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理財調查匯報材料
時間:2022-12-28 11:33:00
導語:學生理財調查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們理財觀念越來越多強。理財已成為人們合理支配錢財的必修課程。而大學生,隨著時展。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尚未獨立,還需父母資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有著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強烈的消費欲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成高消費群體。對大學生消費出現的諸多問題。理財這堂必修課迫在眉睫地擺在大學生面前。本文通過對成都幾大高校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分析大學生在理財消費方面存在問題及原因,提出應對措施和建議。
一、調查方法和內容
針對大學生理財情況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西華大學各學院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藝術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本次發放問卷80份,收回68份,問卷有效率85%。調查文件采用單項選擇方式來回答問題,主要包括當代大學生的月消費水平、消費來源、消費結構以及自己的理財觀念和能力等幾個方面。這些問卷內容從不同角度真實的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二、調查數據分析
具統計本次接受調查同學中男生占32人,女生占36人;而其中文科類占34人,理科類占11人;藝術類占4人,工科類占19人;大一、大二占45人,大三、大四占23人。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月消費在300元以下的沒有;300-500元的18人,占27%;500-800元的44人,占65%:800元以上的6人,占8%。消費在300-500元的同學伙食費占不到1/2,在交際費和衣飾費等方面支出較多,生活相對寬松。500元以上的學生伙食比例降低,用于其他方面費用較多,部分有享樂主義觀。在學習用品、書籍方面消費占100元以上的僅有15.7%。在回答“您有花錢記賬的習慣嗎”時,僅有28.5%的大學生回答“有”,64.8%的大學生回答“沒有”。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家庭供給,占到被調查人數的63%,有18.2%的學生是家教、兼職或勤工儉學及貸款和獎(助)學金。
某高校網站BBS上發表“一百兩百貧困戶,四百五百剛夠用,千兒八百是扮酷,兩三千是大戶。”這的確是當今大學生消費的真實寫照。
三、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顯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的日常消費本應以生活費用和學習費用(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品以及各種考證)為主。而伙食費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卻出現“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各種服飾、化妝品,數碼產品消費成為日常消費大頭。除此,通訊費和網絡支出費用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幾乎每個大學生都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費。
愛情是神圣的,但也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一些男生為了愛一擲千金,甚至不惜負債。“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即使三天不吃飯,也得給買花送女友”已經成為一種信條,用時下流行的一句歌詞可以形容為“戀愛大過天”。大學生戀愛支出主要在吃飯、零食、逛街、泡吧娛樂等方面,禮品消費是戀愛消費中絕對的“大頭”,逢年過節(情人節、圣誕節等)或是倆人過生日及特殊的紀念日,戀人之間必要互送禮物,此項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在戀愛消費中,支出較大的還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150-200元。
除此,消費也玩張揚個性。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里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調查還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為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愿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欲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2、吃飯仍占最大比例
調查顯示,除了學費、住宿費外,大多數同學64%的錢消費在飲食方面.除了在校內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經成為大學生飲食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個體餐館就餐的也占很大比例,而且大一、大二學生校外就餐花費明顯高于大三、大四學生,據分析這可能與大一、大二學生獨自面對大學生活不久,新朋友請客、聚餐、上網聊天、周末外出游玩,頻繁課外活動也讓新生們無所適從,再加上校內名目繁多的社團組織、頗具吸引力的輔修、選修課,新生們的錢包當然不負重荷。消費與大三、大四學生相比稍欠理性有關。
各種形式的聚會成為在校大學生飲食消費的一個重點。對于同學之間花錢請客,大部分同學認為偶爾可以但不要太頻繁。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學生每年都要參加6-15次各類同學聚會。這部分消費基本上每年需要100-400元之間。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大學生和同學朋友聚會一般選擇在普通餐廳,但也有2%的選擇在高檔餐館。聚會的理由多種多樣:老鄉相識、放假歸來、過生日、考試得高分、當了班干部、得了獎學金等都要請客吃上一頓,否則被視為不夠交情.而大四學生在畢業前的散伙飯更是讓學校周邊的飯莊真是火上加火,大家輪流請客.錢自然而然超支。
3、大學生“月光族”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余。64%的同學剛好夠花,還有24%的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從銀行透支,或預支下月費用。對于節余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閑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占十分之一。
4、消費偏高、理財觀念淡薄、財商不高
從匯總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兩點:一、大學生消費水平明顯偏高;二、大學生理財意識淡薄,還沒有相應的理財觀念和水平,很多學生每月消費超支。沒有堅持記帳的習慣,大多數學生不明確到一個月的錢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學生選擇銀行儲蓄,沒有存款的習慣。在校大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在股票、外匯、基金、債券、保險等市場上投資,并且對這方面的投資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數人認為能做好資產保值已經很不錯了。
5、新理財人異軍突起
大多數調查的大學生都有作過兼職工作,56%正在做兼職。從經濟投資學來說,兼職是一項不需要預付任何資本的純增值方式,而且幾乎沒有什么風險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充自己的財務本金,為日后的消費等方面埋下伏筆。無疑,這種新興的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為大學生理財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理財過程中的一個高級階段。在調查中也有同學自稱為“理財達人”的。他在校園做業務,網上開店等。
- 上一篇:街道黨委創優組織生活會總結
- 下一篇:融資擔保的狀況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