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保局上半年學習工作總結
時間:2022-04-21 10:36:00
導語:市環保局上半年學習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以來,我局貫徹落實省市“兩創”精神,以生態文明的核心,深入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積極啟動新一輪“811”環境保護工作,抓重點,促全局,各項工作得到較好開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在去年基礎上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地區和個別指標有所改善。上半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Ⅱ級以上天數為145天,優良率為95.4%,*江和*江水質優于去年同期;*干流、*和*塘河水質與去年同期持平。飲用水源穩定達標,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全市沒有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因環境引發的重大群體性事件。
一、省、市目標責任工作全面開展
今年以來,我局對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對我局的目標責任工作,及時分解落實,積極謀劃推進,各項目標工作均已啟動,部分目標工作已得到完成。編制完成“811”新一輪環境保護工作計劃,已報市政府審定,部分工作已提前啟動實施。為鞏固原“一江兩業十六區”整治成果,多次開展后督察行動。完成污染源普查第一次數據上報工作。主要污染物繼續保持雙下降趨勢,預計我市上半年化學需氧量削減率為10.36%,二氧化硫削減率為7.3%。電鍍污泥處置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建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文本基本編制完成,即將送市法制辦審定。全市生態功能區規劃已編制完成,市政府已頒布實施。已起草生態補償機制,正在市政府審議中。市縣兩級監控中心和147家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基本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加強珊溪水利樞紐水源管理,基本完成分局公務員招錄。制定并實施了*塘河工業污染源整治方案,并開展了一次“保護母親河”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沿海產業帶環保問題調研,市政府已發文組建有關工作領導小組。協同有關部門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督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大羅山保護等工作。依法、全面、足額征收排污費,市本級約為610萬。建立了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召開了20*年全市環境質量狀況報告記者招待會,圍繞“六五”環境日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
二、環保重點工作深入推進
根據省市有關部署,我局緊盯目標,狠抓重點,分管領導專項負責,并實施跟蹤督查,重點環保工作得以順利深入開展。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保持雙下降趨勢。今年以來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一是加快結構調整。在化學需氧量削減方面。鹿城區洞橋、前京、十里、巖門、下岸等制革基地全面停產,瑞安市開展廢塑料洗滌加工業專項整治,取締廢塑料加工戶4*家,平陽縣對南雁鎮開展全面徹底的栲皮污染整治,關閉南雁鎮栲皮生產加工點213家,關停滕膠鎮制革企業29家,永嘉縣關停造紙企業6家,共新增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約8500噸。在二氧化硫削減方面。*市東嶼發電廠、*華能熱電有限公司、*宏能電力有限公司關停,鹿城區制革業停產,共新增削減二氧化硫2975噸文成縣劉碎室等5家磚瓦窯、泰順縣關閉仕陽、雅陽鎮磚瓦窯群,均削減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二是提高工程建設。為進一步提高化學需氧量減排效果,我市著重抓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在市政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方面。今年我市狠抓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總投資額61622萬元,取得明顯的成效。市區中心片污水處理廠從20*年日處理量17.6萬噸上升到19萬噸;市區東片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投用;甌海瞿溪鎮污水處理廠(0.4萬噸/日),于20*年5月正式投運;瑞安污水處理廠(7萬噸/日)20*年1-5月份總處理水量已經達到331.35萬噸;永嘉甌北鎮污水處理廠(5萬噸/日),已經投入使用,20*年上半年總污水處理量257.71萬噸;樂清、洞頭、文成、泰順、蒼南等地污水處理廠均已投用。以上基礎建設為污染減排提供有力的工程支撐。在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方面。龍灣區從20*年下半年開始推進合成革、造紙行業污染整治工作,甌海區對黃河皮革有限公司原有治理設施進行改造,永嘉縣對河嶼紙業污水處理廠等25家造紙企業廢水處理工程進行改造,平陽縣對水頭制革基地6個污水處理廠進行深化治理,新增化學需氧量削減1270.41噸。三是強化環保監管。今年以來,我市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和執法的力度,持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穩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變量。
通過以上措施經初步核算,我市上半年COD新增削減6450噸,并結轉20*年COD2000噸,上半年削減率為10.36%,二氧化硫新增削減1301噸,削減率為7.3%,為確保完成全年度任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計劃啟動實施。一是精心規劃三年計劃。根據省政府統一部署,通過深入調研,我局擬訂了《*市“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該文本已報市政府審議。方案確定了今后三年我市在污染減排、水污染防治、工業污染防治、城鎮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土壤礦山河道生態修復和生態創建等八個方面的任務,梳理了鹿城區電鍍業、龍灣區合成革業、甌海區移膜革業、樂清市樂琯塘河、瑞安市紡織印染業、永嘉縣*江流域、平陽縣*流域平陽段、蒼南縣江南河網、文成縣黃坦養殖業等九個市級環境嚴管區。九個嚴管區所在地人民政府基本上已展開前期工作。同時,我局于近日召開了全市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整治工作會議,向全市傳達了省里相關會議精神,部署了我市相關工作。二是大力開展*塘河工業污染源整治。根據政府牽頭,各部門負責的工作原則,我局主要負責塘河工業污染源整治工作。今年以來我局積極發揮環保職能,助推塘河整治。第一,公告。4月14日,我局在《*日報》《關于加強*塘河工業污染源管理的通告》,嚴正通告重罰企業惡意環境違法等五大事項,形成了有力的震懾效果。第二,3月3日至7日開展了第一次“母親河”專項執法行動。對污水排入*塘河(包括永強塘河)的110家企業開展了突擊檢查。對違法企業按從重從速原則,予以立案處理。這是系列行動,今后將定期開展。第三,普查涉河工業污染源。據初步統計,市區*塘河污染源約為13450個,其中工業源10004個,生活源(指規模以上的三產)3446個。20*年COD產生總量約為30341.91噸,其中工業COD產生總量為27206.91噸,生活COD產生總量3135噸。經治理后,排放總量為7163.74噸,其中工業COD排放4028.74噸,生活COD排放總量3135噸。氨氮產生總量636.99噸,排放總量326.17噸。第四,根據市委、市政府“河前三包”責任制分工。我局牽頭法院、檢察院、司法局認真開展呂蒲河段的清理垃圾、拆除違章的督查協調工作,并在局內成立了專門督查室。
(三)生態建設工作穩步開展。一是積極履行生態辦職能,組織有關工作。組織開展各縣(市、區)20*年度生態市建設工作任務書完成情況現場核查和20*年度生態省建設工作任務書編制。組織開展20*年度市級生態鄉鎮村驗收命名工作,命名市級生態鄉鎮41個,市級生態村99個。完成20*年度全市生態鄉鎮建設工作成效統計工作。完成《*生態市建設專項資金項目補助實施細則》初稿。二是完成《*市區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工作,督促指導各縣(市)修改完善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三是強化飲用水源管理。根據國家環保部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和評估工作。起草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辦法。牽頭對文成縣峃口鄉魚局村違章建房進行調查。組織市有關部門對平陽縣水頭鎮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了現場驗收。對蒼南、泰順等地新申報的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材料進行了審核。參與市農辦牽頭組織的珊溪庫區環境整治業務培訓和珊溪庫區環境整治申報補助項目核查工作。四是深入開展生態創建。全市累計已經建成11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72個省級生態鄉鎮,118個市級生態鄉鎮,432個市級生態村。
(四)污染源普查完成數據上報任務。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于6月20日前完成普查階段的第一次數據上報工作。一是加強隊伍建設。一方面調整普查員隊伍,進一步優化結構;另一方面加強業務培訓,對全市近500名指導員和4328名的普查員以及內部科室有關人員進行了一輪全面的培訓。二是嚴把審核關。入戶普查前期,多次研究可能遇到的問題,排除技術障礙;在普查過程中建立技術指導網絡,統一技術規范;在普查表審核中嚴格審查,細致比對,全過程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三是強化監督考核。在各個層面建立了污染源普查目標責任制,保障污染源普查工作順利完成。四是結合中心工作,做好開發應用規劃。向國家普查辦申請了*塘河段的河流代碼,印發了“工業源、集中式治理設施地理坐標監測的規定”,為日后建立重點污染源動態管理提供數據依據。配合*塘河綜合整治工作,查清城區內29主要河道的污染來源及納污量,為科學治河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日常職能工作有序進行
(一)保持高壓執法。一是加大執法力度。繼續開展督查行動和“碧水藍天”專項執法行動,市局突擊檢查企業375家次,立案60件(生態園分局19件),罰款166.5萬元(生態園分局19.5萬元)。征收排污費約610萬元(生態園分局約37.5萬元)。立案679件,罰款1786萬元,個案均額為2.74萬元。二是加強奧運應急準備。召開奧運安保工作會議,落實核輻射恐怖活動應急機制。指導和督促各縣(市、區)制定北京奧運會期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實施方案,加強應急戒備,開展應急演練。對我市32家重點監管企業,對全市的Ⅰ、Ⅱ、Ⅲ類放射源、乙級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場所、Ⅱ類射線裝置的12家單位進行現場檢查。從5月1日起至奧運會結束,實行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執行周報制度,及時掌握各地的環境安全動態。三是推進區域污染整治。除開展保護“母親河”環保專項執法行動方案外,重點對龍灣區54家PU合成革企業生產線、配料車間封閉及通風系統和廢氣收集系統進行全面摸底檢查,并推進整改。目前龍灣區54家PU合成革企業已陸續進入監測階段。四是加強固體廢物和工業垃圾管理。上半年開展了全市非經營興危險廢物焚燒單位、危險廢物重點管理單位、衛生診所的醫療廢物處置和進口廢物企業進行等多項專項檢查。五是較好處置了瑞安輻射廢料流失事件、永嘉橋下飲用水源污染、珊溪水庫地表水錳超標、樂清雁蕩山酒廠安全事故等多起突發性事件。
(二)環保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提高。一是在線監測系統順利通過驗收。根據省局同一要求我市實際,我局按照“原則通過,限期整改”的工作思路,加快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驗收進度。截止20*年5月30日,100套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和市縣兩級共13個監控中心全部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二是固廢處置設施建設有較大提高。基本建成醫療廢物高溫蒸汽消毒集中處置設施,預計七月份通過“三同時”驗收,投入使用。基本建成電鍍污泥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設計年處理電鍍污泥及不銹鋼酸洗污泥為4萬噸。基本建成廢機油集中處置設施,預計7月份投入使用。基本確定永嘉后江垃圾堆放場等三個地點為我市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選址備選點。到目前為止,加上已建成的合成革殘渣、電子線路板廢物、廢鉛酸電池處置中心,我市各類廢物可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置的有:廢乳化液、蒸餾殘渣、電子線路板制造廢物、廢鉛酸電池等;可轉移利用的有:廢礦物油、電鍍污泥、含鉻廢物等;可暫貯存的有:涂料廢物、垃圾焚燒飛灰和其他廢物;可部分轉移處置的有醫療廢物、醫藥化工廢物。三是科研能力有新突破。由監測站負責編制的《合成革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測量方法》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部組織的專家審議。該辦法提出了科學可行的合成革(人造革)工業污染物排放評價指標體系,為全國促進合成革工業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技術的進步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三)環境監管方式逐步轉變。為實現環保監管工作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轉變為綜合利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上半年我市繼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一是全面開展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工作。對全市680家企業進行了年度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并在主要媒體上公布綠色企業和黑色企業,強化企業環境行為的社會效應。二是落實國家環境經濟政策。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我市基本落實了“綠色信貸”、“綠色外貿”、“綠色上市”等各項經濟政策,與有關部門建立了工作機制。在相關部門的各類企業品牌評定工作上積極實施環保職能,上半年共對6家企業申報國家、省級名牌出具同意意見。不斷強化環保工作的經濟效應。三是增強環保工作的引導性。編制《*市污染物排放暫行管理辦法》,即將報市政府審定頒發。制定《*生態補償辦法》,已報市政府審議。該兩個辦法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環保工作的法治性和引導性,進一步增強各類主體的環保積極性。
(四)常規工作較好開展。一是信訪和提案工作。今年上半年(1-5月份),*市共受理各類環境信訪投訴3849件。相比去年同期3485件,信訪量增加了364件,增幅為10.4%。以上投訴件均已得到較好處理。受理人大政協提案66件,均已分解到位。二是隊伍建設工作。為深化拓展“樹新形象、創新業績”主題實踐活動,實施了“創業創新五組專題調研”、“領導干部五層面結對聯系”、“環保咨詢服務團五批次基層行”、“組織五場創業創新民主懇談會”、開展“百日攻堅五大難題”、“出臺五項創業創新政策”等“六個五”活動。目前各項活動均按照計劃正在實施中。三是政務信息公開工作。編制了《*市環保局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市環保局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目錄》,并在4月中旬基本完成市政府辦公室的要求完成信息錄入和規范工作。到目前為止已公開信息九大類1170條。四是審批工作。堅持集體審批原則,堅持源頭控制原則,堅持審批服務原則,上半年共審批78個項目,否決10個。進入綠色通道的為22個,對2個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對13個項目實行提前介入。五是法制工作。總共審議三區上報案件233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案件24件,受理復議案件2件。編制《*市污染物排放暫行管理辦法》和《*生態補償辦法》,制訂《*市環境保護局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制定《行政執法案件辦理過錯責任追究辦法》。組織學習并對各縣(市、區)環保局培訓《水污染防治法》(新)。六是規劃和考核工作。編制環保“十一五”規劃。編制并公布了《20*年度全市環境質量公報》,按期報送“20*年度城市環境整治量化考核”各項資料。七是監測工作。共完成各類驗收監測67家,完成各類一般委托監測報告2396份,其中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的報告共1400份。組建隊伍蹲點龍灣,對合成革企業進行每月一次的監測。至6月26日共空氣質量日、預報178期。八是開拓環境評價新領域。頒布《關于在全市試行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制度的通知》(溫環發〔20*〕5號),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工程委托監理試點工作。批復同意市環科院作為試點單位在全市承接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業務。市環科院組建了環境監理中心,簽訂合同3家,明確表達監理意向的11家。另外,市環科院還和江西省核工業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輻射環評的試點工作。
(五)環保宣傳氛圍濃厚。我市各媒體已刊發環保類新聞報道300余條,刊出“環境保護專版”20期。編印《*環境》6期圍繞“6·5”世界環境日,舉辦“綠手袋”公益發送活動,向市民分發環保購物袋10萬個,與鹿城區教育局聯合主辦的“綠色小腳丫”環保活動,舉辦第三屆杭甬溫“生態環保行”大型新聞宣傳報道活動,配合省體育局和省環保局開展了“攜手迎奧運.關愛健康錢江環保行”*現場大型活動。圍繞世界水日,開展我取浙江“八杯水”浙江生態省建設及“811”工程階段性成效調查活動,與*商報等6家單位聯合舉辦了純清“水源生態之旅”活動,向市民征集個人日常節水護水金點子50多個。為宣傳推進污染源普查工作,于3月份全市開展了主題宣傳月活動。據統計,宣傳月期間,各地普查辦聯合媒體記者以專題、專欄、新聞等形式對普查進行集中報道共61篇,電視滾動播出普查標語3102次,懸掛橫幅3136條,向群眾發放污染源宣傳資料共38666份,印發《致污染源普查對象的一封信》共計約6萬封,張貼海報約5000份,手機短信約10萬條,專欄墻報數量達557處。依托嘯秋中學,深化濕地村民環保學校建設,積極開展“環保四進”工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宣傳普及《浙江省*生態園保護管理條例》,指導創建生態村。
- 上一篇:環保局上半年教育工作總結
- 下一篇:區環保局執法上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