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在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

時間:2023-01-18 09:11:53

導語:對分課堂在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分課堂在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文章采用課堂觀察法與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百色學院2020級公體太極拳班為調查對象,對“對分課堂”模式在公體太極拳課中出現的制約因素進行探討。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教師對該模式的應用情況等方面,分析該模式在公體太極拳課中的實施效果和制約因素。研究發現:教師在內化吸收環節對學生的真實性持質疑態度和學生存在自我矛盾。對應用對分課堂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提升策略,為對分課堂模式在公體太極拳教學中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1前言

對分課堂是我國創新教學模式的新成果,經過對各個水平階段的推廣和應用,該教學模式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還取得了新的理論成果。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從2001年開始已經實施改革多年,但是新教學模式成果還是沒有讓各方學術界人士都達到滿意的程度,在教師與學生兩者的角色之間存在主導與主體的爭論和分歧。通過對公共體育太極拳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選用對分課堂模式授課已獲得的理論成果進行分析總結。

1.1研究目的

本論文以百色學院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班為調查對象,每班抽取24名不分專業的學生,研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公體太極拳教學中的改革。通過對“對分課堂”在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課堂應用情況的分析綜述,了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制約因素,并且摸索解決途徑,最后目的是能夠有效實施推進講授和內化吸收以及討論三個環節。

1.2研究意義

提升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真正領悟到課程教學內容。現代大學體育課不僅要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有效提升技能,還要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在進行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過程中由于教學內容單調和枯燥,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相應改變,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欲望,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能自主學習。

1.3研究方法

1.3.1課堂觀察法主要通過課堂觀摩總結以及對文獻的整理總結,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優勢進行辯證分析,探究與反思該模式對教學改革的意義。

1.3.2問卷調查法設計了兩類問卷,分別是學生問卷以及教師問卷,對百色學院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班的學生和教師采取分層抽樣的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1.3.3文獻資料研究法整理并分析今年來有關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以及其他教學模式的系列研究文獻,梳理研究思路并找到支撐辯證分析的理論。

2研究結果分析

2.1公體太極拳課應用“對分課堂”模式的現狀調查

通過對百色學院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師生進行問卷調查,觀摩課堂等方式進行調研,了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堂的應用問題與現狀。在百色學院體育學院任教太極拳課的老師都是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認可度高。有89%的學生支持自己的老師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少部分同學對傳統教學存在依賴現象。根據研究需要,分別設計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兩者側重的內容不同,針對性強。教師問卷共發放2份,實際回收2份,有效問卷2份;學生問卷共發放120份,實際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5份。根據問卷填寫情況,總結出以下應用現狀。

2.1.1教師問卷調查情況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教師在選擇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時,會受到學生能力和學校制度以及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對兩位老師所填寫的問卷來看,都在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都認可該理念適用于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班的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小組討論教學模式并且教學效果好、學生積極性高,在課堂教學中也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在課堂中布置有留白時間,課堂布白也有一定的效果。在選擇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影響實施效果的最大阻礙的情況調研顯示:最大障礙是擔心學生在內化吸收環節中的真實性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要注意在學校進行定期的專門培訓,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使各環節流暢通順,達到較高的實效性。

2.1.2學生問卷調查情況在大學2020級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學習上,有54%的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更適合公共體育太極拳課學習,也有39%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夠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講授。在選擇布置課堂討論環節中,兩者選擇的比例都是50%,由此可見有一半的學生都潛移默化地被“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影響著,認為課后收集的資料更加全面,可帶動學生自主學習。按照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探討,有95.7%的學生愿意在小組里積極參與討論,承擔材料搜集者和信息整合者以及觀點發言者和知識補充者的角色,只有4.3%的學生選擇什么也不做。從觀察可知,學生在選擇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老師的授課風格時,36%的學生選擇教師的教學語言能生活化并且幽默風趣;25%的學生希望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夠簡潔明了、邏輯性強;33%的學生選擇能夠調動課堂氣氛以及組織能力強的教師。相對于傳統的階段考核方式,有87%的學生更加希望老師能夠結合課堂表現和作業的方式綜合考核學習成果;13%的學生仍受傳統教學影響,希望進行階段性考核。由此可見,更多的學生希望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的教師能夠更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最終的學習結果。

2.2公體太極拳課應用“對分課堂”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現狀來看,在當代教育背景下,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中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存在待改進的地方。如學校配合教師實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落實問題,提升師生之間的配合度問題,實施教學過程中的操作問題等。

2.2.1教師在內化吸收環節中對學生真實性持質疑態度問卷結果顯示: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影響實施效果最大的阻礙選項中選擇擔心學生在內化吸收環節的真實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占比最大。兩位老師都希望能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問卷調查從中獲取學生心理狀態反饋。課上進行對分不僅會讓“對分課堂”失去原有的意義,還會導致學生的體驗感不好,課堂時間不夠。教師在憂慮學生自律程度以及學習效果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的保障,如完善相應制度,進行分享成果有關的定期專門培訓。調查內容顯示:有一半的學生認為討論問題的環節需要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加長深入思考問題的時間。

2.2.2學生存在自我矛盾有90%的學生在布置內容環節都愿意在小組內擔當各種角色,只有10%的學生不愿參與討論,但是有50%的學生依賴教師的解答,認為有些問題難度太大,理論性強,直接聽老師講解更好,學生存在自我矛盾。在選擇學習方法的選項中,學生自身也有一些心理上的矛盾,有54%的學生習慣先在課前進行預習,然后在課堂上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選擇傳統教學模式。但是教師在選擇是否支持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太極拳課中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兩位老師都持支持態度。從選擇組內合作角色的角度以及期盼學習成果的程度來看,學生自身存在矛盾,有56%的學生愿意在組內承擔展示基礎能力的角色,如材料搜集者以及信息整合者。只有17%的學生愿意選擇需要一定自信和思維能力以及自我構建知識能力的綜合發言者角色。在選擇知識補充者這一角色時,也僅有23%的學生愿意擔當,但是有89%的學生認為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堂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適合的。綜上所述,雖然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態度非常熱情,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沒能達到主動配合“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精髓的程度,如參與課堂時的積極性和自主構建知識能力及自主性部分的培養還不夠。大部分同學都只是對機械性且難度較低的簡單部分感興趣。當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與學生所在年級相關,由于是公共體育課,一個班級的人并不是同一專業的學生且正處在大二的階段,學生之間還沒有完全熟絡,性格靦腆的學生不敢或不好意思主動參與,仍需教師調動課堂氣氛。

3結論與建議

3.1制約公體太極拳課使用“對分課堂”模式實施效果的因素分析

從已有的調研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來看,在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中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制約實施效果的因素分為兩個主要的方面,分別是教師因素、學生因素。

3.1.1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主要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表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以及共享能力等進行培養,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制約和影響因素,后者更加強調權威性,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在討論環節,由于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未知情況,要求教師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協調組織氣氛能力要強。學生進行主要的內環吸收、合作交流以及經驗反饋環節的討論環節時,每一名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節奏及理解能力,在合作交流的期間會產生復雜的動態變化,也有可能不定時出現脫離預期結果的可能,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并進行正確的引導與評價。正是由于存在不可預測的變化與差異,因此要求教師能夠有較強的表述能力、交流能力、綜合素質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3.1.2教師的留白、聆聽習慣和能力應用“對分課堂”需要適度留白時,教師需要給學生布置適當留白,比如,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將整體框架拋出,讓學生思考的時候也帶著目的,有效幫助學生緩解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帶來的精神疲勞。同時,教師在留白的過程中要有循序漸進,即使教學實踐達不到預期效果,學生也能了解問題所在,提供思索方向和可以參考的內容,幫助學生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進行內化吸收。要求教師有較好的聆聽習慣和能力。在很多情況下,不管是學生的思路還是想法都還未成熟,但是,能夠在大學公共體育課中成功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所有教師對學生在探討環節中的表現都表示驚訝。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都沒有關注到學生自身的思維發散能力以及自主構建知識能力的潛力,而是在課前習慣性地預設困難。在學生互相探討的環節中教師如果注意聆聽,不僅能夠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還能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所在。

3.1.3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可控因素會影響判斷的準確性。教學效果會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化而變化,通過網絡收集的相關資料以及現場觀察,能影響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因素有學生自身的學習目的、習慣以及社交能力。不同的學習目的會帶動學生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能夠在各個環節自主學習,如果學生的目的性不強,沒有學習的動力,那么強行實踐該模式,其效果會適得其反。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可見,大部分同學只想在小組內擔當展示基礎能力的角色,由此可見,這部分學生對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秉持支持態度,但是參與度不高,不夠積極,潛意識里認為擔當此類工作也能因集體行為而獲得教師良好的評價。如果還秉持著這類學習目的,那么學生無法在課堂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1.4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表述能力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學習環境,其思考、理解和表述能力也就有差異,這也間接導致他們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能力參差不齊。有部分同學在教師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能夠跟隨教師的引領找到可用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在探討環節自信并流暢地分享自己的觀點,并耐心傾聽他人的觀點進行思考。但是有部分同學理解能力有待加強,他們在內化吸收環節無法順暢進行,解讀錯誤知識點,在課堂中出現不發言、不自信的表現,闡述錯誤思路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思考。在課堂中對使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教學對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超負荷的學習模式,他們不但不會進步,還可能出現消極甚至排斥現象。

3.2建議

首先,在講授環節,教師要對學生的聽課效率進行加強指導。在每位學生注意力集中能力不同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聽課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同樣,當教師強調重點知識時,學生更要注重對知識的理解,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記筆記上,如果課下看不懂筆記,那就得不償失,毫無意義。其次,在內化吸收階段,教師要對學生的內化吸收和構建知識能力進行加強培養。每位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內化吸收的效率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指導,不論效果怎樣,學生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并且逐漸適應和形成自我學習的習慣,為學生長久進行自主學習打下基礎。最后,在討論環節,教師要對學生的有效交流進行指導。學生在探討環節進行交流時,教師可以對擔當綜合發言者和知識補充者的角色運用指導性評價,運用榜樣的方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里。教師在設置討論主題和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培養,盡可能發揮學生潛能。在分配組員時,每組的成員能力水平要持平,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表述能力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探討環節,揚長補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實施者和引導者,提升教師的素養是落實且提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途徑,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首先,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因此,對教師培訓的內容也應根據其所教的學段有所側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其次,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應有明確的規則要求。教師在講授環節中,講解內容要清晰明了,邏輯思維要準確、要精煉重難點,因此,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對體育教師安排適當的能力考核,考核應針對教學實踐中會出現的各種狀況,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的綜合能力及專業素養。最后,處理課堂危機對應用開放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師至關重要,因此,對教師應進行教育心理學內容的培訓,運用專業的理論知識處理教學工作中的諸多難題。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周皓.“對分課堂(PAD)”: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21.

[3]郭朋朋.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運動生理學》的設計與實踐[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4]張春曉.對分課堂在運動訓練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5]朱海艷.對分課堂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的實踐及問題探討[J].運動,2019(1):56-57,75.

[6]劉社琴,尤雙從.“對分課堂”在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學中應用探析[J].體育科技,2020(25):106-108.

[7]劉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體育心理學教學運用的調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0(6):101-105.

[8]鐘美蘭,隆承宏,許嘉希.高校公體健美操課“對分+BOPPPS”教學模式設計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1):124-125.

[9]劉麗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公共瑜伽課的實證研究[J].高教學刊,2021(4):97-100.

[10]何優.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學應用對分課堂的SWOT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0-91.

[11]陳星.“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0:2.

作者:張路 田洪濤 單位:百色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