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沙經濟社會發展的考察報告

時間:2022-10-12 10:52:00

導語:對長沙經濟社會發展的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實現省委提出的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偉大目標,前不久,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帶領市委辦公廳、市經貿委、市建委、市外經貿委、市規劃局、市統計局等單位同志赴長沙進行了學習考察。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梅克保等市領導親自介紹了近年來長沙社會、經濟發展、城市規劃建設、開放型經濟及國企改革等方面的情況。并安排參觀了長沙城市重點市政建設項目、湖南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級星沙工業開發區等單位。通過對長沙經濟發展的考察,我們感到長沙在發展經濟方面理念新、起步早,很好地運用了市場規律,有許多經驗和作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一、長沙經濟發展概況

長沙市土地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1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人口595.5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88萬人,轄五區三縣一市。近五年來,長沙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態勢,經濟總量增勢強勁。GDP由1997年的475.87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812.85億元,年均增長11.8%,比我市10.3%的增速高1.5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增加值由1997年的157.05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238.75億元;財政總收入由1997年的39.68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7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97年的123.98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362.5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7年的205.03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401.1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由1997年的2.91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8億美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由1997年的379.24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7.4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6232元增加到2002年的902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649元增加到2002年的3462元。

二、長沙發展經濟的經驗及做法

1.發展經濟,規劃先行

一是高起點、高標準地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為長沙城市建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把城市做大長沙市將城市規劃區范圍由原來的966平方公里,調整擴大為1245平方公里。長沙城市發展總體目標是: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長沙建設成一個人口達300萬,城市規模達350平方公里,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規劃成以現有城區為主體,以同西、撈霞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四組團”的整體布局,使城市的發展以組團式、跳躍式、衛星城鎮的方式迅速向外拉開框架,形成一個內部結構合理,發展空間廣闊,城鄉一體化的格局。

二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建設。以五一路改擴工程為契機,重塑長沙中央商務區。重點規劃了湘江兩岸,桔子洲頭,使之成為長沙的“門廳”。做好火車站東廣場,中心綠化廣場,五一綠化廣場等規劃設計,美化了城市形象,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同時,引進競爭機制,優化規劃方案,做好主要公共建筑,如體育城、美術館的規劃設計招標工作,提高了城市設計水平和品味。

三是突出基礎設施和道路網絡建設。體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在道路建設過程中所有的管網均埋入地下,一般地下管網的投入占道路總投入的60%以上。城市快速干道以及沿湘江、濟陽河兩岸的景觀道路按80米以上控制道路路幅,城市主干道原則按60米控制,道路的綠地率達到30%以上,體現了基礎設施的超前性。同時,提出了建成以長沙為中心半徑100公里范圍內,實現“1小時”都市圈的目標。按此目標不斷完善了繞城道路網和環城路網,環城高速公路三環基本建成,二環明年能全部完工。

四是突出綠地規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長沙現有人均綠地面積7平方米,比我市多2平方米,按每年增加10萬平方米的目標推算,到2003年長沙將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即人均綠地9平方米,為此長沙提出了規劃區內的環境以湘江風光帶為主軸,以河道為綠化帶副軸,結合綠色通道,森林公園、風景園林地的建設,構筑長沙市城市林業生態圈。主城區外圍以環形、楔形綠地及組團生態隔離帶區形成生態骨架。

五是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長沙在行政區劃調整中,把過去環繞城區四周的郊區拆并,把郊區的土地分別劃入各城區,為城區的發展在地域上打開了缺口,改變了過去城區不帶鄉的做法,擴展了各城區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調動了縣區政府的工作積極性,長沙的建成區面積也增加到180平方公里。

2.加大投資力度,搞好城市建設

近幾年,長沙通過采取多渠道籌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方式,加大了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城市建設投資2000年為64億元,2001年為70億元,2002年達84億元。分析2002年84億元城建資金來源,其組成為:市本級財政投入5億元;土地收益2.5億元;由于土地經營的間接回報及融資25億元;銀行貸款15億元;城投公司融資15億元;利用外資、區級資金以及爭取國家、省級資金20多億元。三年來,市財政投入不到20億元,但通過多方籌集的資金卻達200多億元。其通過多渠道籌資進行城市基礎設施的幾點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一是城投公司真正起到了融資作用。政府為支持城投公司進行融資,給了城投公司如下傾斜政策和措施:1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房產、地產全部劃歸城投公司所有;2城市維護費每年增值部分的15%作為公司的投資風險金;3支持城投公司超前投資,通過預先收購規劃道路兩側的土地,在道路建成后,土地出讓增值以及道路兩側的廣告權均歸城投公司所有。二是敢于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貸款。2002年長沙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07億元,存貸差僅為26億元(我市去年存貸差高達312億元)。長沙通過成立城投公司、環路公司作融資主體,融資用于城市外環道路建設,通過取得收費權來償還銀行的貸款,從而形成城市建設資金來源的良性循環。

早在1996年長沙就提出了經營城市的理念,部分稀缺資源,如水業、城市公交、教育、衛生等行業通過合資、招標、拍賣等途徑走上產業化道路,這樣不但減輕了財政壓力,還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籌集了資金。如其通過合資、獨資以及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最早實現了日產50萬噸的大型水廠由民營方式成功運作,以合作經營方式建設了湘江上2座大橋,以貸款方式融資建成城市外環、二環線,還有效經營了城市廣告資源,政府采取對廣告媒體高度壟斷的辦法進行管理,新修建的道路兩側的廣告權由政府壟斷,對老路實行統一整治、規劃和管理,由市里統一拍賣。僅2002年廣告拍賣收入就達2000多萬元,為盡快擴大城市骨架,還專門成立了城市外環公司,修建城市三環(約84公里長),并爭取省里的政策,取得收費權等。

3.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長沙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均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把招商引資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解放思想的程度決定開放的程度,招商引資的程度決定經濟發展的程度”的觀念,在工作中充分體現了:抓經濟就是抓項目,抓開發區就是抓招商引資。各縣(區)、部、委、辦、局的主要領導每人抓一個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行鐵的目標、鐵的考核、鐵的獎罰。2002年長沙實際引進外資3.28億美元,其中制造業占52.1%;實際引進內資129億元,其中省外資金58億元。長沙在招商引資方面十分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招商引資著力抓大、抓強。世界500強中已有34家落戶長沙,有15家已經投資,15家設立了辦事處,4家設立了分支機構。近期將落戶長沙的“日本三菱轎車生產”項目,年產轎車15萬輛,這不僅能加大長沙工業經濟總量,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其對外開放的品牌,提高了招商引資的質量。二是突出抓好工業園區的建設。不斷加大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2年高新區就投入8億元搞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的規模迅速擴大,功能不斷完善,使其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逐步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退出城區的戰略構局。長沙工業園不僅布局合理,而且十分注重特色,其工業園區分為“二區六園”,其中每個園區都有明確的定位和自身的產業特色。

在加大招商引資的同時,長沙也積極創造條件,擴大海關出口總額。2002年長沙出口創匯3.4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額近2億美元,這些數據均是我市的2-3倍。出現這種情況,除了長沙的外向型經濟基礎較好,近年來招商引資大項目較多外,還與長沙較好地解決出口退稅和本地產品出口補貼等問題有直接關系。

4.加快工業企業改制,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企業

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始終把工業擺在經濟工作的主導位置,先后出臺了《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工業十大標志性工程的實施意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意見》等,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工業的高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企改制的順利進行。長沙市委、市政府對國企改制支持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1)每年市財政列支3000萬元支持國企改制。(2)工業國企改制所出讓的資產(含土地)包括土地出讓金全部留給國資公司用于企業改制。(3)市委一位副書記和工業副市長親自領導和主抓國企改制工作。2002年全市有30戶國有企業進行了改制,置換了3.03萬名職工身份。2003年計劃再改制30戶,2004年改制26戶,國企改制后年將全面完成。

另外,長沙工業突出三新,1路子新。打造園區工業,不重走過去鄉鎮企業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之路,避免無序競爭,工業向園區集中,著力建設好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同時發展5個縣級特色工業園區。2機制新。在加大對國有企業大力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個私民營經濟,混合型經濟,非公有制經濟。3產業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電子信息促進先進制造業。圍繞興工強市的戰略目標,依托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煙草食品、新型材料和生物醫藥等五大支柱產業并結合長沙實際,長沙市委、市政府確定了高檔卷煙、電子信息等十大標志性工程,每年財政拿出1億元作為標志性工程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的引導資金,竭力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企業。“八五”時期,長沙就開始著手培育起一批大企業、大集團,1998年長沙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41家,1999年有43家,2000年有52家,2001年有57家,到2O02年已達75家,其中:產值上50億元的企業l家、上10億元的企業4家。長沙工業以企業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通過各種渠道融通資金,進行企業技術改造,2002年長沙制造業完成技改投資32.27億元,比我市多19.47億元。

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九五”末期開始,長沙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大調整,糧食產量占種植業的比重由2001年的40%下降到2002年的32%。長沙農業結構調整是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產業提升為目標的,首先突出建設農業園區,如黃興農業科技示范園、湖南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其中湖南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于2001年9月獲得國家科技部正式批準設立,為全國第一批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之一,是湖南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其次著力開發107國道和長永高速公路兩線;再次,提升茶葉、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導產品,并以龍頭企業帶動、大戶帶動、機制創新帶動和招商引資帶動為手段,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

三、粗淺的體會及建議

通過這次粗淺的學習考察,使我們感覺到南昌要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把經濟總量做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個率先”必須明確我們前方的目標,懂得真正意義上的怎么向高的攀,與強的比,同勇的爭,這就需要以虛心的態度,開放的理念,務實的作風,在別人走過的路子上總結出適合我們發展的方式、方法作出快速反映。市委、市政府已經制定了“富民強市”、“建設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以及“三個率先”的總目標,也明確了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大開放的總思路。我們必須把這些正確的發展大目標和思路堅定不移地推進下去,同時還要進一步大膽創新,著重在操作層面上去務實、去具體、去深入,以達到目標的實現。

(一)堅持資源配置市場化原則,迅速做大城市規模。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比,一個本質的區別在于:前者使經濟資源凝固起來,后者使經濟資源流動起來,從而實現增值。它們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前者強調財政投入,而財政又要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順序安排;后者強調吃飯靠財政,建設找市場,而開放的市場為城市建設帶來巨大的資本。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迅速做大南昌的城市規模,必須堅持走市場化路子,按照規劃先行,拉開框架,打好基礎,組團開發,政府引導,市區聯動,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互為補充,豐富功能,協調配套的要求進行。為此,要突出:一是高起點、開放式搞好規劃。總的思路是“一江兩岸、一核五片、沿著贛江、兩頭延伸”,多點多組團地推進。重點是以昌南、昌北為核心區,發展蓮塘、望城、灣里、樂化、羅家五個衛星城市組團,向塘、西山、文港等14個重點鎮,最終實現到2010年把南昌建設成擁有300萬人口,中心城區范圍達300平方公里的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的目標。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打好以紅角洲開發、新建工業園籌建、紅灣公路建設等為重點項目的西南戰役和以昌東工業園、京東工業區、高新開發區建設為重點的東部戰役。要按照“富規劃、窮建設”的要求,舍得在規劃上投入,舍得在規劃上花精力,體現規劃的高起點、高品位。二是用市場運作辦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創新城市建設投資機制,發揮市、縣、區兩級積極性,政府通過創造興奮點、激活投資熱點、培植經濟增長點的思路,積極推動社會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潛力很大。三是把城市一切可以經營的資產推向市場。特別是要積極吸引國內外資金以BOT、TOT等方式,投資到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項目上來,不斷開發新的投資領域。四是全面繁榮房地產市場。搞活房地產市場的總體思路,就是壟斷一級市場,調控二級市場,放活三級市場,全面繁榮房地產市場。

(二)堅持工業項目園區化的原則,推動全市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南昌由于工業相對不發達,尚處于一個消費型城市,在GDP中,輸出市外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僅有39億,貢獻率只有0.2%,遠低于中部其他省會城市。南昌經濟的崛起有賴于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崛起。而用開放的理念發展工業,以發展開放型經濟為突破口,加快工業領域的開放步伐,則是加快南昌工業經濟發展、實現南昌工業崛起的必由之路。最近市委、市政府專門發文《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園區建設的方針是:穩固基礎,極點開發,多層配套,互為補充,軸線延伸,網狀擴展。為此,關鍵是要切實增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加大工業園區發展規模和水平。要努力發揮市場容量大的優勢,把“兩頭在外”與“一頭在外”企業結合起來,引進更多企業入住,要進一步優化體制,提高園區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切實加快園區的公共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為入園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有針對性的服務。5月15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長吳邦國在江西視察后就對我市引進的LCOS項目作了重要批示。我們應抓住這個契機,積極支持企業做強做大。同時在招商引資方面還要重點突破國內外500強企業入住南昌力度。要開辟新的工業園區,提升縣級工業園區,形成特色園區。二是切實提高產業的配套能力。當前制約我市開放型經濟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我市產業與引進的大企業、大項目的配套能力較弱。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導、鼓勵我市的中小企業主動為大企業加工配套,有針對性地組建、培育各類專業市場為企業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三是切實提高服務能力。主要是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進出關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和人才供應五大體系,完善服務功能,提高開放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力爭國內股份制銀行盡可能多的入住南昌,引進外資銀行或辦事處。四是切實提高城市的輻射能力。當前,突出是要加快南昌市至市郊各縣的公路改造,著力打造半小時經濟圈,在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將郊縣更好地納入到城市經濟發展的配套半徑之內。五是切實提高改革的驅動能力。重點是全力推進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要加大組織企業上市工作力度,力爭今年有三家企業上市,更多的進入輔導期,以支持做大做強企業。

(三)堅持市場主體企業化的原則,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現在方興未艾,如非義務教育、衛生、文化、物流產業等,有的地方是蛋糕越做越大,形成了發展的良性循環。南昌市在這些方面應該說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加快城市經濟的發展,很重要的是必須把這些新興產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而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激活這些產業的發展潛力,一切可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的問題都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在發展教育產業方面,重點是在切實搞好義務教育的前提下,進一步整合盤活教育資源,完善多元化教育投資體制,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并制定“給公辦學校予民辦學校機制、給民辦學校予公辦學校待遇”的政策,鼓勵學校在發展教育產業、盤活利用資源上下功夫。在發展衛生產業方面,突出是要用市場的理念、開放的辦法,依靠內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圍繞實施“三名”工程,盡快引進、造就一批名醫、名科、名院。在發展物流產業方面,突出是依靠南昌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加快物流市場的建設和培育,發展輻射型物流系統,強化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推進物流的信息化與物流裝備的現代化,盡快使南昌成為重要的區域性物流中心。農業要按照工業的理念,推進企業化經營,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