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廣電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市)
時間:2022-05-05 06:11:00
導語:文化廣電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上半年,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工作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努力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這一新要求、新任務,抓住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我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等重大機遇,以推動思想大解放開辟前進道路,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實踐,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好進展,為全年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乃至來年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貫徹落實*精神,推動思想大解放
年初以來,市文化部門精心組織,廣泛發動,把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精神作為全年和今后一階段的首要政治任務加以部署和推動。先后召開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會議、文廣新系統20*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簽約大會、全市社文工作會議、全系統人才工作會議等多個會議,幫助廣大干部職工切實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認清新形勢、新要求,明確新目標、新任務。我局以會議精神為指導,明確全年目標任務。組織啟動了全系統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認真貫徹市委提出的“做解放思想先行者,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要求。主要領導帶頭深入調研,幫助各基層單位拓寬視野、尋找差距、創新舉措,積極推動*學習成果向文化建設實踐轉化。文廣新戰線凝心聚力、奮發圖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一手抓文化事業,一手抓文化產業;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監管;一手抓專業院團,一手抓社會文化;一手抓保護繼承,一手抓創新發展;一手抓重點亮點,一手抓基礎工作;一手抓當前,一手抓長遠;一手抓直屬單位工作,一手抓市(縣)區文化工作;一手抓業務建設,一手抓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兩手抓”理念的指導下,改革穩步推進,思路逐步理清,工作有序展開,重點逐一突破,成效初步顯現。
(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層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市級重點文化設施項目*美術館新館、文化館新館和名人館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實質性進展。“三館”初步概念性設計方案已獲得十屆市委第35次常委會議和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的肯定,將于今年國慶前夕正式開工。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分館和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穩步加快。年初在張家港召開的全市社文工作會議上,市文化部門根據市政府下達的《新農村和城區基層文化建設責任書》有關要求,對12個市(縣)、區一批在建和將建的文化設施項目進行了督查,進一步明確了時間進度表。繼昆山市民文化廣場、金閶區市民活動中心于今年初竣工并對外開放之后,張家港市文化中心、吳江大戲院和平江區、相城區文體中心等正抓緊興建或已進入裝修階段。常熟市文化藝術中心、太倉文化藝術中心、吳江博物館二期、滄浪新城文體中心、吳中區現代文體中心、高新區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已進入啟動階段。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的市圖書館3個社區分館建設已完成1個(工人文化宮分館),在建2個(楓橋東浜社區分館、胥江中學分館)。*圖書館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和11個基層服務點硬件設施建設順利通過全省第一批驗收。各市(縣)、區新增一批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文化服務的觸角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向農村延伸。
基層文化活動持續活躍。張家港市舉辦的第十五屆中韓日戲劇節暨第三屆長江流域戲劇藝術節、常熟市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常熟)尚湖國際文化藝術節暨國際民間藝術節、太倉市舉辦的第二屆牡丹節、第四屆“婁東之春”藝術節等在全省、全國產生影響。各市(縣)、區組織舉辦的社區藝術節、廣場文藝、村村演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太倉市組織開展了首屆業余文藝團隊“百團大展演”活動,張家港市村村演大型公益文藝巡演行動上半年演出80余場次,昆山市上半年全市各鎮組織各類文化活動達351場次。文化“三送”工程、“三下鄉”活動和“2131”工程深入開展。*圖書館上半年為基層送書2000冊,*市文化館上半年組織開展群文輔導、創作等活動40余次,基層文化工作者輪訓率和覆蓋面累計達70%。
(三)堅持“三貼近”推動文藝繁榮再創佳績
滑稽戲《青春跑道》入圍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入圍20*—20*年度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新創當代現實題材滑稽戲《顧家姆媽》(暫名)劇本經多次修改,日趨成熟,有望在年底前搬上舞臺。中篇彈詞《海青天》等多部作品的一度創作已進入修改提高階段。優秀作品晉京演出和走向海外、走近未成年人形成新亮點。上半年,我市錫劇《九品廉吏》、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滑稽戲《青春跑道》、《錢篤笤求雨》先后晉京演出受廣泛贊譽,多側面擴大了*文化的影響。青春版《牡丹亭》在深入開展“全國著名高校行”,成功進入武漢大學、合肥大學等演出的同時,再赴海外,出訪英國、希臘引起巨大轟動。英國各大主流媒體紛紛給予報道,認為“昆曲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韻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亞愛情喜劇和睡美人”的劇目,整場演出“是一次令人愉悅的奇異之旅”。中國駐英使館向文化部、外交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出情況報告。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副省長張桃林做出批示,對《牡丹亭》的成功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上半年來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進行為期1個月的演出也廣受好評;昆劇折子戲赴韓國演出反響強烈,進一步提升了*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我市“昆曲為在校學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持續推進,舞臺藝術“四進工程”(進企業、學校、社區、部隊)半年來實現演出近100場次。在江蘇美術館舉辦的“新吳門畫派——*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覽”,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學術界的一致好評。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盛贊這次展覽是建設江蘇文化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內主要新聞媒體作了專題報道,在美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全市性重要文化藝術活動積極開展。奧運火炬傳遞*站起跑儀式營造了熱烈、和諧的喜慶氛圍,第四屆*少兒藝術節開幕式突出展示了“健康向上、充滿朝氣、全面發展”的主題,系列活動繽紛多姿。由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文化廳、*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經過半年的精心策劃,活動方案已正式確定,相關工作正抓緊有序推進。藝術教育發展獲得質的提升。*藝術學校和*昆劇院加強對接,開設的昆曲整體培養班圓滿完成招生工作,為加快培養我市新一代高素質昆曲藝術專業表演人才,奠定了基礎。廣電節目也取得了新成績。常熟電視臺的專題片《七弦的風騷》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中國第20屆星光獎評比中榮獲優秀專題獎。張家港廣播電視臺的《紅蜻蜓》在國家廣電總局20*年度全國少兒節目精品評審中獲優秀少兒廣播欄目一等獎。在省文明辦和省廣電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全省優秀原創少兒節目評比中,張家港廣播電視臺的《同桌是一首歌》榮獲優秀原創少兒廣播節目一等獎,*電視臺的《網聚愛心的小屋》、常熟電視臺的《超級少年——常熟市小學生素質拓展競賽》分別榮獲優秀原創少兒電視節目二、三等獎。
(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推進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我市認真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任務要求,組織力量集中開展了現場文物調查和相關信息數據的采集、登錄、上報工作,全市共普查文物點1373處,其中新發現5*處。基本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按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認真做好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工作,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免費開放名單的14家單位全部按時按要求實行了免費開放。大運河申遺*段相關工作抓緊推進,有關保護規劃編制前期工作正式啟動。古建筑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寒山寺大雄寶殿、懸橋巷潘宅維修工程先后完成,唐寅墓維修整治工程和泰伯廟維修的前期工作正抓緊進行中。根據《*市區古建筑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上半年對圓通寺維修等三個社會力量搶修保護的項目進行了獎勵,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搶修保護的熱情。按照省文物局要求,圓滿完成京滬高速鐵路*段工程沿線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共發現文物點6處,面積63萬平方米,對草鞋山遺址、青墩遺址等多處地下文物遺存、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以實施《*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城市考古工作。上半年共完成考古勘探項目19個。切實提高文物行政執法制度建設。上半年初步完成《借用國有館藏文物核準規程》、《民辦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核準規程》和《博物館處理不夠入藏標準文物或標本審批規程》等三個重點項目工作規程和相關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積極抓住“5·18國際博物館日”、“6·14中國文化遺產日”和“6·28*遺產保護日”等機遇,廣泛開展了“文化遺產與我”系列活動、“*市古城墻資源數字化勘察技術應用研究及示范”課題、“我為城墻捐塊磚”主題活動等,取得了良好的遺產保護社會宣傳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級綜合性試點工作走向深入。完善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評審考核領導小組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共登記遺產項目449個,征集相關實物資料7149件。遺產項目四級名錄體系進一步完善。在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市7個項目榜上有名。截至今年4月底,我市12個市(縣)、區均已建立各自的縣、區級名錄,共134項。通過積極探索,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工作機制已初步形成。公布了*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4名、第二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10個。
文化遺產研究與信息平臺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平江歷史街區建筑評估》、《*閶門歷史街區建筑評估》、《永恒:價值與魅力——*文化遺產保護論叢》先后出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桃花塢卷》、《蘇劇遺產集萃》(第二冊、第三冊)等一批研究資料完成撰寫。改版后的*文物信息網正式上線運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站正式開通。
(五)把握導向,依法管理,支持和促進廣電業快速發展
加強廣電安全播出管理。針對上半年“元旦”、“抗雪災”、“春節”、“兩會”、“五一”、“抗震救災”、“奧運火炬傳遞”及“敏感期”等安全播出保障期的嚴峻形勢,做到了嚴防死守,確保了上半年安全播出無事故。加強節目創優。在省廣電局組織的20*年度全省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先進單位評選中,我市五個縣級市的廣播電視臺被評為全省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先進單位。吳江的廣播欄目《金土地》參加全省對農欄目交流研討會受到廣泛好評。積極推進廣電“戶戶通”和城鄉一體化數字電視整轉工程。截止上半年,全市城鄉有線電視用戶達2*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達195.5萬戶;整轉率達94.6%,平均斷模(模擬信號)率達87.5%。其中,*市區、常熟市、昆山市斷模率均達到了100%。加快廣電數字化進程。我市廣播、電視已全部實現節目制作、存儲和傳輸等環節的數字化,數字化率達到省局要求。規范行業管理機制,積極做好廣電社會管理。制定《*市有線數字電視傳送境外衛星電視節目管理辦法》,開展了對農村“小耳朵”的專項整治。制定并下發《*市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規范》(試行),進一步加強廣告播放管理,維護廣告播放秩序。
(六)強化監管,改善服務,大力推進新聞出版工作
進一步加強對全市報紙、期刊出版和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以及新聞單位記者站、出版物經營單位、印刷經營單位的年檢管理。組織開展出版業統計。推進報業職業培訓,促進全市報業隊伍建設。開展印刷復制業專項檢查,重點加大對出版物印刷企業、承接境外加工印刷業務的企業和以數碼印刷為主的企業的檢查力度。推進法規知識培訓,先后分2批對全市未取得《印刷法規培訓合格證書》的新建和獲準籌建的包裝裝潢印刷企業法定代表人、生產和經營負責人共400余人進行了法規知識培訓,進一步強化了廣大印刷業經營者的依法經營意識,促進了全市印刷市場秩序的進一步好轉。
認真籌劃,廣泛發動,積極開展第三屆“*閱讀節”各項準備工作。擬定了《20*第三屆*閱讀節方案》,并已上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待審定后轉發。
深入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的提高質量、加快發展和省局提出的蘇南地區要提前完成任務的新要求,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完善,明確要求,落實措施,上半年新增“農家書屋”1*家,使我市“農家書屋”總數達到640家。
(七)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堅持日常巡查和集中檢查、專項整治相結合,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力度。“掃黃打非”工作中,以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為重點的專項行動和以整治印刷復制和運輸環節為重點的專項行動,兩個階段專項行動成果顯著。此外,市文化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集中收繳非法音像制品行動、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專項整治,配合公安部門開展了打擊賭博游戲機專項行動等。上半年會同公安部門進行十余次聯合執法,取締無證游戲房105家次,有力遏制了文化市場的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實施連鎖網吧考評管理,網吧市場進一步規范。為加強對連鎖網吧經營狀況的管理,文化部門于20*年底開始,對市區165家連鎖網吧實施了考評管理,及時查找問題苗頭,嚴格限期整改。經過半年多來的實踐,成效顯著。嚴格審批,穩步發展試點游戲房。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法對全市電子游戲房進行審批。上半年新增8家單位完成籌建和通過驗收,取得了證照,進一步有效緩解了電子游戲市場的供需矛盾。加強普法教育和安全宣傳,維護市場良好秩序。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部署,我市進一步加大文化市場安全經營、依法經營、陽光經營、文明經營的宣傳力度。在全國第十屆音像法制宣傳周期間,文化部門圍繞宣傳周的主題“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盜版”,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同時根據省文化廳的統一部署,先后組織運送非法音像制品25萬張至南京,參加全省非法音像制品集中銷毀活動,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產生良好震懾作用。同時,積極有效地落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手冊》中學版完成初稿。
(八)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原*市文廣局和*市新聞出版局兩局機構歸并整合工作已全部完成。市政府于20*年3月批準《*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隨即按規定要求,調整了內設機構和人員配置,明確了各內設機構職能,同時,對局領導班子成員分工進行了相應調整,確保了機關各項工作的正常、有序運轉。
以兩局機構歸并為契機,市文化部門積極探索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理順機關與事業單位關系。通過對內設機構的職能調整,改革原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初步實現了行政管理、行政許可職能和執法稽查職能的分開。使政府部門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文化部門進一步對行政許可項目進行了歸并清理,將原兩個對外審批窗口歸并為一個,有效提高了行政服務效率,減少了中間環節。
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化。事業單位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市直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有效推進。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召開市直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精神,發揮文藝院團各自優勢和特點,找準市場切入點,實行市場演出和公益性演出“兩條腿”走路,文藝院團兩個效益繼續穩步提高。
積極轉變發展觀念,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和引導力度。目前除個別市(縣)外,其他各市(縣)、區均已建有文化產業科室或落實了專人管理。配合全市服務業統計,市文化部門認真開展文化產業數據調查統計,初步形成了十一個門類的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數據。繼沙家浜江南水鄉影視產業園之后,工業園區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在上半年喜獲授牌成為我市第二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由我市積極申報的“江蘇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取得了13個項目入圍的好成績,數量占全省入圍項目的15%,名列全省各市之首,申報引導資金總數達5000萬元。
(九)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文化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加強黨政干部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三支隊伍建設。上半年,文化部門召開了全系統人才工作會議,制定下發《*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2015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規劃》,明確了今后幾年我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探索建立人才考核、競爭、獎勵機制,著力培養和引進有才華的、涵蓋文藝創作、藝術表演、經營管理、文博專技、圖書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后備人才建設,下發《關于建立基層單位黨政干部、業務拔尖等后備人才庫的通知》,抓緊對基層單位黨政干部、業務拔尖等后備人才進行建庫工作。制定《關于高級專家緩退、返聘的若干規定》,使緩退和返聘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同時,積極開展了圖書、文博考古、廣播電視行業從業人員資格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從業人員上崗資格考評制度、專業技術職稱任前培訓制度等,為下一步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
黨委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認真抓好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積極研究和加強對我市文化發展工作的理性思考,堅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文化發展重大問題的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研究上來。局黨委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印發《*市文廣新系統20*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意見》,黨委書記與各處室、基層單位負責人簽訂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落實層層負責、相互監督機制。大力推進機關作風建設、效能建設,進一步健全和規范行政效能管理。一批中青年干部被選拔到科級以上領導崗位,系統內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共產黨員。
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圍繞我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職工的創建工作,積極推進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單位建設,不斷提高文化行業文明程度。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區發生特大地震災害后,全系統干部職工迅速行動起來,踴躍捐款。至6月底,共募集捐款41萬余元通過*市慈善總會等轉交災區人民。全系統400余名黨員交納“特殊黨費”10萬余元。我市各廣播電視機構也迅速行動起來,全市廣電播出部門嚴格遵守上級宣傳紀律,落實總局在各個階段提出的不同要求。
堅持依法行政,實施政務公開,在上半年度市依法行政評議考核中,我局考核結果為良好。認真主辦、協辦“兩會”建議、提案總計15件。由我局主辦的建議、提案,提案人滿意率達100%。全力推進了“平安文化市場”等系列平安創建活動,加強了對重點目標、重點部位的安全檢查,保證了全系統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