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甘南縣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報告

時間:2022-04-07 05:52:00

導語:赴甘南縣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赴甘南縣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報告

甘南縣十四學習考察報告

單位:***

3月20至23日地委組織部、地區農委組織全區農村基層干部赴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學習考察,全區共有100余名基層干部參加。加區由副區長***帶隊,共計19人參加了學習考察活動。學習考察后,所有參加培訓的同志一致反映不虛此行,感觸頗深,深受教育和啟發。普遍認為學習考察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2天時間,但內容豐富,既有學習又有參觀,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既學到了經驗又找到了差距,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對促進我區新農村建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學習考察經過

兩天中,考察人員分別聆聽了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富華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付華廷及興十四村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富華集團兩位副總經理等5位創業者所做的精彩報告;走訪了部分農戶;參觀了興十四村展覽館、別墅小區、萬畝人工林、正在建設中的項目工地、規范化的機耕隊、農田水利化建設、十五公里防洪堤壩等;地委黨校副校長鄒世龍給大家系統地講授了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理論和相關問題;觀看了反映興十四村創業歷程的錄象片等。

二、興十四村的基本情況:

興十四村幅員面積3.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68萬畝,林地1.14萬畝,現有198戶,956人,企業員工1800余人。興十四村在腳踏一片荒原,住馬架子,吃返銷糧的艱苦環境下,經過全體村民的頑強拼搏,在不沿江、不沿海、不通鐵路等不占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條件下,強抓機遇,大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現以形成了以工業為支柱,農工林牧副各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在全國率先步入了小康村,被譽為“龍江第一村”。2005年興十四村總資產達10億元,產值6.5億元,人均收入1.32萬元。

村民生活正向城市化邁進。已蓋起100余棟設計新穎的花園式別墅;建起了文化宮、展覽館、衛生所、圖書室、三星級賓館等,村里主要道路都鋪上了水泥路面,安上了路燈。電話、自來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電腦已進入部分農戶家中。建起了全省一流的村級小學教學樓,小學生上學免費,初高中的學生上下學設有專車接送,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給予獎勵,村民享受醫療保險和福利待遇,農民實行了退休制等。

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產業化。全村只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98%的人從事二、三產業。農業產值達到1000萬元。土地耕作實現了機械化,農田打井500多眼,全部實現噴灌化,旱能澆、澇能排,確保了農作物的穩產高產。全村每年造林600—700畝,目前已植樹造林1.14萬畝,據測算目前每天增值10萬元,用興十四人的話說:一閉眼一睜眼掙10萬元!。由于堅持植樹造林,近些年興十四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萬畝人工林被稱為興十四村的“綠色銀行”。

工業經濟實現了現代化。1983年以來,相繼建起了乳品廠、檸檬酸廠、甜蜜素廠、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0多家企業,組建了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其中控股的華冠科技股份公司成為全省第一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目前企業產品銷往海內外。

三、興十四村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和思考

這次考察,讓我們親眼看到“龍江第一村”的風采,身臨其境,我們自嘆不如,心理反差巨大。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未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給予我們無限的遐想,更激發了建設好我區新農村的干勁和信心。通過學習我們從不同側面了解到興十四村人艱苦創業,團結奮斗,開拓進取,致富爭先的精神。從興十四村人對付華廷同志的敬仰及人格魅力的表述和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我們感受到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永爭一流,超前奮進的付華廷精神。我們認為興十四村能夠發展到今天,能成為“龍江第一村”,關鍵在于以下幾方面:

1、有一個好的帶頭人。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開荒種地、請專家搞玉米深加工、辦乳品廠、養豬廠、飼料廠、植樹造林等等,辦了30多家企業。當初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付華廷想必須多開荒、多種地。為了提高效率,他想買一臺拖拉機,但是當時買拖拉機是要指標的,沒有指標付華廷就購買拖拉機零部件,把拖拉機零部件一件件背回村里,再在村里找懂點農業機械的人硬是組裝了興十四村第一臺拖拉機,當年就開荒6000畝,提高效率50倍。為了解決玉米銷售難的問題,他跑到上海請專家,用真心、靠誠意把專家請到興十四村,成功地辦起了村里第一個企業——檸檬酸廠……。只讀過3年書的付華廷常說一句話:“共產黨人就要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不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那還叫共產黨人?!”付華廷任村黨總支書記已有33年多了。33年來,每次村黨總支換屆和村民委員會換屆,村里從不提候選人,每人只發一張白紙,公開“唱”票。而每次付華廷為首的村干部都是全票當選。在民主測評時,付華廷的滿意率每次都是100%。付華廷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把集體的事、百姓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自己的事去辦。招商引資政府獎勵個人的120多萬元他一分錢沒要,而且從每月工資3000元中拿出1600元支持村里小學辦教育。付華廷的事跡很多很多,每一個故事里都飽含了他的智慧、執著追求、創業的艱辛和他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可以說沒有付華廷這樣的好帶頭人,就不可能有興十四的今天。

2、有一個好班子。興十四村的領導班子團結、務實、清政廉潔,具有敢為人先的新觀念,每個班子成員都有搶抓機遇的觀念、競爭的觀念、不發展就是后退的觀念、適應變革的開放觀念。都能敢挑重擔,敢打硬仗,形成了比貢獻、講奉獻的氛圍。村委會副主任王振玲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話是:“付總拿我當人,我不能做鬼”,如果借工作之機撈取好處、摟錢對不起付總,更對不起鄉親們!村委會的每個成員和集團的老總們都是這樣想的,他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更是這樣做的。

3、興企辦廠增加農民收入。吃飽肚子并沒有使他們滿足。他們意識到,靠種地最多是個溫飽,興十四要想富就得辦企業掙錢。70年代末,村子里辦個罐頭廠,把當地產的水果加工成罐頭。之后又辦起了酒廠、油廠、米面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小企業。這些小企業每年都能掙個幾十萬。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后,他們開始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辦企之路。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處理19噸鮮奶的乳品廠,這是當年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嘗到辦企業的甜頭后,1988年,建立了甜蜜素廠,用玉米生產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劑。投產后,產品供不應求;1994年,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在興十四村落成。現在他們生產的檸檬酸產品已暢銷日、美等國家。1996年興十四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飼料廠;之后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5家企業,組建了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有6項高科技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由于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周邊農民長期面臨的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興十四村和周邊村屯的玉米,富華集團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興十四村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收入只占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都分別占到38%和57%。

4、依靠科技進步帶領農民致富。村辦企業越來越多,但是付華廷和村黨支部成員清醒的認識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礎,已無法把握現代企業的管理和市場的變化發展,必須借助“外腦”。興十四以10萬到20萬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位專家作科技顧問,投資6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兩座小別墅,供專家居住,使興十四村辦企業形成以生物工程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系列,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富華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富華集團還拿出上百萬元,選派幾十人到大專院校培訓進修。現在在富華集團工作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有60多人。

5、堅持以人為本,搶抓發展機遇。興十四人能夠做到走一步、看三步、謀劃十步。對信息掌握的快,反應的快,善于把握機遇。只要認準的事,經班子研究決定后,馬上就干。興十四村上馬的企業沒有拖泥帶水的,基本都是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生產,當年出產品,創造了興十四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善于研究國家的政策導向,積極上馬和爭取國家支持的項目,抓住了一次次的發展機遇。從攢錢辦企業、貸款辦企業到聯合辦企業再到國際貿易、資本運營,興十四村人以超前的思維、機遇的把握和高效率的工作贏得了機會和發展。已有26名碩士、博士等高學歷、高職稱的科技人才來富華集團工作。有了人才、技術和資金,興十四村開始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現在興十四已經實現了“四化”:農業產業化。35家企業多以玉米精深加工為主;農區工業化,全村98%農民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農村住宅別墅化,80%農民住上了20多萬的別墅;多數農民非農化。98%農民不種地,2004年,興十四村全體村民實現了農轉非。興十四村富了,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116戶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100%。村民實行退休制和公費醫療,60歲以上的老人供給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還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

四、對我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通過這次學習考察,使我們感覺到興十四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他們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發展高科技產品,不斷擴大企業規模,走出了一條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成功之路,提前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進入了小康社會。興十四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為把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做好,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選好農村致富帶頭人。從興十四村的發展歷程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沒有付華廷就沒有興十四團結、奉獻、開拓進取的好班子;沒有付華廷就沒有興十四的今天。我區的農村干部中就缺少付華廷式的英雄人物,缺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永爭一流,超前奮進”的好帶頭人,所以我們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發現和培養像付華廷式的農村帶頭人,把能想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選拔出來,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發展農業、創辦企業,帶領農民盡快致富。

2、要建設一個好班子。農民要致富,關鍵在支部,一個好班子,帶富一方人。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推進,與農村基層班子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要加強對村干部的選拔、培養和管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形成“能人治村”的良好局面。要改革選任方式,選好村干部。選準用好村干部,必須引入競爭機制,探索一條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新途徑。要給村干部政治、經濟待遇,調動社會各方人員參與公開競爭村干部崗位的積極性,從而切實選拔“四強式”農村青年擔任村干部,也可從機關中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職,為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找到領路人。同時,還要著眼長遠,建立村后備干部隊伍。要把以“親民、為民、富民”為主要內容的鄉村基層好班子創建活動納入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要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農業發展沒有產業化的拉動,農業不可能快速發展,農村不可能實現小康,農民不可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要實現農田的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民向二、三產業的轉移。要依托農產品產業,創辦企業,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堅持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集約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4、要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費是基礎,發展是核心。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切實解決農村基層組織“有錢辦事”的問題。一是強化工作責任。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農村“三級聯創”活動的重要內容,納入到黨組織和鄉、村干部的年度目標考核,要層層建立單位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班子其他成員相互配合的責任制,使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形成齊心協力抓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理清發展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理清工作思路,選準突破口,找到切入點。要按照結合實際、分類指導的原則,進一步擬定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規劃,通過走多樣化的道路,用工業化提升農業,靠產業化培育特色,壯大規模、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強化工作措施。眾人拾柴火焰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采取上下聯動的措施。要大規模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組織機關、企事單位黨組織結對幫扶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強化管理、考核措施,明確“不達標不脫鉤”的工作要求。幫扶單位結合各村實際,大力開展扶志、扶計、扶資、扶智活動,使我區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徹底消滅“空殼村”。

5、要圍繞資源優勢抓好產業調整。一是農業方面。要結合我區實際進一步合理布局,壓縮秋菜種植面積,增加春夏菜保護地面積,加速結構調整的步伐,種植適應我區特點的時令蔬菜品種,大力發展商品薯基地,增加訂單農業,保證綠色種植面積。二是畜牧業方面。實施“主輔換位”戰略,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充分利用現有的草場資源,積極為畜牧養殖專業大戶協調專項貸款和發展資金,使全區的畜牧發展逐漸形成規模。三是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招商引資,興辦企業,培育財源,壯大農村村集體經濟。四是土地實行產業化經營,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增加農民收入。

6、要統籌規劃,系統地、科學地推進新農村的各項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從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上抓起,科學地制定新農村發展規劃。搞好試點鄉、村建設,重點加強鄉村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規劃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發展農村各項事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素質,積極培育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打造服務型政府。經過努力把我區農村建設成為“功能分區日趨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個性特色突出、生態環境良好、農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