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站農藝師發言材料

時間:2022-06-28 08:41:00

導語:農科站農藝師發言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科站農藝師發言材料

各位委員、各位領導:

20*年,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農業系統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樹立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發展新思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主題,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大力度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圓滿地完成種植業的各項任務。

一、二0*年農業生產完成情況

(一)、種植業生產計劃完成情況

20*年全縣總播面積61萬畝,完成計劃任務的101.7%。糧食作物面積15萬畝,完成計劃的85.7%;糧食作物占總播面積的24.7%。經濟作物面積40.3萬畝,完成計劃的107.5%;其中棉花種植面積32萬畝,(高密度栽培面積為27.2萬畝,滴灌面積為3.2萬畝,)占總播面積的52.5%;糧經草種植比例為1:2.7:0.4。根據全縣農業生產情況和農產品市場行情初步測算,預計全縣種植業產值可達8億元。今年氣候條件十分適合棉花的生長,加之田間管理措施到位,農民來自棉花的收入明顯高于去年。

(二)、農業“豐收計劃”完成情況

全縣完成州級農業“豐收計劃”高產攻關示范點27個,其中:小麥產業化示范基地4個,棉花產業化示范基地15個,中低產田改良1個,青貯玉米示范點2個,番茄新技術示范點1個,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2個。小麥、棉花、番茄等大宗作物均實行了良種覆蓋,農業“豐收計劃”通過以點帶面、高產攻關、典型示范有力地推動了農作物單產水平提高。

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發展高效農業

今年我縣共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5個,其中糧食作物品種4個,棉花品種7個,其它作物品種4個;引進試驗示范項目18個,主要有棉花品質試驗、生物肥料試驗、抗旱保水劑試驗等;引進示范的新技術主要有深埋式滴灌技術,推廣的新技術主要有膜下軟管微孔灌技術等。其中地埋式滴灌技術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經測產項目區平均單產皮棉149.9kg/畝,項目區最高單產達161.8公斤,較小白龍滴灌增產35.7kg/畝,增產幅度28.3%,較常規溝灌增產44.5kg/畝,增產幅度37.8%,該項技術得到項目區廣大棉農和技術人員的普遍認可,棉農采用該項新技術積極性高漲,今年年底新增的3000畝深埋式滴灌管道鋪設工作已基本完成。

(二)、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針對去年紅蜘蛛危害嚴重而造成棉花產量損失的情況,今年我們加強了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在全縣設立了5個測監站。通過開展室內滅蚜工作、安裝頻振式殺蟲燈、在棉田投放捕食螨及其它綜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棉鈴蟲、蚜蟲、紅蜘蛛的危害,確保了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三)、開展各項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宗旨,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今年完成各類培訓9533人次。其中:實用技術培訓4730人次,農牧民技術骨干培訓730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培訓200人次,田間現場技術培訓465人,技術咨詢服務35場次660人。通過各種培訓提高了農牧民的科技意識和田間管理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積極作好戶用沼氣示范項目工作

1、全力做好了我縣無公害農產品的基地建設申報、管理、監測工作。目前我縣已有五個鄉鎮申報并通過了面積達42.4萬畝的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葡萄、西瓜、冬瓜、葫蘆、紅薯等產品也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

2、認真組織實施戶用沼氣示范項目建設。為切實搞好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今年新建成戶用沼氣池5個,經初步試水、試氣檢驗,各項指標均達到建設施工要求。投資200萬元千頭奶牛養殖場綜合利用沼氣項目工程目前土建工程已竣工,現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

三、我縣種植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作物季節性水土矛盾突出,水肥利用效率較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近年來,隨著棉花面積的逐年擴大,加劇了水土利用的不平衡,導致農業生產宏觀調控能力減弱。

(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不夠,農產品中科技含量還不夠高,部分偏遠農牧區仍存在廣種薄收現象,單位面積農業效益較低。

四、針對我縣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農業要上,種子先行”,針對目前我縣棉花種植面積大,種子市場品種多而雜,棉農盲目引種,破壞了本地區的抗性品種的情況,應加大力度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品種篩選,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種,充分發揮不同品種的優勢,促進棉花產業的不斷壯大。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尤其是深埋式滴灌技術,擴大種植面積,做好服務工作,另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機采棉技術等其他農業新技術,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二)、以城鎮為中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加大基礎性、公益性農業投入,繼續做好小康村建設;二是加快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引導農民樹立“大錢爭取賺、小錢也不放”的觀念,鼓勵農民充分利用冬季農閑時間,積極尋找市場發展多種經營,鼓勵農民進城務工。三是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和領域,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創新農業開發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模式,可以依托田園景觀和自然資源、結合本地農林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和農家生活,引導農民建立休閑農業;可以生產名、優、特、新農作物,向人們展示多姿多彩的特色產品,發展觀光農業;還可以發展設施栽培、庭院經濟等,采取多種經營模式,提高農業附加值。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科技創新上,應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增加對重大農業技術專項補貼,支持和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服務。

相信在縣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托我縣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和政策環境,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我縣農業增效,農民的持續增收。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