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時間:2023-01-29 09:47:49
導語: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知識傳授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的全方位合格人才。針對目前專業課程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之中,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文章以“土力學”課程為例,分析課程思政目標、深挖課程思政融入點、研究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等,詳細探究如何將如“鹽”般的課程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地融于“水”一樣的專業知識,提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實現育才育德的雙重育人目標,同時為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土力學”;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全球一體化以及科學共同體使得整個世界在文化體系上相互依存,價值觀上相互交融,影響著我國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西方思潮的涌入,同我國傳統觀念發生碰撞,侵蝕著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其民族文化、國家意識與愛國觀念逐漸淡化[1-2],這是當今高校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所面臨的問題。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高校肩負著培養具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正確價值取向、積極進取、奮力拼搏、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棟梁之才的重大任務。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4]”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行課程思政。這一系列精神指示要求高校每一位教師都要肩負起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任務,在專業課程中恰當地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攝取知識的同時自我啟發。每一門專業課程都要以自身為載體,探索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其巧妙的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之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通過課程思政,點亮學生心中的理想信念,引領學生樹立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心懷家國、愿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土力學””作為土木、交通、水利、采礦等工科專業的學科必修課,是一門技術基礎課,其包含內容廣泛,以土的變形、強度、滲流和穩定問題為線索,各章節從不同角度對這幾點進行具體闡述。幾十年來,對于“土力學”精品課程的建設研究已經極其豐富,但是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教學研究相對較少。作為一門傳統工科專業課程,“土力學”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性,相關知識點可直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而且“土力學”中充滿了哲學命題,具備開展課程思政的先天優勢[5]。鑒于此,結合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要求,文章將以“土力學”專業知識為載體,深入探究“土力學”課程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每一堂課程中,進一步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達到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實現課程思政的全面改革,推進“土力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立,從而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1課程思政元素在教學目標中的體現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進行人才培養,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為了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就必須明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這是高校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課程思政目標的最終體現。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具體到每一位專業課教師身上,就要求其從課程的教學目標著手,明確將思政建設目標融入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課程改革,建立融合了思政教育的統一教學目標,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以人格魅力點亮學生心靈,統一育人、育才的教學目的,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作為多種工科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土力學””課程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其傳統教學目標是要求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土的基本物理性質、滲透性、變形及強度等力學特性,熟悉地基沉降、地基承載力、土壓力和土坡穩定的計算方法,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中土體穩定、變形和滲流等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新時代背景要求下,““土力學””教學目標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在保證牢固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圍繞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等方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水準;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土力學”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初步建立學生的工程思維,培養專業自豪感和認同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進行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工作學習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注意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6]。
2課程思政融入點
“土力學”是一門兼具理論、工程與實踐性質相融合的工程力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行業發展需求,豐富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和在線課程資源,結合思政元素將時代與社會的正能量引入課堂之中。思政元素在具體教學內容中的融入如下表所示。為了達到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的密切結合,需要廣泛收集“土力學”課程相關工程案例、行業特色、國家政策動態、學術前沿知識等內容,凝練思政元素,將其通過“土力學”課程的教學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①引入經典的工程案例。從土力學的發展歷史著手,介紹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工程項目,如萬里長城、古埃及金字塔等,以及我國當代令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如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等。通過這些工程實例,突出“土力學”在土建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土力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讓學生初步建起作為工程師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底線,提升專業自豪感,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工程案例的引入還有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其建立初步的工程思維,培養實踐創新意識。②感悟人物故事。在“土力學”的發展過程中有數位先輩楷模,如黃文熙先生、茅以升先生等,他們不畏艱難、拼搏奮進的精神,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以身報國的動人事跡,都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其努力奮斗、勇于拼搏、開拓創新的美好道德品質。③工程事故警示。通過引入因滲流、地基承載力不足、邊坡失穩等“土力安徽建筑學”問題而導致的工程事故案例警示和教育學生在對基建項目的設計施工全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應的規范法規,要秉承匠人精神,嚴守職業道德底線,強化工程倫理教育。④關注學術前沿動態。“土力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全新的學科,雖然當前的“土力學”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傳統“土力學”中大部分理論知識是基于飽和土體的條件而提出的,其結論并不適用于非飽和土體,但在實際工程中非飽和土的存在情況非常普遍,其理論也不完善成熟,動荷載作用下土體規律的研究也同樣不成熟。因此,在“土力學”的授課中適當引入最新的“土力學”前沿科學研究成果和工程技術進展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升知識儲備,增加專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探尋真理的科學精神。
3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方法
“土力學”課程思政同思想政治課程不同之處在于要堅持理工科課程的專業定位不變,如鹽入水般,潤物細無聲地在教學過程之中融入思政元素。作為思政課程的有力補充,專業課程思政要在自己的領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課堂優勢,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從提升教師各項能力和改革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
3.1提升教師能力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進,教師是關鍵。作為站在講堂第一線的教師,同學生有著最緊密的接觸,不僅自身專業知識要過硬,同時個人價值取向要正確、思政能力要突出、育人能力要扎實。針對教師自身各項能力的提升,主要措施有以下四點。①基于團隊的力量,以教研室為基礎,組建教學團隊,進行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實行“老帶新”方法,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老師、學科帶頭人引領,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術科研進行指導示范,實現教學團隊的共同進步。②積極參與校內外課程的交流學習,進行觀摩教學,參加教學培訓,改進教學措施,積累教學經驗。③定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領會黨中央各項精神指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④進行法律法規、工程倫理培訓,關注學科前沿動態,關注國內外超級工程和典型工程事故案例,豐富課程資源和教學內容,結合思政元素將正能量引入課堂教學當中。
3.2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相較于傳統的“土力學”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上,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土力學”課程應在重視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和思想政治動態。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秉持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探索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熱情,如何在傳遞專業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的價值取向,實現育人育才的雙重教學目標。可以采用以下四種教學方式手段。①采用工程案例教學法。根據“土力學”課程的特點,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結合教學目標,深挖工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將家國情懷、工程倫理、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等融入到專業內容之中,使課程內容具有工程真實性。②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結合法。課程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多媒體手段,用圖像、視頻或動畫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直觀的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土力學”課程的工程特性使其可以收集豐富的多媒體資料,使這一教學手段的應用適得其所,可以發揮其最大特點,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初步的工程思維,增加專業認同感,提升學習內驅力。③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是“土力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實踐課程的設計要能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堂之中,通過實驗設計、操作、分析提升學生的職業規范意識、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實驗過程中學生相互之間的配合,提升其團隊協作能力。④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依托學校的網上教學平臺,建設““土力學””的在線教學課程,將工程案例、理論知識、前沿技術等相關教學資源引入線上,有效拓展了教學內容。通過線上平臺,學生課前可預習,課后可復習鞏固,消除知識盲點。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可布置討論話題、隨堂測試等內容,學生和老師線上互動,學生可隨時提問,教師及時答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消除師生距離,方便交流。
4結語
基于我國國情,各類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是高校課程建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思政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共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育人目標。作為許多工科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的“土力學”課程,有著天然的思政元素融入點,豐富的工程案例、充滿哲學命題的理論知識,這些都為“土力學”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基于課程思政目標和思政元素同專業知識的融合,提出了一些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以期對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有所啟示。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方興未艾、任重道遠,需要每一位高校從業者的合力探索,共同努力,為新時代人才工作培養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雷江梅,無坤宇.淺析全球化對當代大學生愛國觀的影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8):1-3.
[2]吳沁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辨析[J].思想政治研究,2020(2):19-21.
[4]徐騰飛,楊成,趙人達,等.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路徑——以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182-189.
[5]李廣信.巖土工程50講——巖壇漫話(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6]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教高[2020]3號.
作者:張葦 楊萬斌 單位:山西能源學院
- 上一篇:電路課程理論課工程案例教學探討
-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創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