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農業局上半年總結
時間:2022-04-21 04:37:00
導語:縣政府農業局上半年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半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幫助下,農業局黨政班子團結帶領全局職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委的惠農政策措施,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一三五”工作思路。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統攬;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為目的;以穩糧增收為核心;以整合農業資源、實施標準化基地建設、形成優勢產業帶為主線;以科技興農、依法治農、農民教育、農村能源建設和項目建設為重點;認真履行農業局的職能職責,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地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20*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小春糧食播種面積15萬畝,比去年增加9585畝,增6.8%,產量3*27噸,比上年增加1177噸,增3.98%。大春糧食播種面積564098畝,完成年初目標的102%。
(2)、種植優質油菜4.29萬畝,完成年度計劃的1*.25%;優質稻種植20萬畝、實現訂單5萬畝,完成年度計劃的100%;種植蔬菜4.4萬畝,占年度目標的55%;水果產量3600噸,占年初目標的24%。
(3)、新建種植業標準化基地6個。其中水稻標準化基地3個,旱地標準化基地2個,蔬菜標準化基地1個,完成年初目標的150%。
(4)、建農村沼氣池1368口,占年初目標的45.6%;培訓農民工1280人,完成年初目標的32%。
(5)、實現測土配方施肥8萬畝,占年初目標的40%;秸稈還田6萬畝,完成年初目標的27.27%。
(6)、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634.83萬元,完成年初目標的158.71%。
(7)、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95.4萬元,占年初目標的147.7%。
二、主要做法
(一)、確保糧食安全
按照“決不放松糧食安全”的原則,為全面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從增加種植面積、技術配套推廣、良種物資供應等多方面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狠抓糧食生產。小春糧食播種面積15萬畝,比去年增加9585畝,增6.8%,產量3*27噸,比上年增加1177噸,增3.98%。其中小麥120*0畝,比去年增加5970畝,增5.23%,產量25093噸,比去年增加678噸,增2.78%。大春糧食播種面積564098畝,完成年初目標的102%。其中水稻287998畝(含3000畝一季晚稻),占年初31萬畝計劃的92.9%;玉米11.9萬畝(含增種二季玉米30000畝),完成年初目標的158.67%;紅苕90000畝,占年初計劃的100%。大豆6.71萬畝,完成年初計劃的392.4%。
(二)、實施科技抗旱
20*年我縣遭遇了50年不遇的高溫干旱少雨天氣,造成大田和工程蓄水嚴重不足,稻田蓄水保水能力下降,該20*年的大春生產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為此,我局非常重視抗旱保栽工作,在年初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抗旱救災領導小組,及早制定了抗旱救災預案,制定了救災技術方案和工作措施。提出了在年前以廣辟水源,搞好稻田的“關、提、并、轉、攔”,以蓄水保水工作為重點;2月以培訓宣傳科技抗旱技術措施為重點;3月以水稻分期播種為重點;4月以玉米分期播種為重點、育苗移栽,促進苕苗生長,廣辟和調劑水源,搶水栽秧為重點;5月以水稻、玉米田間管理,改種一季晚稻的搶播,增種大豆,確保種植面積為重點;6月以搶栽紅苕,杜絕土地撂荒,實現滿栽滿插為重點的分階段科技抗旱措施。各鄉鎮和縣級部門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尤其是在實施“三四五”夏季糧食生產工程建設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我局抽派50名技術干部,采取局長負總責,分管局長分片負責、農技干部定點聯系鄉鎮的辦法,確實加強對鄉鎮的大春技術培訓、指導和督促檢查,幫助鄉鎮解決科技抗旱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突出抓好了宣傳發動、培訓、示范片建設、抗旱減災技術的推廣應用指導和面積、措施的落實,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縣已培訓重點農戶1萬余人次,印發技術要點和張貼宣傳資料22萬余份,進行電視宣傳6期(次);建黃家、桂花井10000畝冬大豆的示范片;全面完成了改種2萬畝“小老頭玉米”、增種二季玉米3萬畝、增種大豆5萬畝任務。確保了大春的滿栽滿插,為實現全年糧食恢復性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狠抓標準化基地建設
建種植業標準化基地,實施標準化生產是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堅持“標準化、規范化、長期化、責任化”的原則,遵循縣上統一部署、農業部門指導、鄉鎮組織、干部帶頭、群眾實施的辦法,重點培育優質稻及再生稻、檸檬及柑桔類水果、蔬菜等產業,以點帶面,形成一村一品優勢農業產業帶。上半年在已規劃的32個標準化種植業基地的基礎上,指導龍市、石燕橋、胡家建各1000畝的水稻(稻-稻-魚)水稻標準化基地3個,指導迎祥、普潤建各1000畝的旱地標準化基地2個,指導石碾建1000畝蔬菜(蓮藕)標準化基地1個,取得了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效果。
(四)、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
一是積極穩妥的推進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改革,穩定農技推廣隊伍,上半年已完成農技人員實名登記工作,提出了涉及農業方面的農村綜合改革方案;二是引進高產優質良種,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以提升我縣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上半年共引進優質良種組合10余個,推廣良種25萬公斤;三是狠抓新品種試驗示范,開展水稻、玉米新品種試驗各一組,試驗品種34個,其中水稻品種13個、玉米品種21個;四是利用實施“512”科技入戶工程的契機,切實加大了農業科技培訓力度,突出抓好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和指導工作,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種糧水平,上半年共培訓農戶12萬余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5余萬份;五是狠抓實用技術推廣,在小春生產中主要做好了小麥抗條銹病新品種及增窩增苗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并指導農戶充分利用小麥預留行增種洋芋、蔬菜、飼料等糧經作物。在大春生產上重點推廣水稻旱育秧、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雜糯間栽,玉米、花生地膜覆蓋栽培、稻田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等十大實用栽培技術;六是積極開展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指導農戶開展病蟲害防治18.69萬畝次,挽回糧食損失3648.29噸。
(五)、實施項目帶動
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項目推進戰略的要求,為進一步改善我縣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了農業項目的爭取力度。上半年爭取實施的有農村沼氣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水稻的良種補貼、增糧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爭取項目資金928.83萬元。我們根據農業部、省農業廳及相關部門的的要求,擬定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妥善安排、認真實施。一是繼續承擔實施農業廳下達的增糧增收“三百”工程(項目資金23萬元)。目前項目正在有序實施,已完成技術培訓及指導,在龍市、胡家、石燕橋、迎祥等鄉鎮落實水稻高產核心示范區建設0.7萬畝,簽訂訂單7萬畝,張貼技術規程3.8萬份;二是農村沼氣建設(項目資金226.5萬元,其中沼氣國債180萬元、省級農村沼氣62萬元)。建池任務3350口,其中國債項目1800口,分布在12個鄉鎮15個村,省級項目1550口,分布在15個鄉鎮20個村。截止6月20日,已完成農村沼氣建設1368口,占年度目標的40%,其中國債沼氣568口,占目標任務的31%。三是陽光工程(項目資金87萬元)。培訓農民工2900人,項目于4月29日正式啟動,根據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術需求,確定了建筑、美容美發、廚師、汽車、機動車駕駛、家政物管、保安、計算機、縫紉、焊工、電工(電子)、茶藝、沼氣等13個專業,并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確定了11個培訓單位。到目前為止,完成農民工培訓890人,占目標任務的30.7%,其中計算機450人、機動車駕駛100人、家政服務50人、焊工50人、保安50人、電工100人、美容美發90人。四是繼續承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資金50萬)。目前完成“3414”試驗、配方校正試驗及肥力監測試驗共30個;對所采集的3950個土樣,按照土壤普查分類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土壤命名,對所采集的土樣進行化驗分析,各項工作正有序開展。五是新承擔實施水稻良種補貼項目(資金494.33萬元)。已經召開項目啟動大會,水稻良種補貼宣傳單已張貼到戶,面積核實、登記造冊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六是新承擔省農業廳、省財政廳下達的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資金33萬元)。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思路,確定了17個鄉鎮33個示范村對1600名專業農民進行培訓,專業主要有:稻魚、水果、蔬菜、茶葉、養豬、養鴨、蠶桑、檸檬、柑桔等,該項目在7月初正式啟動。
(六)、深入開展農村能源建設
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圍繞新農村建設,確實加強農村能源建設,一是狠抓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與管理,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368口(其中國債項目建池568口)。推廣省柴節煤灶1513戶,完成生態家園模式建設810戶;二是沼氣的綜合利用,積極推廣“豬—沼—果”能源生態經濟模式。實現沼液浸種62385畝,沼液治蟲1萬畝;三是積極向上申報20*-2008年的農村沼氣國債項目,目前已經完成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
(七)、加強農資市場監管
為了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實現“打假、護農、保糧、增收”的目的,圍繞“種子、化肥、農藥”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農資產品進行專項整治,共出動執法人員600余人次,執法車輛85輛次,深入18個鄉鎮對全縣490余家農資經營戶進行拉網式清查。共查處種子違法違規經營16起,其中無證經營散裝種子、未按規定備案4起,不按《種子法》規定建立銷售檔案和未向購種農戶出具票據8起,沒收無證經營“兩雜”種子110公斤,教育、糾正為違規經營15戶;查處農藥違法經營案件3起,其中游商經營假農藥2起,經營過期農藥1起,沒收假劣禁用農藥352瓶;查處經營不合格肥料2起。通過專項整治,有效地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農資行為,進一步規范了整頓了農資市場,讓農民種上了“放心種”、買上了“放心肥”、用上了“放心藥”,切實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生產安全。
(八)、強化農民負擔監督和村級財務管理
一是深入宣傳對種糧農戶實行直接補貼為重點的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狠抓水稻良種補貼工作;二是抓好農民負擔定點監測和農民負擔督查工作;三是加強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監督管理;四是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五是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換證工作,深入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加強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
三、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目標任務,由于受農事季節和持續干旱的影響,進展較慢。
(二)、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實用技術的覆蓋面較小,科技含量低,耕作較為粗放,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基地建設不足,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盡管今年新建了幾個標準化種植業生產基地,但種植業標準化基地還是太少,還沒能突出*的農產品特色和形成優勢產業,大宗的農產品還主要依賴于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市場競爭力還不強。
(四)、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
下半年工作要點
20*年下半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農業局黨政班子團結帶領全局職工,圍繞縣委、縣政府“一三五”工作思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中心,深入貫徹中央、省、市富民惠農政策措施,針對年初目標,查漏補缺,做到目標再明確、任務再分解,深入基層和生產第一線,確實抓好各項工作,確保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和增糧增收目標的實現。
(一)、狠抓晚秋生產。樹立“大晚秋”思想、堅持“大春損失晚秋補”,及早調整制定晚秋生產計劃,最大限度的增加面積,采取相應措施,做好晚秋糧食的技術宣傳、培訓、指導工作,努力增加晚秋糧食產量,彌補大春災害損失。做到“五落實”,即:種植面積落實到戶、技術服務到戶、農資準備落實到戶、資金準備落實到戶、高產示范落實到戶。確保全年糧食面積、產量的全面完成和農民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大春田間管理。進一步完善“三四五”夏糧工程建設,狠抓大春農作物后期田間管理,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
(三)、繼續抓好農業項目建設。對所承擔實施的農業項目,認真分析和總結前期的經驗及存在的不足,嚴格按照項目要求和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實施,確保過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全面完成,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繼續完善種植業標準化基地建設。對已建的3個水稻、2個旱地、1個蔬菜等6個標準化基地,對照其標準化實施方案和技術規程,完善后續工作,做好記錄,健全檔案;進一步指導普潤、迎祥各500畝的檸檬標準化基地建設。對各標準化基地建設實行全程跟蹤服務,使標準化基地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五)、培育新型農民。利用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良機,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思路,根據各鄉鎮的生產特點和農民的技術需求,認真設置專業和有針對性的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水平,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六)、進一步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加大農業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增強農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開展以種子、農藥、化肥為主的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查處制售假冒偽劣種子、農藥、化肥的坑農害農違法案件,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七)、認真抓好水稻良種補貼和農村土地經營權換證工作。
(八)、確實加強機關作風建設。認真開展干部作風整頓建設,繼續深入開展“弘揚*精神、塑造*干部品派品牌、構建和諧*”大討論活動,狠抓機關作風效能建設,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提高辦事效率,樹“品牌好、作風實、素質高、紀律嚴、能力強”的農業干部新形象。
- 上一篇:電信企業人才保障論文
- 下一篇:縣農業局規劃上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