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財政稅收工作上半年總結
時間:2022-12-24 09:19:00
導語:財政局財政稅收工作上半年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0年上半年,我市財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總體工作思路和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狠抓增收節支,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做到“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規”,財政運行情況總體良好,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平穩健康發展。
一、財政收支的基本情況
201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5241萬元,增長35.06%。其中:市本級完成40436萬元,增長42.75%;江城區完成10682萬元,增長22.50%;海陵區完成5902萬元,增長67.29%;陽春市完成20375萬元,增長30.87%;陽西縣完成9027萬元,增長38.90%;陽東縣完成25715萬元,增長24.32%;崗僑區完成7萬元,下降90.41%;高新區完成3097萬元,增長60.72%。
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07717萬元,增長14.79%。其中:市本級完成55133萬元,增長30.31%;江城區完成20403萬元,增長6.64%;海陵區完成6398萬元,下降0.88%;陽春市完成52162萬元,增長9.51%;陽西縣完成24147萬元,下降9.22%;陽東縣完成45057萬元,增長27.08%;崗僑區完成176萬元,下降28.46%;高新區完成4241萬元,增長43.42%。
二、2010年上半年主要的幾項工作
(一)狠抓財政收入征管,確保收入足額入庫。2010年上半年,我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5241萬元,實現了35.06%的增長,為年度目標任務的49.3%。在經濟回升勢頭尚未鞏固,財政增收壓力大的情況下,市財政局千方百計抓好組織財政收入工作,確保財政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一是強化收入情況監測工作,掌握收入主動權。進一步加強收入情況尤其是重點稅源的監測工作,繼續實行財稅聯席會議、收入通報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機制,及時反映收入完成情況,預測收入增減變化趨勢,跟蹤監測新的稅收增長點,確保各項稅收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二是推動非稅收入征管電子信息化建設,杜絕非稅收入“跑冒滴漏”現象。充分利用非稅收入征管軟件,拓寬管理領域和征管范圍,進一步建立健全督查監管機制,確保非稅收入及時足額入庫,2010年上半年非稅收入共完成31415萬元。
(二)規范支出管理,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為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增長,確保集中財力辦好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大事,保證社會保障、農業、教育、科技、衛生等重點項目支出需要。市財政局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進一步規范財政支出管理。一是從源頭控制支出。在保障全市機關單位正常運轉的前提下,認真抓好全市各項公用經費節支工作。2010年上半年,全市公車費用、公務接待費用、辦公費用、出國費用、會議費用基本維持零增長。二是強化預算約束,及時足額撥付預算資金,從嚴控制各項超預算追加,對各種臨時請款認真調查,堅持市、縣(區)長“一支筆”審批制度嚴格資金支付;嚴格按月、按進程撥款,堅持不提前、不拖延撥付。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財政資金國庫專戶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規范支出程序。四是切實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稽核和檢查,對財政撥付的資金進行跟蹤問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根據上級財政部門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市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進一步促進加快經濟轉變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全市經濟平穩健康增長。一是繼續推進擴大內需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建設。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市共爭取到77個項目,上級財政撥付我市擴大內需中央資金16135.1萬元,省配套資金12447.8萬元。我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加強管理、特事特辦、快速實施、確保效益的原則,按時撥付擴大內需資金,并切實加強資金的監督檢查,確保擴大內需資金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強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和2009年省基礎設施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的跟蹤問效,根據《陽江市使用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和《陽江市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嚴格審查項目,監督資金的使用,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培養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是制定了現代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使用方案。將省補助我市2009、2010年的現代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共1億元用于支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四是在我市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把科技三項費用等財政扶持資金投放到重點項目,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帶動效應,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五是認真組織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活動。市財政部門已將2010年家電下鄉財政補貼資金1500萬元預撥到各縣(市、區)財政專戶。為了進一步簡化兌付程序,方便農民領取補貼,我市家電下鄉補貼已全面實行網點代墊。并將省下達給我市的2010年汽車下鄉財政補貼資金1400萬元分解撥付到各縣(市、區),由各縣(市、區)按“鄉級審核、鄉級兌付”或“鄉級審核、縣級兌付”兩種方式發放。
(四)集中財力,重點保障公共財政支出。按照《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邁出新步伐,著力推進我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0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經費支出44053萬元,同比增支5760萬元,增長15.04%,主要用于安排我市城鎮中小學生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以及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維修改造等方面;全市醫療衛生經費支出16413萬元,同比增支1179萬元,同比增長7.74%,主要用于加強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任務等,全市農林水事務經費支出11912萬元,主要用于扎實落實財政支農惠農政策,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1、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2010年上半年,市本級財政撥付失業人員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補貼資金253萬元,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再就業工作的開展。
2、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落實配套資金,扎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10年,市財政投入了2200萬元支持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開展,全市參合率為99.9%。二是進一步做好社保擴面征繳工作。全面建立養老保險擴面聯動機制,明確擴面重點人群和對象,使社保參保擴面工作收效明顯。2010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達293195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8701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366996人;參加失業保險176716人;參加工傷保險158559人;參加生育保險119804人。三是做好低保救濟工作,至2010年6月30日,我市的低保救濟人員共8430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其中城鎮低保對象16229人,農村低保對象68077人。市本級低保資金支出520萬元。
3、扎實做好教育事業的經費保障工作。一是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10年春季,全市共免城鎮義務教育學生公用經費1255萬元,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5464萬元,為確保這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市財政部門還專門組成調研組,深入基層扎實開展調研工作,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福利保障長效機制。2009年,在全市教師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每月不少于200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2010年再次提高義務教育教師不少于100元的津貼補貼,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師的工資待遇,基本實現了“兩相當”的工作要求,確保了教師隊伍的穩定。三是積極配合市政府及教育有關部門落實陽江市第一中學遷建和陽江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建的各項工作。目前已下撥“兩校”建設資金13177萬元,同時,積極協助“兩校”利用銀行貸款做好學校建設項目。
4、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不斷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一是2010年市財政預算共安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43多萬元,用于推進土地治理、改造中低產田、機耕橋路等的建設,為農業生產發展夯實基礎;二是支持科技興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支持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板塊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做強做大具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三是進一步健全涉農補貼機制。其中:⑴綜合直補,省按核定的播種面積167萬畝和補貼標準49元/畝撥付到我市8184萬元用于2009年農民農資綜合直補,⑵種糧直補,省、市、縣三級共安排配套種糧直補資金1158萬元,專項用于種糧補貼工作。目前這兩項補貼,我市已基本兌付完畢,惠及30.79萬農戶,127.35萬農民。
(五)扎實做好市屬國企改革等各項工作。一是認真完成第二、第三批市屬困難國企職工補償金等資金的核準發放工作,并就職工的社保欠費工作與職能部門溝通協調,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二是穩妥推進有關企業改革重組工作。為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我市經濟建設中應有的作用,市財政部門于6月初向市政府報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請示》,提出了組建市公用事業集團公司、實施產權轉讓方式改革企業,將企業推向市場和關閉市商貿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屬下市面粉廠等6家無發展前景的困難國有企業等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著力做好市屬國有企業的監管工作。根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國有企業實際,擬定了《陽江市市屬國有企業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報市政府審定。
(六)深化財政制度改革,不斷強化源頭治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建立統一的電子化政府采購管理交易系統。我市電子政府采購平臺在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屬國有產權交易平臺規范產權交易行為。對市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市屬企業國有集體產權和公共資源權益等國有集體資產交易,必須進入珠海市產權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的交易服務窗易,進一步規范了產權交易行為,為我市國有資產(產權)流轉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深入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會團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繼續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小金庫”治理“回頭看”及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庫”長效機制。四是進一步加強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和救災救濟資金以及政府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對大額資金的實時監控。
(七)加強機關建設,推動財政工作科學發展。一是認真做好機構改革工作。做好與市國資委合并銜接工作,并根據新批準的“三定”方案,在局機關范圍內實行競爭上崗,順利完成了各科室的人員跳動和工作交接。二是開展“深化作風建設,提高執行力”活動。局制定了《陽江市財政局關于深化作風建設提高執行力的實施方案》,重點提高了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執行力;提高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執行力;提高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各項規定的執行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執行力等四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市財政局認真做好“雙到”工作,切實落實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目前,已完成24戶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已落實幫扶資金40萬元。
2010年上半年,全市財政運行情況基本良好,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各項重點支出得到了保障,基本保證了工資發放、行政機關正常運轉和各項社會事業對財政資金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稅收增收亮點不多,收入完成進度未實現“雙過半”。二是剛性支出不斷加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財政堆頭小,對民生的投入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需進一步加大。公務員之家
三、2010年下半年工作計劃
2010年下半年,我市各級財政部門將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機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為支持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一)提高組織收入力度,努力完成全年預算收入任務。把抓好增收節支工作作為財政工作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為市委、市政府各項戰略決策部署和中心工作提供財力保障。把強化征管、促進應收盡收落實到精細化管理的具體措施上來。稅收方面,繼續實行預算執行分析及財政運行情況通報等有效制度,確保各項收入穩定增長,及時入庫;非稅收入方面,不斷推進信息化征管建設進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切實做好非稅收入征管工作。
(二)提高財政支出管理精細化程度,保障重點支出需要。一是嚴格按《預算法》要求編制預算,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的范圍和內容執行支出預算,從嚴控制追加支出,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保障重點支出需要。按照《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09-2020)》的部署,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三是以深化財政改革為載體,著力完善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機制。圍繞公共財政職能,不斷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三大改革,繼續做好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加快推進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公務卡結算等改革,確保財政支出高效合理,為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能力。
(三)提高財政監管精細化程度,促進依法理財。財政監督是財政管理的重要環節,對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落實有著重要的作用。要不斷加大財政監管力度,著力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是完善財政支出監控機制。繼續對財政支出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管理實行全過程監督,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水平。二是進一步加強對重大工程項目的財務監督、跟蹤檢查,完善基建項目財政資金撥付辦法,加大對重大工程項目的財務監督工作力度。三是加強內部監督檢查工作,進一步完善市級內部循環監督體系,加大內部監督的力度。
(四)提高機關建設水平,夯實基礎作保障。一是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提高財政管理的技術保障能力。繼續做好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公務卡結算、財務核算信息監管、電子政府采購平臺等系統的技術支持和陽江財政門戶網站的維護與管理工作。建立市財政局信息化辦公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公文網上自動流轉,督辦文件短信提醒,推進化辦公。二是繼續做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加大幫扶力度,想方設法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管好用好資金,發揮幫扶資金的最大效益。三是繼續做好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結合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新要求,準確把握干部培訓需求日趨多樣化的特點,進一步加大干部培訓的多樣性和實效性。
(五)繼續爭取上級部門支持。進一步加強與省財政廳的溝通與聯系,如實反映我市財政困難,努力爭取省財政對我市的支持,緩解我市的財政困難。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出臺的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扶持縣域經濟、山區經濟發展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政策,爭取省加大對我市的財政補助;要大力爭取國債、國外貸款等長期、低息的資金,加快我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我市經濟發展。
- 上一篇:公路局路政站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2010縣委農工部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