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的情況匯報
時間:2022-02-21 08:42:00
導語: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的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領導:
正值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與新城建設的關鍵時期,市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檢查組的各位領導不畏酷暑,蒞臨我縣檢查指導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工作,體現了對我縣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工作的重視和關心。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開縣建設委員會向市檢查組的各位領導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開縣幅員面積3959km2,是人口大縣、資源大縣、農業大縣、移民大縣,也是重慶市8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現有建成區面積7.52km2,其中,舊城區4.52km2,新城中吉片區3km2,城市人口13.5萬。舊縣城將在2007年底全淹全遷,新縣城由中吉、安康、平橋三大組團組成,遠期規劃為建成區30km2,人口35萬的“山水園林城市,帥鄉文化風格,濱湖城市風貌”的渝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受移民搬遷“三原原則”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客觀上加大了我縣建設項目配套綠地審批工作的難度。盡管如此,在市園林局的大力支持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的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工作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將我縣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審批執行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開展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情況自查工作,是認真貫徹執行《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走依法治綠之路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市級山水園林城市與和諧開縣的重要保障。對此我委根據重慶市園林事業管理局、重慶市監察局《關于開展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情況執法監察的通知》(渝園林發[2005]106號)精神,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精心安排部署,認真組織實施,成立了“開縣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情況自查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建委主任姚光富任組長,縣建委副主任周昌萱、縣監察局副局長劉益楠任副組長,縣建委城管科科長趙昌武、監察室副主任黎遠祥、園林處主任余朝國、城建大隊大隊長李筱昂及縣監察局執法室主任劉豐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建委城管科,由趙昌武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自查工作的日常事務,于2005年6月20日至7月5日,全面開展了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情況的自查工作,確保了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審批執行情況自查工作的順利展開。
二、狠抓管理,嚴格審批
1、依法設定審批主體。按照《行政許可法》“行政許可由具有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的規定和《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重慶市公園管理條例》賦予的職能職責,縣建委作為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化工程審批、城市園林綠地占用和修剪、移植、砍伐城市園林樹木等城市園林綠化的行政審批工作。縣園林綠化管理處受縣建委的委托,履行城市公共綠地的日常管護和城市園林綠化行政審批的現場踏勘工作。
2、全面清理綠化審批。為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服務型部門,我委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取消第一、二、三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全面清理城市園林綠化行政審批項目,對已取消的“綠化工程驗收”、“城市公共綠地綠化工程設計方案”、“公共綠地(包括游樂園、動物園)開設商業、服務攤點”審批事項,不再履行行政審批職能,而是將其納入日常監管的內容,加強監督檢查,重點做好了城市綠線控制,保證公園、廣場、游園的地塊用地。同時通過加強園林綠化市場管理,推行園林綠化市場準入與清除制,確保園林綠化工程的效果與質量。
3、完善綠化審批程序。今年,我委以全面貫徹《重慶市園林局行政審批辦法》、《重慶市都市區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管理技術規定》為契機,本著公開、公平、公正和有利于新城遷建的原則,對城市園林綠化行政審批設定依據、實施范圍、資料提供、審批流程、辦理時限及工作人員進行了上墻對外公示,并在開縣建委的網站上予以公布,不斷完善園林綠化審批程序,增加行政審批工作透明度,為我縣城市園林綠化的規范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共審批簽發了“建設項目配套綠化工程設計方案審查意見書”15份,批準規劃綠地面積107645.8m2,報批審查率達100%,綠化用地達標率85%;簽發“園林綠化竣工指標核定書”5份,核定綠地面積10993m2,報批核定率達100%,核定合格率達100%。
4、規范綠化檔案管理。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礎設施,其建設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大事。2002年我委制發了《開縣建筑安裝工程竣工檔案文件材料歸檔主要內容及組卷排列順序與要求》,將園林綠化審批資料作為建筑安裝工程竣工檔案審查內容的必備條件之一,明確專人負責,實行微機管理,做到查閱方便快捷、圖文并茂。
三、強化監察,確保成效
1、加強配套綠化工程管理。嚴格按照《開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開府發[2001]62號)、《開縣城鎮園林綠化工程管理試行辦法》(開府辦[2001]63號)、《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新縣城護坡綠化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開縣府辦發[2005]70號)的要求,嚴把配套綠化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和竣工綠化指標核定,確保配套綠化地指標的落實和城市園林綠化建成效果,做到園林綠化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竣工。
2、狠抓園林綠化資質管理。一方面積極培育園林綠化市場,推行園林綠化工程準入與清除制度。要求承擔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等級,嚴禁無證設計、無證施工和越級承攬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另一方面實行園林綠化公司、企業備案登記制度。凡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園林綠化公司、企業,需到縣建委登記備案,接受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引導它們為開縣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與山水園林城市構建做出積極貢獻。
3、注重審批綠地后續管理。一是明確一批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工作人員,常年在各建設施工工地巡查,監管督促配套園林綠地面積的預留、綠化工程設計方案實施及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的落實。二是狠抓城市園林綠化執法。受縣建委委托,縣城建監察大隊按照《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重慶市公園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負責對侵占城市園林綠地,損毀園林綠化設施和將原有綠地改作它用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確保城市園林綠化的建成效果。
近年來,我縣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建設工作雖取得較大發展,但與重慶市山水園林城市的創建目標尚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化方案規劃起點低,綠地規模小、總量不足;配套綠地建設科學性藝術性不高,生態、休閑、娛樂三大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市場弱小,基礎配置、調劑作用能力低下;鄉土苗木利用程度不高,地方特色不突出;市民園林綠化意識有待加強,占綠毀綠現象時有發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委將進一步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管理,狠抓審批,嚴格按照《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重慶市園林局行政審批辦法》及《重慶市都市區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管理技術規定》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搞好部門協調配合,嚴把配套綠化審批關。國土、規劃、建委在工程項目的方案評審和竣工驗收中,要嚴格按照并聯審批要求,加大協調配合力度,將建設項目配套綠化工程納入基本建設程序,把園林綠化方案審查作為規劃許可證、建設施工許可證發放的前置條件,園林綠化竣工指標核定作為建設項目綜合驗收的硬指標,實行一票否決,確保綠化工程與主體工程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對初設審查不達標但又必須建設的項目,依法收取集中綠化費;對達不到審查指標的竣工項目嚴格按每平方米商品房售價的十倍處以罰款,確保配套綠地指標的落實和城市綠地總量的同步增長。
二是強化園林資質管理,發展壯大園林綠化市場。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賴于一批運作規范、實力雄厚的綠化企業的支撐。目前我縣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較低,綠地建成效果不很理想。我縣新城下步還將開展大規模的綠化建設,各鄉鎮、中心村、小區也有大量的綠化建設、綠化改造等工程項目,這為我們努力發展壯大城市園林綠化市場,引導園林綠化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諸多有利條件。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難道的機遇,積極培育本地園林綠化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輻射效應,帶動一大批小企業、個體戶朝著正規化、規范化邁進;引進一批高資質、信譽好的外地企業,激活競爭激勵機制,通過內外結合、優勢互補,達到整體推進城市園林綠化行業健康的目的;加強資質監管,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加大對無證設計、無證施工等行為的查處,以清潔企業隊伍,優化建設秩序,凈化發展空間,達到快速提升城市綠化整體水平的目的。
三是狠抓屋頂護坡綠化,最大限度增加城市綠量。結合我縣人多地少和移民城市的特點,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城市綠量的增長,用好每一寸可供綠化的土地顯得彌足珍貴。借鑒其它城市的先進經驗,我縣在推進城市屋頂綠化和護坡綠化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去年縣人大專門就此作出了決議。今年,縣政府辦公室專題下發了《關于加強新縣城護坡綠化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開縣府辦發[2005]70號)。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研究探索,強制推進護坡綠化,積極倡導屋頂綠化,大力實施立體綠化工程。
四是加大園林執法監察,保障城市綠化建成效果。做到“三不放過”:綠地指標不達標不放過;擅自變更設計方案不放過;綠化工程質量不合格不放過;“兩個加強”:加強對城市綠化建設項目的日常監管,確保按圖施工,保證建設質量;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打擊查處力度,重點針對違法拆綠、改變已建綠地性質、侵占綠地的行為的執法監察,以維護綠化法規的嚴肅性,切實保護好城市綠化成果;“兩個提高”:提高執法隊伍的素質,充實執法隊伍力量,加強培訓學習,做到規范、文明執法;提高執法監察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注意充分借助新聞媒體和輿論的力量,以減少執法阻力,提高社會和市民群眾知綠、愛綠、護綠意識,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以上匯報,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