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轉載)兒童詩創作的委婉曲折技法
時間:2024-06-06 11:10:46
導語:(全文轉載)兒童詩創作的委婉曲折技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兒童格律詩和現代兒童自由詩的創作,大多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但詩是心靈之歌,是情感的藝術品,是詩人心思的寫照,是真情燃燒后留下的舍利。由于詩人包括兒童詩人個性、氣質、素養、學識,特別是童趣、童意、童味、童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心思是千變萬化、漫無邊際的。加之當今社會兒童智力發達,見識較多,我們要培養和引導兒童獨立思維,深層次思維,尤其是成人創作兒童詩更要深入思索,由外向內、由表及里,發現藝術規律,探索委婉曲折含蓄圓環表達詩意,創新和豐富兒童詩創作技法,寫出個性化突出和創新性豐富的兒童詩歌作品。作者歸納、提煉、研究和總結出了16種技法,加上子目21個,共計37個方法。
第01法:借用點化
即借前人詩文中的成語、熟語、詩語或典故(包括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靈活應用于自己創作的詩詞作品中,并賦予新的含義,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通過點化,豐富了讀者的聯想,增加了詩詞的容量,擴充了詩歌的內涵,表達某些不便正面明示的詩中旨意。
借用點化可分為用事點化、借言點化和化意點化三種。
(1)用事點化
即從正面借用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典故,進行點化。
例如當代·王殊《斷想》:“(一)白色的沉寂,/藍色的安寧,/把我帶入美妙的遐想:/銀河上架起了一座橋。//橋頭上,/牛郎織女歡快的笑聲,/傳到人間,/徘徊在我的夢鄉。//(二)奔騰的江水,/呼嘯的浪花,/把我帶入古老的沉思:/江上多了一只救生船。//船身上,/屈原不屈的身影,/伴著岸邊春天的綠意,/搖蕩在翻滾的汩羅江。”這是作者王殊13歲時寫的一首兒童詩。第一章借用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以優美的詩句“牛郎織女歡快的笑聲/傳到人間/徘徊在我的夢鄉”,表達了作者在寧靜平和的夜晚,悠悠進入夢鄉。第二章在汩羅江的小船,化用了屈原懷石投江的歷史故事,以豐富的想像,寫出了“屈原不屈的身影”,“搖蕩在翻滾的汩羅江”上,表達了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懷念。
(2)借言點化
即借用前人詩文中現存的語句、成語等,借舊瓶裝新酒,為我所用。有的整句借來,融合在自己作品中;有的經過改造加工,再放在自己的詩詞中,別出新意。
例如當代·任寰《牛年·致老牛》:“老牛,老牛,/你是力氣的象征/——“力大如牛”。//老牛,老牛,/你是勇敢的象征/——“膽大如牛”。//老牛,老牛,/你是公仆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也是一頭牛,/(因為我屬牛)今年,/老牛過年了,/我也過年了。/來吧!老牛,/“小牛”會長大的,/和你一起/為明天播種,/為他人豐收。”此詩是作者任寰10歲時寫的一首兒童詩。第一、二節借用了熟語“力大如牛”、“膽大如牛”,第三節借用了魯迅《自嘲》詩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成句,為第四節打下良好基石,即“我”(小牛)和老牛一起,“為明天播種/為他人豐收”。在牛年表達了“我”的心愿、“我”的理想,深化了主題。
(3)化意點化
即化用原作的意境、意象,不露痕跡地移植到自己詩作中。化用技法高超,難分彼此,只有博學多聞的方家才能辨出,知其底細。
例如當代·郁奉《香與火》:“驕傲,象火。/人,象香。/如果誰沾上驕傲的火,/他的知識就會象香一樣,/被火燃光。”歷史上因驕傲而失敗的故事比比皆是。此詩是作者郁奉(姚奉)11歲時寫的一首兒童詩,化用了“驕傲使人落后”,更進一步發揮,用形象的詩句“如果誰沾上/驕傲的火/他的知識/就會象香一樣/被火燃光”生動表達了“驕傲使人滅亡”,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第02法:翻疊出新
即將前人詩文中的定論反其意而用之,或者在自己的詩作中,以后意否前意,這種逆向思維方法,往往能別開生面地發現和開掘出新意,足以啟迪人們新的思路,對歷史和傳統進行新的反思,令人耳目一新。
翻疊出新技法可分為翻疊前人、翻疊自己兩種。
(1)翻疊前人
例如當代·高洪波《我喜歡你,狐貍》,這首兒童詩翻疊了前人對小狐貍的看法,將它的缺點和可惡翻疊成了優點,如將“騙取烏鴉嘴中肉”看成為“聰明有心計”,將“狡猾”視為“機智”,將“欺騙”視為“有趣”,最終將前人對它的評價“可惡”變為了“喜歡”。開掘出了另一番新意來,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當代·閆妮《鼠年·致老鼠》:“我喜歡你們——/一雙機靈的眼睛,/粉紅的耳朵。/雖然愛做壞事/可我還是喜歡你們。//如果我到了你們的王國,/一定要你們/洗臉、洗手、洗澡、刷牙。/還要教會你們/自己勞動,/干事不要偷偷摸摸。//我還要給你們/介紹個朋友——/它的名字叫貓。”這是作者閆妮10歲時寫的一首兒童詩。詩的第一節翻疊了人們歷來對老鼠的看法,由“憎惡”到“喜歡”,因此第二節,“一定要你們/洗臉、洗手、洗澡、刷牙”,“還要教會你們/自己勞動/干事不要偷偷摸摸”。第三節翻疊了“貓”和“老鼠”的關系,由原來的“天敵”到“朋友”。作者這種超拔的想像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作者一切向善、干凈衛生、勤奮勞動、自給自足、和平相處的理念,我們更應贊賞作者寬闊的胸懷,那種改變常規現實、化丑為美的創造力和自信力。
(2)翻疊自己
例如漢代《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上下句翻疊]/舉孝廉,父別居。[上下句翻疊]/寒素清白濁如泥,[當句翻疊]/高第良將怯如雞。[當句翻疊]”這是東漢末年的一首民謠。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最妙的是全用反復翻疊和對比技法,并且是一句一比一翻,句中自比自翻,致使“秀才”不才,“孝廉”不孝,“清官”不清,“良將”不良等,更顯出名實不符的巨大反差,強烈地表達了廣大人民對此弊端的深惡痛絕,社會批判意義十分深刻。
再如當代·圣野《等一下》,這首兒童詩從第二節到第四節,均為上下句翻疊技法,第五節“胡子等白了/等成大傻瓜/還說等一下”,終于一輩子什么也沒有干成,甚至要釀成許多事故,如飯燒焦了要迅速關掉煤氣,奶奶生病要抓緊買藥醫治,都因為這句口頭禪和這種性格給耽誤。此詩具有深刻的諷刺意義,當引起大家的借鑒。
第03法:此消彼長
即在詩歌中,一種意象剛剛消失,另一種意象隨即出現,一消一長,此起彼伏,很有節奏。詩人的思索和情態,通過眼、耳、鼻、舌、心等器官,寄托在詩中的物象、聲象、味象、心象上,所寄托的一種意象消失,馬上過度到與之關聯的另一種意象上去。在表象上是一種感覺轉移,實則是詩人感情的深化,詩意的深化,給讀者提供更為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審美價值明顯提高。
此法可分為視線消轉、聲象消轉和心象消轉三類。
(1)視線消轉
即詩中在視線上此消彼長。
例如當代·汪洋《青蛙》:“傍晚,/我在院里地上,/畫了一只青蛙,/希望它跑到池塘。/早上,我走出屋一看:/果然沒有了!/原來是雨水爺爺/把它帶走了!”這是作者汪洋10歲時寫的一首兒童短詩。詩的下半節運用了視線消轉技法,在地上畫的青蛙,第二天早上沒有了,“原來是雨水爺爺/把它帶走了”,童趣盎然而出,并希望帶到池塘,可以聽取蛙聲一片了。
(2)聲象消轉
即聲音意象的此消彼長、轉移。
例如當代·羅紫嫣《蟬》:“喧鬧/是用語言寫下/夏日記錄。”這是作者羅紫嫣在湖南師大附小六(3)班上學時寫的一首精短童詩。她應用了聲象消轉技法:蟬鳴是喧鬧,卻變成語言寫下夏日的記錄,聲音消失,轉變成語言。開闊了讀者想象的空間,增添了詩味。
(3)心象消轉
即詩的心靈意象的此消彼長、轉移。
例如當代·汪洋《詩意跑到哪兒去了》:“我正在寫詩,/小貓突然跳進懷里!/我嚇了一跳:/詩再也寫不下去。/我打小貓,/我抓頭皮,/詩意再也找不回,/它是否被小貓叼了去?”這也是作者汪洋10歲前寫的一首兒童短詩。他運用了心象消轉技法,因小貓突然跳進懷里而嚇了一跳,將正在寫詩的詩思嚇跑了,轉移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他抓耳撓腮,再也找不回來,懷疑“它是否被小貓叼了去”?活脫脫的童趣,童年的特殊詩情,不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嗎?
第04法:跳脫旁插
在詩中將上文之意放開,并從中脫離出來,從旁邊插入似乎與正題毫不相干的他意,或者拐了一道彎,游離于主題之外,且多用于結尾處,但實際上是賦于它更為豐富的內涵,更深一層耐人尋味的新意。跳脫是關鍵,旁插就是為了跳脫。
跳脫旁插可以分為看透世相和自相解脫兩種。
(1)看透世相
即詩中看透世間的真相,表明主旨。
例如當代·江南《我要當個好媽媽》:“媽媽問,你長大想當什么?/我說:當個好媽媽。/不打娃娃,/也不罵娃娃。”這是作者江南9歲前寫的一首兒童短詩。她在詩的最后兩行運用了跳脫旁插技法,在家里或者在她的周圍,她肯定看到有的媽媽打小孩、罵小孩,因此她要當一個“不打娃娃/也不罵娃娃”的“好媽媽”。開闊了詩的意境,并對當今社會暴力家庭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2)自相解脫
即詩中采用旁插,跳脫出來,幫助解脫。
例如當代·林詩佳《正方形》:“真榮幸,/你的一生都與方正有緣。/真遺憾,/你的一生卻與圓滿無份。”這是作者林詩佳在湖南師大附小六(3)班上學時寫的一首精短童詩。后兩句是跳脫旁插,相與解脫:寧可方正做人,也不愿圓滑處世。教育意義深刻。
第05法:歸謬諷喻
在詩歌中,摒棄抽象推理,運用藝術形象,從某種反常事象出發,通過大膽聯想,推導出某種荒謬的事態結局來。歸謬,即沿著某種不良事件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嚴重的后果。諷喻,即通過夸張式的深刻揭露,冷嘲熱諷某種丑惡的社會現象,使人感到觸目驚心,反思悔恨。
例如當代·高洪波《懶的辯護》,作者在此詩中運用了歸謬諷喻技法:以荒謬的邏輯夸張式地歸納了多種“懶”的好處,并“向親愛的爸爸申辯”,卻贏得“勤快的巴掌/對我的屁股進行磨練”,辛辣地諷喻了從小“偷懶”的壞習慣所產生的嚴重后果,足以引起廣大孩童的借鑒。好在最后兩句開始反思,征求朋友們的正確答案,回頭是岸。
第06法:巧合天成
南宋·陸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后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巧合天成就是表達新奇意境、碰巧遇奇的那種心靈感應的妙趣。
巧合天成法可以分為粘連巧合、離合巧合和心靈巧合三種。
(1)粘連巧合
例如明·吳偉《題騎驢飲水圖》:“白頭一老子,騎驢去飲水。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對嘴。”這首詩第一、二句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第三、四句運用了粘連巧合技法,第一個“蹄”即后蹄,第二個“蹄”即前蹄印;第一個“嘴”即驢嘴,第二個“嘴”即映在水中的嘴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融為一個整體,重現了一幅飲驢圖,驢同水中的倒影活靈活現,詩句活潑自然,妙趣橫生。
(2)離合巧合
即分離式巧合與合成式巧合。
例如當代·張馨《比賽膽大》:“大大和洋洋,好勝又爭強。/精力超旺盛,半夜比膽大。/“灰熊我不怕!”“胡狼我敢耍!”/“獅子我敢騎!”“老虎我敢打!”/書架掉節玩具蛇,兩人驚嚇閃墻角。/大大嚇出屎,洋洋嚇出尿。/媽聽驚嚇聲,推門一看笑:/膽大誰第一?見蛇屎尿流。/名字不符實,我來改試試:/大大叫太太,洋洋叫羊羊。”這首兒歌中,兩個小孩比賽爭誰膽大,結果呢?一條玩具蛇從書架掉下來,就嚇出屎尿來了。“媽”聽見后,將他們倆名字改了:“大”加一小堆屎就成了“太”,這是合成式巧合;“洋”撒掉一泡尿水就成了“羊”,這是分離式巧合。在幽默中領略了童趣,在學習中得到了歡樂。
(3)心靈巧合
就是具有深厚友誼的兩人心心相印,在同一時間、于不同的地點、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相互思念。
例如宋·胡朝穎《旅夜書懷》:“十日春光九日陰,故關千里未歸心。遙憐兒女寒窗底,指點燈花語夜深。”故關:指故鄉。燈花:燈心余燼,爆成花形。古代以燈爆為喜事之兆。俗諺云:“燈芯結花,遠客歸家。”這首詩寫詩人春夜旅宿懷歸情景。首句寫時令與氣候,雖為春光滿地,但連日陰云籠罩。“九日陰”為窗寒伏筆。次句寫懷歸,切合題中“旅”字。鄉關遙遠,思歸而未得歸,見出羈旅鄉愁。前兩句從正面寫懷歸。后兩句運用心靈巧合技法,轉筆寫想象中家里兒女對自己的思念。“遙”字將旅舍與千里鄉關連接起來。家中兒女在寒窗底,夜深不眠,指點燈花,思盼親人之情宛然如見,更加襯托了旅人懷歸之情,深刻地表達了主題。
第07法:佯裝掩飾
就是詩中主人翁在某種特定情況下,通過特意假裝動作或者語言來掩飾內心復雜的、微妙的、不便表露的隱情。也可分析其內心思想的痕蹤。
佯裝掩飾法可分為怯羞情感、心戀萌芽和凄苦情愫三種。
(1)怯羞情感
例如明·毛鉉《幼女詞》:“下床著新衣,初學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裙帶。”此詩寫情竇初開的少女的情態,別具一格。尤其是后兩句摹寫幼女初學“小姑”(此指新嫁娘)成婚拜堂時的含羞心態,巧妙自然,給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態之感。“雙手結裙帶”,寫少女以雙手扎縛、撫弄裙帶來掩飾其含羞之情。而要“結裙帶”,就得“低頭”,其不自然的心理就被自然的動作所掩飾了。
(2)心戀萌芽
例如當代·張馨《茶花和蜜蜂》:“山上的茶花小姐姐/在春三月亭亭玉立/含苞欲放/蜜蜂哥哥說要和她約會/她總是牽著風拿葉子遮擋/一只蜻蜓飛過來/把我引走/剛移兩小步我一回頭/蜜蜂哥哥就到了她的花房/甜言蜜語盡獻殷勤/茶花小姐姐臉上泛起片片紅暈。”作者這首詩中,“她總是牽著風拿葉子遮擋”表現出羞澀情感,“小姐姐臉上泛起紅暈一片”表現的是心戀萌芽。此詩將蜜蜂來采茶花的過程描寫得很有童趣意味。
(3)凄苦情愫
例如當代·張馨《孫子的勇敢》:“小孫子得了感冒,/爺爺告訴他有兩種辦法治療:/打針好得快,/不耽誤明天公園玩;/吃藥味道苦,/要一周時間才能好。/小孫子選擇打針。/爺爺告訴他不能哭,/必須要特別堅強。/待到醫院打完針后,/孫子雖然沒有哭,/但兩行眼淚掛在了腮邊。/爺爺問怎么哭了?/孫子用雙手擦眼淚,/說,我沒有哭,/但不想再堅強了,/大夫下手太狠了,/趕明我也要給她打一針。”作為一個孩童,打針肯定是痛苦的,他“用雙手擦眼淚”,告訴爺爺沒有哭,是在掩飾痛苦。還說“不想再堅強了”,“太夫下手太狠”,要給大夫也打一針,看她痛不痛?童趣盎然而生。
第08法:三遠透視
是指作者從視點、視線、視角來透視山水的美感而創作詩歌。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有三遠,自山下來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色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即高遠是仰望,深遠是俯瞰,平遠是平視,將“三遠”結合起來,構成視線多角度和視點的移動感,產生物象景觀的立體感。
(1)平遠前視
例如明·劉博《溝水詩》:“門前一溝水,日夜向東流。借問歸何處?滄溟是住頭。”此詩是他8歲時作,人皆嘆賞,呼為“圣童”。滄溟:指大海。住頭:歸宿之處。詩中以平視的眼光透望門前溝水,看似弱小,卻川流不息,東流入海,表現了他遠大的志向。
(2)高遠仰視
例如明·王士嘉《古塔詩》:“浮屠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絕頂登臨處,摩挲星斗寒。”其詩意是:這佛塔是哪個朝代建成?拔地而起高聳入云。即便站在塔尖上,也是仰視高遠天空,想像著伸手撫摩著冰涼的星辰。
再如當代·聰善《彩虹》,在詩人的眼里,從高遠仰視中,以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造境彩虹的詩意形成,表現了太陽公公不愧為一個好家長,調解矛盾、勸慰家人的方法十分高明,經驗特別老到。此詩還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的童趣。
(3)深遠俯視
例如清·齊次風《登巾子山》:“江水連天白,人煙滿地浮。巾山山上望,一覽小東甌。”這首詩是作者12歲時作。巾子山:可能在今溫州境內。東甌:即溫州。此詩運用了俯視透視技法,登上高高的巾子山往下俯視,偌大的東甌卻像個小村一般。顯然,小作者很好地學習和運用了唐·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技法。
第09法:借題自嘲
詩人將自己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經受打擊、窮困潦倒的遭遇和幽默調侃、憤世嫉俗的情愫,通過自嘲的方式表現、發泄出來,這就是自嘲。實際上是頗有隱衷、不便明言,所以借題發揮,寓意另寄,一吐為快,一泄為盡。
例如明·施槃《落水詩》:“腳踏船頭船便開,天公為我洗塵埃。諸君莫笑衣衫濕,才向龍門跳出來。”施槃幼時家里很窮,5歲時,他與父親歷游淮、揚,送客時,不慎失足落水,幸得眾人救起。登船后,施槃長吟了這首詩。詩幽默風趣,借此事自我解嘲,預示了他考取狀元的前程。龍門:古代科舉考場的正門,后喻考取進士為登龍門。此詩意思是:腳剛踏上船頭船便駛開,翻身落水是天公為我洗塵埃。諸君莫笑我的衣衫濕透,我剛從龍門中跳出來。
再如當代·高吉平《罵蒼蠅》:“你,可真狠呀!/居然,在食物里投炸彈/我們吃下食物/它就在體內/爆炸/你,不可恨嗎?”這是作者高吉平在上小學五年級時寫的一首兒童詩。此詩比喻貼切,生動有力地責罵蒼蠅傳播病菌,罵得有情有趣,罵得詩意盎然。
第10法:分解入微
就是詩人為了表達某種低回婉轉、細膩入微的情思,將原本難分難解,甚至無由分解的事物和詩思,人為地把它分解開來表達的一種藝術技法。此處的情思、詩思,即在通常情況下,難以言狀、無法表明的微妙心態,只有借助特殊技法方可表達,大體有景色分解、情思分解兩種。
(1)景色分解
例如宋·危拱辰《新月》:“未審初三月,嫦娥怨阿誰?懶開十分鏡,只畫一邊眉。”未審:不知。怨阿誰:怨哪一個。十分鏡:比喻滿月。此詩是作者15歲時作,運用了景色分解技法(暗分),寫新月像一彎秀眉,摻入了神話傳說故事,加上作者天真的幻想:是嫦娥生氣了懶得把鏡全打開,因而只畫了一邊的娥眉。全詩充滿了盎然的童趣。
(2)情思分解
例如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四年級·范伊芩《調皮的小辮子》:“我說小辮子呀/你可真調皮/刷牙時/你跑到我牙杯來垂釣/睡覺時/你伸進我的脖子撓癢癢/吃飯時/你直往我飯碗里湊/小辮子呀/你怎么老來搗亂。”這是一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寫的兒童詩。此詩運用了情思分解和欲擒故縱兩種技法,作者將那種不可明言的情思分解成了看似厭煩的三個小方面,真實地表現了小辮子的可愛,令讀者閱讀后,會發出嘻嘻的憐愛和內心的欣喜。
第11法:時空交錯
就是在詩歌作品中,對時空具象的描述參差交互而錯落有致,以增強或擴展詩中意象或意境的立體感與層次感,充實與開拓詩歌旨趣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鼓動和托起讀者想像的翅膀,放縱激情,宛如天馬行空于廣闊的藝術空間。
例如當代·任寰《寫在春節》其一《點燃一個爆竹》:“點燃一個爆竹/升到天上/一顆星/千萬顆星星/組成,節日的天空/地上的我們/睜大星星樣的眼睛/在天空中尋找/我們的星星/天上的星星/也在地上的星海里/尋找自己的小主人。”這首詩中,在短時間內四次轉換空間:地上點燃爆竹→升到天上,組成節日的天空→地上的我們睜大星星樣的眼睛→在天上尋找我們的星星→天上的星星,也在地上尋找小主人。錯落有致,意境開闊,表現了春節歡快浪漫的心情。
第12法:推己度人
就是詩人或代言體詩中主人公不是從正面直接抒發對所思念的對方深切懷念之情,而是變換一個角度或者位置,設身處地以自己的感受推導揣度對方在此時此刻的行為,或者深切地思念自己,從對方著想寫來,表達效果倍增。
例如現代·郭沫若《舟中偶成》其三:“嗚咽東流水,江頭泣送行。帆圓離恨滿,柁轉別愁縈。對酒懷難暢,思家夢不成。遙憐閨閣夜,屈指計舟程。”這是郭沫若1912年正月二十日從故鄉沙灣辭別父母到樂山的船中所寫,時年19歲。這首五律尾聯“遙憐閨閣夜,屈指計舟程”運用了推己度人的創作技法,想像在遙遠的閨閣之夜,有心痛、思念自己的人,在屈指計算舟程到了哪里?增強了雙方關心和思念的強烈效果。
再如當代·金波《電車上的遐想》,作者在這首兒童詩中,借坐電車這個場景,寫了一個孩童自覺給一位有身孕的阿姨讓座,并由此產生遐想,表現了世界充滿了關懷和友情的主題。特別是最后一段,運用了推己度人技法,想像阿姨肚子里的孩子出生后長大,也會和“我”一樣,給有身孕的阿姨讓座。
第13法:先聲奪人
即在詩歌中由某種聲象(如琴聲、笛聲、歌聲、動物叫聲、風聲、雨聲等)先導于前,引發出某種物象、事象于后,以喚起某種情思,烘托渲染某種氣氛,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聲象是一種很容易調動情緒的觸媒,詩人和讀者的感情與思緒一受觸發而調動,并產生強烈的共鳴。
例如當代·金波《葉笛》:“一片小小的、薄薄的樹葉,/就能吹出那么動聽的音樂!//象樹上小鳥的啁啾,/那樣宛轉、親切;/象樹下小溪的流淌,/那樣柔美、明澈;/象林中微風的唿哨,/那樣歡躍、輕捷。//這葉笛的音樂,/比小鳥更歡欣,/比小溪更深情,/比微風更活潑。//滿山滿樹都是這樣的綠葉,/我的家鄉,一個音樂的世界。”開頭兩句就以先聲奪人技法將讀者的心情勾住,引起讀者迫不及待地閱讀下一節。果然,連用排比將葉笛吹出來的音樂進行反復比擬,引人入勝。結尾告訴讀者:“我的家鄉,一個音樂的世界。”表現了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
第14法:移動換景
又稱移步換景,就是在動中寫景,給被描寫的景觀物象以動感,同時融進了詩人的動中的感受。通常按詩人或詩中主人公活動的行蹤,充分調動各個審美器官的感知能力,多視點、多角度、多方向地進行散點透視,攝取具有詩意的物象、物境和感受,根據題旨的需要加以提煉、組合,貫穿于活動行蹤中,使畫面更加活躍,吸引讀者眼球,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現代·郭沫若《晨發嘉州返鄉舟中賦此》:“睡起忽聞欸乃聲,惟看兩岸蘆花行。嶺頭日出紅綃裹,江面煙浮白練橫。遠樹毿毿疑路斷,家山隱隱向舟迎。可憐還是故鄉水,嗚咽訴予久別情。”1907年秋季,郭沫若14歲,在樂山高等小學堂畢業,乘船返家度暑假,在舟中詠成此詩。通過舟行移動換景:嶺頭、江面、遠樹、家山,即沿途如畫景色的生動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熱愛,傾訴對家鄉久別的情懷。
再如當代·金波《小水洼》,這首兒童詩中,運用了眼睛移動換景技法,在雨后最為常見的小水洼里,深看,“欣賞藍天、白云、燕子的倒影”;淺看,“自己的一張臉映入水中”,“皺皺眉,瞪瞪眼,張張嘴/做一個鬼臉/我笑了/小水洼里盛著我的快樂”。其實,小水洼就是映照世界的一面鏡子,更是承載孩童們歡樂的一片“海洋”,蘊含豐富的難以忘懷的詩情畫意。
第15法:數詞入詩
詩人將數詞引入詩中,不僅表現出量化功能,而且具有對照功能,造成巨大反差,形成鮮明對比,還有關鎖功能(表現兩種事物的數字有內在的聯系)、豪放功能、婉約功能等。數詞用在詩歌中,就象寶玉鑲嵌在金銀首飾里,熠熠閃亮,光彩照人。
例如唐·白居易《觀兒戲》:“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弄塵復斗草,盡日樂嬉嬉。”這是一首描寫富家兒童游戲玩耍的詩,運用數詞入詩,引出場面。前兩句寫群兒的年齡、服飾。三四個七八歲上下的兒童,穿著華美的服裝,在一起游戲。后兩句寫游戲內容與人物情態:只見他們玩興濃烈,忘乎所以,一會兒在塵土里斗樂,一會兒又玩起了斗草的游戲。整天樂滋滋,笑嘻嘻,十分開心。本詩以樸實平易的語言,通過對富家兒童無憂無慮的戲樂活動的描寫,既表現了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基礎,又突出了他們和一般兒童一樣貪玩的天性。
再如唐·杜甫《百憂集行》:“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回憶起童年情景時寫的。杜甫“少小多病”,本不是一個健壯的孩子。但他生長的時代,是一個政治統一穩定,經濟繁榮發展的時代,這給杜甫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他果然從身體到思想都很快成長起來,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但同時卻并未失去童心。詩中運用數字入詩技法,表現童年時期玩性十足:到十五歲快長成大人時,竟還是一股幼小的孩子味兒,身體健壯的像一頭小牛犢,整天跑來跑去。到了農歷八月間,當庭院前的梨棗都成熟的時候,他嘴里直癢癢,實在憋不住勁兒,每天都要無數次地爬上樹去摘取品嘗。短短四句詩,把小時候那股猴味兒和淘氣勁兒刻畫得活靈活現,充分說明詩人從小就不是一個所謂“坐不垂堂”的千金之子。人人都有年幼的時候,吟誦著這樣的詩篇,極易產生共鳴和聯想,并為詩人這饒有趣味的生活寫真而拍案叫絕。
第16法:辯證趨同
在詩詞曲作品中,為了表現某種深刻的思辨力量或刻骨銘心的情感,通過不同對象、不同表達,達到相同的效應,這就是辯證趨同法。其基礎是歷史和現實均有種種相似;古今有情人,均是心心相印;世界各國詩人的藝術思維情感,都相類似。
例如明代民歌《汴省時曲·鎖南枝》:“傻俊角,我的哥,和塊黃泥捏咱兩個。/捏一個你,捏一個我,/捏得來一似活托;捏得來同床歇臥。/將泥人兒摔破,著水兒重和過,/再捏一個你,再捏一個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這首民歌構思特別新奇巧妙,爽朗明快,情感交融,大膽潑辣,尤其是最后兩句“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運用了辯證趨同技法,達到了情投意合、殊途同歸的審美境界,足以令讀者耳目一新。
再如現代·臧克家《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葬埋。”這首短詩概括出了中國人與土地的關系:洗澡、流汗、葬埋,既形象又高度凝練。其深層意味是:那個舊時代的農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種勞作,生命在換代,但生活卻停留在一個循環往復沒有變化的模式中。此詩運用了辯證趨同技法,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不同的意蘊。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08
[2]方衛平選評,時光的鐘擺:給孩子的100首童詩,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05
[3]黃培需編著,中國神童詩,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12第1版,2019.01第2次印刷
[4]張其俊,詩歌創作與品賞百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05
[5]姜允儒主編,搖籃兒歌365,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05
[6]聰善,誰偷了小熊的夢——聰善兒童詩選,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06
[7]佟希仁選評,世界兒童詩名篇精選(外國兒童文學系列),沈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02第1版,1995.05第3次印刷
[8]張思緒,詩法概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第1版本,1988.12第2次印刷
[9]尹高潔,有個少女走過我的夢——尹高潔少年詩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03
[10]本社編,趣味童詩150首,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01
[11]余俊,做詩意的孩子:讓孩子愛上寫作的100首童詩,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10
[12]薛瑞萍,薛瑞萍教童詩(大教育書系·看云讀書系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10
[13]蔣風,中國創作兒歌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06
[14]金波主編,中國小詩人詩選,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01
[15]汪習麟、樊發稼編,兒童詩十家(中國兒童文學藝術叢書),鄭州:海燕出版社,1989.05
[16]金波選評,金波教你讀詩歌,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06第1版,2013.05第7次印刷
作者:張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