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縫草的本草考證研究
時間:2023-02-28 11:29:05
導語:三縫草的本草考證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古今文獻考證和植物學比較研究,結合野外實地調查,從植物形態特征、藥物名稱、分布與生境、性味功效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考證《履巉巖本草》三縫草植物基原。結果表明三縫草之植物基原為菊科植物旋覆花,建議《中華本草》等專著在修訂時可以增加“三縫草”作為旋覆花的別名;《履巉巖本草》三縫草藥圖為我國現存最早之旋覆花彩圖,其文字敘述反映南宋時期該藥的民間藥用情況,為中藥資源普查傳統知識數據庫增添全新的民間單驗方,為進一步挖掘旋覆花潛在的藥用價值提供本草學依據。
關鍵詞:《履巉巖本草》;三縫草;本草考證;旋覆花
《履巉巖本草》是南宋畫家王介對慈云嶺一帶植物進行調查后,發現“其間草可藥者極多,能辨其名及用者,僅二百件”,撰繪成書以期“藥不旁求,方以單用”;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彩繪本草圖譜,也是杭州歷史上首部民間草藥專著,現僅存明抄彩繪本珍藏于國家圖書館,該書對考察南宋杭州藥物情況有很高的學術價值〔1,2〕。該書共收錄206味藥用植物、202幅彩色藥圖,據藥圖與文字可考訂大部分本草基原。
1三縫草非金縷梅科檵木
1.1植物習性不同
兩幅藥物彩圖發現,《履巉巖本草》中華再造善本之繪圖輪廓更清晰、色彩飽和度更高,其頭狀花序和舌狀花花冠層次分明、葉片有深綠與草綠之分;三縫草主干與側枝微彎,有隨風搖曳之勢,并且藥名中帶“草”,應為草本植物。《中國植物志》〔3〕和《浙江植物志》〔4〕中均記載檵木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干硬、直,這與三縫草植物習性不符。
1.2植物形態特征不同
細觀花形、花色與葉形是考證三縫草基原的關鍵因素:藥物彩圖中三縫草枝端為黃色花,有已開放的頭狀花序4個(中央為管狀花,周圍為舌狀花)和未開放的花蕾7個(綠色的總苞托舉著黃色的頭狀花序)兩種狀態。三縫草葉互生,長橢圓形,頂端稍尖或急尖,基部狹窄,無葉柄。對比《浙江植物志》中檵木墨線圖(圖2)、野外實地考察并拍攝的檵木照片(圖3):檵木花3~8朵簇生成頭狀或短穗狀花序,花初開時由卷曲至舒展,4枚白色線狀花瓣,且先端圓鈍(圖3A、3B);檵木葉互生,卵形,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常偏斜,葉柄2~5毫米(圖3C)〔4〕。故就花、葉而言,三縫草亦非檵木。
2三縫草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2.1植物形態特征
《履巉巖本草》三縫草藥圖采用“折枝式”繪法精確寫實,選繪了旋覆花圖4A中上段和圖5C右下段花葉長勢較好部分,并且出于繪畫藝術的考慮,王介將頭狀花序半遮掩于葉后,又因中央管狀花、周圍舌狀花的齒裂難以詳繪,使三縫草不易考證。浙江有旋覆花與線葉旋覆花分布〔5〕,其中線葉旋覆花的葉近似線狀披針形,與三縫草的長圓狀披針形葉有明顯差別,故可排除線葉旋覆花。《浙江植物志》〔5〕記載旋覆花:多年生草本;中部葉片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狹窄,無柄或半抱莖,全緣或有小尖頭狀疏齒;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具梗,在莖、枝端排列呈疏散的傘房狀,緣花舌狀,1層,黃色;花果期7~10月,這與上文所述三縫草的形態特征極為相似。筆者解剖旋覆花頭狀花序發現(圖5D、5E):中央有多數管狀花,其花冠具5個三角狀披針形裂片;邊緣為1層舌狀花,其舌狀花冠具3個三角狀披針形尖齒和與之相應的縱向紋路;現將旋覆花墨線圖、實地拍攝的形態特征圖與王介所繪的藥圖進行比較,兩者吻合。歷代本草對旋覆花的描述、繪圖與三縫草藥物彩圖也較為一致。《本草圖經》〔7〕曰:“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已來;葉如柳,莖細;六月開花如菊花,小銅錢大,深黃色”;《本草衍義》〔8〕云:“花淡黃綠繁茂,圓而覆下”;《本草綱目》〔9〕曰:“花狀如金錢菊。水澤邊生者,花小瓣單;人家栽者,花大蕊簇,蓋壤瘠使然。其根細白。俗傳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蓋亦不然”,《本草圖經》《大觀本草》〔10〕、《本草綱目》三者所附旋覆花圖與《履巉巖本草》之三縫草藥圖均具有葉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漸窄、花形似菊的形態特征,與菊科旋覆花屬植物旋覆花一致。
2.2分布與生境
旋覆花喜生于山坡路旁、濕潤草叢、河岸田埂之上,廣布于我國北部、東北部、中部、東部各省〔3〕,浙江杭州上城區(彭埠)、西湖景區(仁壽山、六和塔)〔11〕等地也有分布。筆者通過查閱中國數字標本館,搜索到70條浙江省旋覆花標本記錄,杭州西湖區的植物園桃源嶺山、錢塘門外均有記錄。筆者于2020年8月9日前去玉皇山實地考察,在南觀音洞發現確有旋覆花生長,這為證明三縫草的基原是旋覆花提供了地理學依據。
2.3藥物名稱
“三縫草”一名未見于歷代本草,王介應是觀察到花開似菊卻不完全相同,便以舌狀花冠先端均有三小齒的特點以作區分:每瓣舌狀花冠有三個尖齒,尖齒與其面上的縱向紋路一一對應,這與三根黃色縫針組成一片舌狀花之模樣極為相似,“三縫(針)”突出了其頭狀花序舌狀花冠的形態細節,有利于識別與記憶;三縫草為草本,取全草泡湯洗眼,故名之“草”。王介觀察植物細致入微,而多數人是根據旋覆花顯而易見的花形、花色命名:“旋復華”一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12〕,因其頭狀花序圓而大、花冠與苞片交疊覆下得名;另有“金錢花〔7〕”“滴滴金〔9〕”“金沸花〔13〕”等別名,在江蘇銅山一帶有“黃花子〔14〕”之稱,均說明其頭狀花序為黃色的特點。故從名稱角度考慮,這些別稱亦為三縫草是旋覆花提供佐證。
2.4性味功效
王介僅言三縫草“性涼,無毒。治一切眼疾,用少許泡湯洗眼”,《救荒本草》將旋覆花的葉作為救饑食物〔15〕,云“葉味苦性涼”,這與三縫草“性涼,無毒”相符。古代文獻所載旋覆花入藥多為全草,近現代才被細分為頭狀花序與地上部分,前者入藥名旋覆花,后者入藥曰金沸草。查閱歷代本草,旋覆花功效多為降氣消痰、行水止嘔,但也有被遺載的其他功效,例如旋覆花治眼疾的應用可謂歷史悠久,《日華子本草》〔16〕:“明目,治頭風”;《異授眼科》〔17〕:“目暈除風旋覆花”;《滇南本草》〔18〕:“(治)暴赤火眼、目疾疼痛、祛風明目、隱澀羞明怕日”;《藥鏡》〔19〕:“愈目中之眵”;《白族慣用植物藥》〔20〕:“主治……眼痛”。此外,古代治療多淚、目赤腫痛、眩暈、內外障眼等眼科病變的方劑常含旋覆花,李然等〔21〕統計達69方,表明旋覆花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明目、止痛等潛在功效,綜上這與王介所述三縫草治一切眼疾相吻合。
3結語與討論
3.1《履巉巖本草》三縫草之基原
根據三縫草藥物彩圖所示形態特征,通過實地考察并綜合藥物名稱、分布生境、性味功效等方面進行分析,確定《履巉巖本草》三縫草之基原為菊科植物旋覆花,而非金縷梅科檵木,建議《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將“三縫草”作為旋覆花的別名收錄。
3.2《履巉巖本草》三縫草為現存最早的旋覆花彩色藥圖
最早載有旋覆花的本草墨線圖收錄于《本草圖經》《履巉巖本草》則是我國現存最早載有旋覆花彩色藥圖的古籍。王介就地取材繪成藥圖,突出藥用植物性狀特征,對花葉細節(花序、花瓣、花色、葉脈、葉緣、葉翻轉向背等)的描繪可謂著力求真、絲絲入扣,并且以植物形態特征為命名依據,如本書首載之飄搖豆〔22〕、笑靨兒草〔23〕、雙頭蓮〔24〕等。書中按原植株比例繪圖,多采用折枝式畫法如本文的三縫草,質感逼真、氣韻生動,枝莖略顯微彎的弧度,花朵半遮半掩的嬌羞神態,既寫實了草本柔和之貌,又符合一位畫家的構圖藝術之美。可見《履巉巖本草》繪圖的科學性與研究價值,無愧于趙燏黃先生所贊之“丹青家之本草寫生之鼻祖”。
3.3民間單驗方及潛在應用價值的挖掘
歷代本草所載旋覆花之基本功效,與2020年版《中華人名共和國藥典》所述大體一致:“歸肺、脾、胃、大腸經。降氣、消痰、行水、止嘔”〔25〕,故三縫草“治一切眼疾”可視為新增的民間單驗方,既為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錦上添花,也為后續研究旋覆花可入肝經〔26〕、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明目止痛等〔21〕潛在作用提供本草學依據。旋覆花分布廣泛、資源蘊藏量大,尤其以浙江產的色淺黃、朵大、花絲長、毛多、不散碎、無梗葉等雜質者為佳〔27〕,鑒于旋覆花集藥用、觀賞等功能為一體,浙江旋覆花具有很高的開發應用價值,建議加強對其藥效、藥理研究,拓展新的臨床應用。《履巉巖本草》反映了南宋時期杭州一帶民間用藥經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稀古籍目錄》(名錄號4506);繼續深入系統研究《履巉巖本草》,將對本草歷史考證、杭州藥用植物的古今變化、民間用藥經驗的挖掘、植物繪畫藝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金生.南宋珍稀本草三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5,54.
[2]瑯琊默庵.履巉巖本草(中華再造善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委會.中國植物志[M].第6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17277-17278.
[4]浙江植物志編委會.浙江植物志[M].第3卷.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4-125.
[5]浙江植物志編委會.浙江植物志[M].第6卷.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37-338.
[6]肖培根主編.新編中藥志[M].第2卷.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791,795-796.
[7]蘇頌編撰.本草圖經[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54.
[8]寇宗奭.本草衍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69.
作者:徐金銘 張水利 俞冰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 上一篇: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對策研究
- 下一篇:穩住房地產重振市場信心的個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