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典型材料
時間:2022-07-20 11:42:00
導語:民族團結典型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致力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縣人民政府
2006年4月18日
一、貫徹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
##縣地處湖南省最南端的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位于南嶺少數民族聚居區6個少數民族縣市的中心地帶,位置相當重要。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了我縣對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作用,始終把謀求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頭等大事,定期檢查民族政策的執行情況,切實解決存在于民族關系方面的問題,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因素,教育各族干部和人民不斷提高執行民族政策的自覺性,尊重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幫助他們解決必須解決和能夠解決的問題。一是抓邊界領導互訪與群眾聯誼相結合。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利用春節、瑤族“盤王節”、壯族“趕鳥節”等節日,經常與毗鄰的縣(市)進行縣、鄉、村三級干部互訪,進行群眾聯誼活動,增進相互間的理解和了解。二是抓防范與調處糾紛相結合。首先是進行糾紛隱患排查,抓住清明、雙搶、秋摘等群眾性糾紛械斗多發的重點季節做好超前防范,派駐工作組到糾紛苗頭多、械斗隱患突出、原創:宗族觀念濃厚的重點鄉鎮進行重點整治。其次,化解邊界矛盾糾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狠抓重點、猛治熱點、穩定邊界、確保邊界安寧”的治理方針,做好省際、縣際邊界的矛盾糾紛調處工作。近年來共穩妥調處了民族鄉村之間因山場水利引發的糾紛928起,其中2004年,走訪座談183次,簽訂聯防聯調公約15份,協商解決邊界糾紛36起,確保了邊界的安寧。三是謀求各民族共同發展。縣委、縣政府在引導各族群眾交流學習、互幫互助,利用各自優勢,共同建設。截止2004年底,在毗鄰的廣東、廣西邊界間共同修建了“致富路”35條,架起“連心橋”28座,共建“同心校”7所,同辦“團結市場”14個,倡導參與發起了的湘、粵、桂三省(區)十二縣民族貿易交流會。共同建設的千里邊界“經濟帶”上出現了許多“湖(南)廣(東、西)村”。通過大講民族團結,狠抓民族團結,“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已形成共識,深入人心,瑤、壯、漢等各族人民親如一家,鞏固和發展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保障了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近幾年來,從未因民族團結問題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從沒有發生一起因民族問題引起的上訪和糾紛械斗,全縣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不斷涌現,1999年9月副縣長###同志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01年4月縣直11個單位、13位同志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2001年,江華民委被國家民委授予“三五普法”先進單位,今年5月縣人民政府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二、探索發展新路,促進共同進步。
縣委、縣政府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堅決克服閉關自守的思想,緊緊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中心,利用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多層次,全方位地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大力引進外資、外商、技術,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總量,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一是不斷探索切合江華發展的新思路。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用工業理念來謀劃農業,用市場理念來謀劃工業,用經營理念來謀劃城鎮,用項目理念來謀劃財源,用人本理念來謀劃民生”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將江華建設成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的供應基地、勞動力輸出基地、桂林及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園”。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支柱產業逐步形成規模,電力、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末的15.51萬下降到2004年底的9.29萬人。二是狠抓招商引資。縣委、縣政府制定了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工作,全縣在縣財政未投入一分錢的情況下,共吸納外資和民間資本8億元以上,至2004年,全縣共開發電源點215處,裝機27.9萬千瓦,已建成投產81處,裝機9.34萬千瓦;建成110千伏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2座,成功實現了“開發水電興江華”戰略。同時積極參加“深洽會”、“廈交會”、“湘洽會”等招商活動,不斷推介江華,吸引外資。三是營造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采取過硬措施,牢固樹立了“你發財、我發展”的利益觀、“簡化程序,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效益觀,“加快發展,致富一方”的責任觀,全縣民族經濟快速發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近幾年均保持了10%-20%的遞增幅度。在各邊界鄉鎮,瑤漢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成效明顯。一方面大搞小城鎮開發,建起了民族農貿市場、民族大道、停車場、客運公司等。另一方面在烤煙、蔬菜、茶葉等產業開發上,形成了“產-購-銷”一條龍和“農戶+基地+市場”的新型體系,全縣邊界鄉鎮蔬菜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6萬畝,成為“兩廣”地區蔬菜購銷基地之一,茶葉面種達2300畝,烤煙種植面積達到30000畝,邊界鄉鎮財政收入占全縣財政的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00多元。
三、發展民族教育,培養民族干部。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重視和發展民族教育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戰略措施落到實處,民族教育發展蒸蒸日上。通過近年來的艱苦努力,先后獲得“全國尊師重教縣”和“民族教育先進縣”,義務教育普及率全面提高,脫盲率為100%,并順利通過“兩基”驗收,成為湖南省第一個實現“兩基”達標的少數民族示范縣。先后投入資金2500萬元,進行危房改造40000余平方米,投入2700多萬元,完善教學儀器設備配套,舉全縣之力,將縣民族一中從山區搬至縣城,并于今年順利邁入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同時合理調整全縣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撤并學校271所,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高中教育快速發展。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干部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視野,不斷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密切聯系群眾,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深化認識,高度重視,把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作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舉措來抓。我們規定:凡是培訓選拔干部,少數民族必須占60%以上;凡是配備各級各部門的領導班子,少數民族必須占60%以上;凡是愿回江華工作的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的少數民族畢業生一律接收分配工作;凡是上級選調、提拔的少數民族干部一律極力推薦放行,以確保干部隊伍的活力。二是精心規劃,竭力投入,使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工作有序高效地開展。我們做到了“三個舍得”,即:舍得花精力訂規劃,先后制訂了《全縣2000年—2010年少數民族干部培養規劃》、《全縣少數民族非黨干部培養規劃》、原創:《全縣少數民族婦女干部培養規劃》及《關于大力選拔配備年輕干部的若干意見》等;舍得花資金抓落實,每年縣財政預算70萬元專門用于縣、鄉、村干部的培訓,近幾年來全縣有600多名少數民族干部從在職研究生班、函授本科班、大專班及脫產的學歷考試班,接受了高等教育,學歷和學識均上了新臺階。同時我們拿出近400萬元,新建了占地35畝的高標準黨校;舍得空崗位留人才,我們不僅大量接收本縣的大專以上少數民族畢業生,還空出崗位,到湖南師大、湘譚大學、吉首大學等高校去招聘人才,以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近幾年來,每年招聘分配工作的畢業生不少于200人。三是開拓思路,講求實效,不斷探索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新路子。通過下派鍛煉、掛職鍛煉、輪崗鍛煉、出崗鍛煉等一系列措施,讓少數民族干部在實踐中體會和掌握好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他們真抓實干的本領。截止2004年,共有少數民族干部4235人,占全縣干部總數的55.8%,共有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2989人,占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的56%,其中,少數民族干部擔任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的31人,占同級干部的72.7%,擔任縣直單位黨政“一把手”的36人,占同級干部的51.4%,副縣級以上少數民族干部11人,占同級干部的36.4%。
盡管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工作中,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離上級的要求還很遠,與兄弟縣(市)區相比差距還很大。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精神為新的動力,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民族工作力度,加速民族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不斷開創民族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