大學生群體更傾向于構建更加穩健的投資策略。在問卷調查中,大學生傾向于將資產的較大部分進行低風險投資,用一部分資產參與高風險獲得收益。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只有3.89%的調研群體愿意為了高收益冒較大風險。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對于保險規劃等基礎知識了解有限,對于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規劃、基本的個人稅收籌劃和個人及家庭的綜合理財規劃等內容的學習都有待加強,這些影響了大學生對于投資理財產品的選擇,但這種相對保守穩健的投資選擇相對符合大學生群體的財務基礎與風險承受能力。(圖9、圖10)與此相比,如上文所述,散戶投資者缺乏本金與投資技巧,且偏向于激進的投資策略,穩健的投資策略比較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大學生群體接下來應該將重點置于提高理財知識能力上,積極主動地學習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和理論,而理財平臺應提高專業能力,提供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大學生投資特點的理財產品。
五、幾點建議
(一)高校應普及“財商”教育。高校應加快建設課程體系,開展廣泛的“財商”教育。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大學生群體不斷增長的巨大人數勢必帶來龐大的投資理財需求。在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投資理財知識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國大學生投資理財教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仍需繼續提高,大學生對投資理財產品仍存在認知偏差。具體而言,學校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鼓勵理財類組織社團發展、媒體傳播、舉辦理財知識大賽、邀請理財相關人士開辦講座與選修課等方式普及推廣專業理財知識,以應對大學生鍛煉投資理財能力的需求,為社會培養具有“財商”的時代新人。
(二)開發適合大學生的理財產品。理財平臺應開發適合大學生的投資理財產品,適當降低投資理財門檻以鼓勵大學生投資理財。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仍存在富余資金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差的特點,且有一定的超前消費傾向。一個適合大學生的投資理財產品應抓住大學生群體的投資理財特性,在保證信息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基于大學生群體的投資理財需求對信息流進行充分利用?;ヂ摼W理財產品也應在保證安全性與風險提示的基礎上,適當降低理財門檻,鼓勵大學生進行收支規劃與定期投資。這樣做不僅能夠滿足大學生對于投資理財的興趣與好奇心,更能先一步搶占大學生投資理財市場,填補市場空白,達到更好的效益。
(三)大學生應建立長期投資規劃。學生群體本身應提早建立人生規劃與長期的投資理財計劃,求穩求遠。大學生群體經濟來源不穩定,對于資金使用的彈性要求較高,既注重投資理財產品的穩定性,又不滿足于銀行存款等傳統方式的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群體應主動學習接受理財知識,主動開展投資理財活動,在保證風險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適當嘗試不同方面的投資選擇,不僅有幾率為個人帶來收益,更有助于培養投資理財意識,為日后工作生活中的投資理財決策奠定相關知識和相關經驗的基礎,從而更好地推動國民金融素養的進步。
六、總結
基于本次調研所獲的數據,在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后,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是由于大學生對理財產品普遍缺乏系統全面的認知,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學生群體零用及結余資金增多,高校應加快建設課程體系,開展廣泛的“財商”教育,提供相應的教育模擬平臺,以應對大學生鍛煉投資理財能力的需求;二是大學生群體仍存在富余資金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差的特點,且有一定的超前消費傾向,互聯網理財產品可以在保證安全性與風險提示的基礎上,降低理財門檻,鼓勵大學生進行收支規劃與定期投資;三是大學生群體應提早建立人生規劃與長期的投資理財計劃,求穩求遠。
主要參考文獻:
[1]杜燕君,錢辰.中國股票市場中個體投資者行為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1.30(18).
[2]劉敬亮.中國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01).
[3]沈冰,趙小康.個人投資者行為對中國股票市場影響的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6(11).
[4]張云亭,張偉強,廖理.融資投資者更不愿意實現他們的虧損嗎?——來自中國股票市場“兩融”交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9(04).
[5]楊瀾.投資者行為和中國股票市場的關系研究———基于非線性因果檢驗的信息論方法[J].北方經貿,2020(10).
[6]王學信,宋欣捷,李瑭璇.在校大學生的金融需求現狀及成因分析[J].生產力研究,2020(05).
[7]朱香.大理學院學生理財意識培養的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09(24).
[8]馬越,杜馳,李照林.大學生理財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27).
[9]郝旭光,鄭麗娟,陳穎.大學生投資行為的實證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03).
作者:李昊霖 單位:南開大學金融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勞動教育路徑探索
- 下一篇:民營經濟營商環境優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