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策略
時間:2023-01-05 09:11:18
導語: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作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備受矚目。X縣在“十三五”期間制定落實約20,000多戶貧困戶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但如何安置這些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和文化素質低的搬遷戶,幫助他們適應新區生活是一個難題。
易地扶貧搬遷,旨在通過將貧困人口搬遷到各種資源更豐富、社會基礎設施更完備、生態環境更優越的地區,改變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獲取更好的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環境等條件,為他們早日擺脫貧困添磚加瓦。
一、X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X縣易地扶貧搬遷現狀
X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們原本都是在田地間獲取收入,自身發展能力差加上沒有其他的知識技能,很難找到薪資較豐厚的工作。由于信息獲取相對較為落后,搬遷戶們還存在老一代固化思維,沒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識。因此,搬遷戶們擔心國家幫助他們進行搬遷后,被迫脫貧,但家庭實際情況還是需要國家的貧困補助和救濟,從而對后續生活有悲觀情緒。在遷出地,因為經濟落后、田地眾多,搬遷戶們可以通過進行耕種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但是在新的安置小區,房屋緊鄰,屋舍儼然,道路由水泥鋪筑,沒有任何可以提供給搬遷戶耕作的土地。又加之新區經濟較發達,各種物價較高,無論是水電還是飲食出行都需要花費一大筆錢。對于剛剛搬進新居,本身經濟能力就差的搬遷戶來說,維持生活的費用太高,導致入不敷出,增加了他們的經濟壓力。經調查發現,在搬遷小區普遍存在著農村收入、城鎮支出的現象,幾乎68%以上的搬遷戶都認為搬遷后支出明顯增加,但收入并沒有較大提升。農戶除了種田之外,唯一的額外收入和興趣就是發展養殖副業。在X縣新修建的安置小區是嚴格按照生態和環境整體的美觀度來建設的現代化小區,因此各種空間布局都經過了嚴謹規劃,既沒有倉庫來存放搬遷戶們在原居住地經常使用的農具,也沒有多余的空間供居民進行養殖家禽。很多搬遷戶在遷入安置小區之前都飼養了數量較多的家禽,但是為了搬入新居他們都不得不在遷出地就處理掉了這些家禽。因為搬來此處安置區的搬遷戶年齡普遍較大,很多老人都有養殖家禽以及種種菜田的興趣,在搬入X地后失去了這一副業,感覺生活得不習慣以及心里空虛。對于他們而言,養殖副業不僅僅是增加他們收入的一條渠道,更是他們休閑的一種方式。
(二)原因分析
1、經濟收入水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人能夠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足夠的經濟收入,這是最根本的物質支撐,易地扶貧搬遷戶們生計難以為繼的本質就是經濟收入的增長跟不上支出的增長。根據調查可以看出,搬遷戶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僅占2%,所有調查家庭占比最多的是年收入在40,000~50,000元的家庭,占比36%,而年收入超過50,000元的家庭只占12%,易地扶貧搬遷戶們在離開久居的故土后,又失去了原本主要的收入來源——農耕。長久的農作生活使得他們除了農業生產外,很難適應其他的生產方式,加上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企業要求的相關技能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就業情況不盡如人意。有些搬遷戶選擇自己經營小本生意,但在實際操作中缺少資金和經驗,大多數都并沒有成氣候,使得他們的收入暫時呈停滯不前或減少的狀態。搬遷的貧困戶很大一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缺少就業的專業技術和素養。以前在鄉村居住時多是通過種植農作物獲得收入,搬遷至安置小區之后,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往往只能閑賦在家。同時,因為政府選擇的安置地大多靠近或就在城鎮,以前搬遷戶們可以通過種植自給自足,支出大多只是在一些小地方,費用開支小。但在搬入安置地之后,每個月除了需要支付水電費,還多出了物業費,同時日常支出也明顯增加。在安置區,X縣政府存在引入企業困難的現象,即使引進了企業,很多也并不缺勞動力,因此大多數搬遷貧困戶并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以供開支。
2、依賴心理。搬遷戶們全部都是處于不同水平上的貧困戶,其群體特征是年齡偏大,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知識技能。在過往生活中除了種地、養殖家禽,很多時候都依賴政府發的補助。他們缺乏謀生本領,將希望寄托在國家身上,希望國家對他們進行幫扶,維持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離開原本的舒適區后,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很容易因為對原有經濟來源的依賴以及國家幫扶的依賴,難以適應新生活。很多年齡偏大的搬遷戶思想固化,因為X縣X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遠離其原居住地,文化和生活生產方式變化巨大,導致他們難以接受,甚至抗拒接受新的價值觀念和人際關系。據調查,因為受教育的程度低,很多搬遷戶都對國家出現嚴重的依賴現象。對于搬遷后如何生活,有7%的搬遷戶表示依靠國家救助,而占比高達64%的答案是一靠國家幫扶,二靠自食其力。由此,搬遷戶們對國家的依賴心理可見一斑。
3、社會融入困境。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居民的正式遷入,一系列的社會融入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是生計方式的融入。絕大多數遷入居民原有生計方式均為農耕勞作,從事一些簡單且能自給自足的勞作方式,而家庭的主要收入也來自他們原有的生計方式。作為搬遷的居民而言,進入新的生活區域就要放棄原有的生計方式,從根本進行改變。然而,技術的匱乏,領域的陌生都對遷入居民的生計方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二是文化融入。易地扶貧搬遷的居民從鄉村搬遷到城市,身份進行了轉變,自然在文化中也突顯了諸多差異。安置區與原有生活地雖同在一個縣鄉,但從過去獨門獨院過渡到群體生活中,對于絕大多數居民而言還是個不小的挑戰。三是心理融入。如果說生計方式的轉變需要進行不斷地學習和嘗試,那么心理融入則是一個更為艱難的過程。要想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要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身份轉變,在觀念上接受城鎮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四是人際關系的融入。原有鄉村的生活方式中與周圍鄰居都相互熟絡或以大家族形式居住在同一村中;而安置區的生活則很難輕易與周圍人建立聯系,大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間中。一定程度上對人際交往也有影響。
二、針對X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對策分析
對于大多數易地扶貧搬遷戶來說,無論是在遷出地的生活還是搬入安置小區,他們都存在經濟困難。因此,除了要讓搬遷戶“搬得出”,還需要政府提出相關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搬遷戶“住得下”。
(一)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
在安置點4,998戶貧困戶中,缺乏勞動技能未獲得就業的有1,392人,有勞動技能又因為照顧老人、小孩不愿外出外省、外縣務工的有1,342人。如何幫助他們盡快就業正是X縣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
1、經濟收入水平。針對搬遷戶普遍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和素養的問題,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市場需求,統籌相關部門培訓人員,對搬遷勞動力進行針對化的培訓,提升他們市場所需技能的掌握,爭取早日適應安置區的新生活。在X縣容量大的行業多半是服裝加工、花卉培育、餐飲業、電子信息、建筑業、家具業等行業,這就要求政府要發揮領導和指揮作用,動員搬遷戶參加相關團隊的專業化培訓。同時,因為家境貧窮加之成績較差,很多搬遷家庭中存在未繼續進修學業的初高中生。政府需要引導他們進入職業學校或者技術學校進行職業教育,為他們就業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政府不僅僅可以靠自身有關部門對搬遷戶進行培訓,還可以鼓勵工業園區招工容量大的企業、廠商對搬遷戶們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和專業素養提升,讓他們可以學會現代企業所需技術知識,從而找到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
2、職業技能水平。在推動搬遷戶中勞動力人口就業方面,需要X縣政府為他們尋找就近就業的渠道,如安置區附近的工業園有很多廠房建筑尚未完工,需要挖掘修建方面的工作人員,但是搬遷戶們缺乏尋求就業機會的窗口,需要政府做“牽繩”將這個機會送到他們的眼前,為其拓寬就業的渠道。在X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中,為了實現搬遷戶們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脫貧,因此提出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要有一個人穩定就業。政府需要大力推進搬遷勞動力在X縣安置地的就業問題,抓緊落實其在城鎮穩定就業,實現不存在一戶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零就業”的現象。這就需要政府建立可行的就業機制,研究如何提升搬遷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水平,使其收入獲得穩定增長。對于那些既沒有掌握技術又不愿意參加政府就業培訓、只想著繼續依靠農耕的搬遷戶,則需要政府與附近的農業基地進行聯系溝通,統一將他們輸送到各大農業基地進行農業活動,確保他們有經濟來源,不至于荒廢勞動力。
3、鼓勵企業入駐和發展,增加搬遷戶就業機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搬遷戶經濟基礎穩定了,經濟收入增加了,才能安心的遷入安置區生活。X縣政府要出臺吸引和鼓勵企業入駐的政策,為搬遷戶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當搬遷戶們找到在安置區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必然會安心下來,增加家庭的穩定感。在安置地附近的工業園里有兩大企業:服飾加工廠和花卉產業,它們招工容量大,發展前景好,為安置區內的勞動力甚至老年人提供了大量的勞動機會。對于這種幫扶效果好、有特色的企業,政府可以在背后“推一把”,幫助他們形成品牌特點,用好的產業來帶動就業。除了本地產業,政府還應當加大對外招商力度,在工業園內引進無污染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搬遷群眾謀取更多的發展空間,使其在產業發展中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從而過上美好生活。
(二)社區治理體系
1、合理設置管理單元。出于對城市各項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考慮,為了促進安置地經濟發展、優化社區功能、加強各單元之間的管理以及資源均衡分配等多方需求,需要在綜合考慮城市空間布局和發展情況的條件下,適當地對安置區進行行政劃分。由于安置區安置人口已逾2萬人,因此為了合理布局和更好地管理,政府可以在安置區內設立2個村和4個社區委員會,并且設置專門的部門對其進行管理。
2、建立健全社區居民自治機制?;鶎尤罕娮灾沃贫茸鳛樯鐓^基礎的制度之一,對于社區內居民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安置區應當在政府的指導之下,盡快成立社區居民自治委員會,對搬遷戶們進行管理和監督。居民委員會的成員則是要從所有居民中選舉出有威望、辦事能力強、富有責任心、肯干能干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這樣才能起到服眾和帶頭效果。在安置小區每棟樓中還應安排專門的樓棟負責人,一般最好選擇優秀黨員、退伍軍人或退休干部等,構建居委會與樓棟之間的網格管理系統。同時,要推動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既可以增加民眾對于安置區的融入感,又可以切實的解決社區內居民之間的矛盾或遇到的困難。
(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1、完善社區社會保障服務。在易地扶貧搬遷戶從鄉鎮遷往城鎮附近的安置區后,政府要認真做好補助和養老保險轉入城鎮工作,決不能出現該進行接轉的社保服務沒有進行,導致漏保斷保。搬遷戶們不僅僅是進行了居住地的搬遷,同時他們的戶籍也一并轉入了城鎮。因此,政府需要做好戶籍交接工作,確保在搬遷群眾自愿的前提下,他們可以參加城鎮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對于那些完成落戶的搬遷戶們,政府要確保他們可以正常地進行城鎮補助的申請,保障搬遷戶們在安置地可以享有基本的生活條件。對于家庭特別困難的群眾,政府應當加大對他們的幫扶力度,比如對年均收入不足一萬元的可以進行一次性臨時救助,確保他們在安置地的生活不受較高物價的影響。
2、完善社區社會保障服務。政府在考慮搬遷戶們安置問題時要精確掌握其主要需求,“對癥下藥”。而對于搬遷戶來說,除了就業問題外,最讓他們上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在進行后續發展問題的規劃上,必須要重點考慮教育問題,要深入了解搬遷戶們子女的上學需求,第一時間對接好他們的就學工作,讓搬遷群眾的子女及時接受教育。針對X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初期存在的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政府要反應迅速,實時掌握出現問題的原因和相應對策。如,學校缺少教師、校舍和教學樓,就要就地制宜擴建學校,招收或調動老師過來填補空缺,使每一個安置區的學生都能享受九年義務教育。要知道孩子是建設未來的希望,再苦再窮都不能耽誤搬遷戶子女接受教育。
3、建立健全搬遷補償機制。易地搬遷居民由原有生活地區搬入安置區,是為了實現擁有更好生活的愿景,也是一個追求更高利益的過程。但作為搬遷居民搬入安置區就意味著放棄原有生活以及原有的物質資本,例如耕地、耕作農用具等。就長遠來看,安置區的邊際效益遠高于遷出地,但在搬入安置區的前段適應期中窘迫是無法避免的。因此,政府應聯合各類社會力量,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對搬入安置區的居民進行搬遷補償。為居民提供公益性崗位,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真正擁有自力更生的生計技能。對搬遷居民提供搬遷補償,對于損失的原有物質資本進行相應的補貼,使居民在初期城鎮生活中擁有起始資金。對于有技術有資本可以獨立發展產業的居民,在產業上進行扶持,減免稅收等。對于享受原有補貼的居民,應繼續進行配套補貼,例如教育補貼、醫療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補貼只是為搬入安置區的居民在未來的生產、生活以及學習中提供一個良性基礎,在初期的過渡階段能夠更加快速地融入現有生活,也為未來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補貼不是目的,只是幫助的手段,遷入居民還需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擺脫困境。綜上,易地扶貧搬遷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及實現反貧困戰略都具有重大意義,它是我國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一件重要“武器”。我國通過將貧困人口從自然條件差、物質資源貧乏的落后地區遷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遷入地,使其在新的安置地能夠享受到醫療、教育、交通、就業等多方面的便利,讓搬遷戶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擺脫貧困的“帽子”。但想要真正擺脫貧困,道路還很長,搬遷戶們需要政府的幫扶,通過培訓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做到進入安置地的搬遷勞動力們人人都有工作,這樣才能讓他們自食其力,融入新的生產生活之中。
主要參考文獻:
[1]謝治菊,許文朔.搬遷移民社會融入:從生活“解放”到空間“再生產”——以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為例[J/OL].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21.
[2]周舟.“五個體系”維度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后續治理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22.38(02).
[3]鄭國楠.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對可持續生計理論的深化與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22(04).
[4]喻科.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質量研究———以湖南省安化縣“景區+社區”模式為例[J].當代農村財經,2022(04).
[5]盧衍雄,羅金文,邵猷芬.提升“三力”實現“三?!薄蛟煲椎胤鲐毎徇w后扶的“遂川樣本”[J].老區建設,2022(06).
作者:劉倩汝 楊俊孝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運動鞋消費行為探討
- 下一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侵權風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