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丹心涌真情
時間:2022-12-04 02:37: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丹心涌真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座落在滁河岸邊的江浦縣大橋糧營所,曾是全縣糧食系統倒數第一的"老大難"企業,95年以前,這個僅有40幾名職工的糧食行業小企業,卻先后有7名職工受到法紀和政紀處理。班子癱瘓,人心惶惶。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職工們心灰意冷,誰也不敢斷言,在短時間內能扭轉乾坤。然而,卻有一個不信邪的人,挺身而出,在5年多的時間里,徹底改變了大橋糧管所的命運。他,就是這家企業的現任主任張友來同志。現年49歲的張友來,是農民的兒子,他沒有企業家的風度,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一提起他,那里的職工,就會給你講述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他,當過兵,當了15年的海軍,和新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一起光榮退役,在大橋糧營所當一名普通的糧庫保管員。盡管處在一個極為平凡的崗位上,可他卻表現出一位軍人和一名共產黨員的特有素質。從那一天起,他就把單位當成了家;從那一天起,他就再也沒有休假日;從那一天起,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記得那一年滁河的那場特大洪水,深更半夜廣播里傳來緊急疏散群眾的通知,早已是三天三夜沒合眼的他,忙完了這家忙那家,妻子央求他:"我們家地勢最低,也要盡快轉移呀"。可是,他卻說:"單位的糧倉還不夠安全。"說完,便一頭扎進雨里,妻子怔怔望著消失在雨中的背影,鼻子一陣的發酸……第二天凌晨6點,滁河肆虐的洪水在到達歷史的最高點后開始慢慢回落。妻子懷揣著幾個熱乎乎的饅頭,在糧倉的門口找到了張友來。看著被沙包堵德嚴嚴實實的門,看著滿臉倦容、滿身泥水的丈夫,她心疼地說:"洪水開始返了,你也該回去睡會了……"話沒說完,坐在糧倉門口的張友來,手中捏著半截還沒有吃完的饅頭,打起了呼嚕。妻子靜靜地看著沉睡中的丈夫,一股熱淚奪眶而出。
1995年3月,張友來在職工信任與企盼的目光中,上任大橋糧管所主任職務。當時正是糧食行業走下坡路的時候,又是一個爛攤子,有人直搖頭。可是他卻堅信,一個人只要有事業心、責任心,不存有私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就沒有跨不過的坎兒。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立下幾條規矩:不抽企業一支招待煙;招待費每月向職工匯報一次;不要一分錢出差補助;企業用錢要由全體職工討論、職工代表審核,經營決策集體研究說了算。就這么幾條不成文的規定,讓大伙兒看到了大橋糧管所的曙光。
針對當時企業不景氣的現狀,他提出了艱苦創業的發展思路,清退了所有農民工,單位里的苦累臟活,一律由職工自己干。幾年來,他和2名副主任自覺形成了這樣一個習慣,收購大忙時期,領導總是第一個到場,最后一個離場,打包、調包、扛運之類的重活,他總是帶頭第一個去干,然后是黨員、班組長。
他的妻子也是大橋糧管所一名普通職工,沒有跟著當主任的丈夫享清福,卻拖著患有嚴重類風濕關節炎的身體,負責單位數十頭,甚至是一百多頭生豬的飼養任務,今年廠3月份,根據國務院糧改精神要求,糧食部門要實行"減員增效,轉崗分流",不到40歲的妻子又和其他5名職工一起,成為糧管所有史以來第一批下崗職工。聽到這個消息,善良的妻子沒說什么,心卻在流淚:"想當年,你在千里之外的大連當兵,我一人在家照料你年邁的雙親,扶養年幼的女兒,風里苦雨里累,這,我都不怨你。在家你是我丈夫,在單位你是我領導,雖然我身體不太好,可我從來也沒有拖過你的后腿,整天起早帶晚,忙里忙外,讓你在別人面前挺直了腰桿。我知道,這一回你又遇到難事,別人都在看著你。可是,在單位工作這么久了,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能不能,能不能讓我再干一段時間,我不要一分錢工資,行嗎?"
張友來從妻子滿是淚水的眼里讀懂了理解,他感到欠妻子的太多太多……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他迅速調整思路,采取集中管理,分散經營,把糧油銷售、兌換點設到村口、路邊,甚至是農戶家中,做起了農村大市場的文章。為了把職工推向市場,他要求職工走出店堂走街竄戶搞銷售,起初,一些職工有情緒,說堂堂的國營企業職工去吆喝叫賣,丟人顯眼。面對這種情況,他帶頭跑小吃店、油條店、面食店,兩天共推銷面粉、掛面5000多公斤。榜樣的力量感染著每一個職工,一個全員銷售的氛圍,在企業悄然形成。這不僅使他們幾乎壟斷了當地面粉、菜油的兌換業務,還將他們自己加工的"金玉"牌大米,以日出萬斤的銷量,占領周邊市場。
張友來和兩名副職領導恪盡職守,默守著心中這份承諾。5年來,沒有領取一分錢出差補助。按照有關規定,他們每年可用6萬元左右的招待費,可他們總是控制在1萬元左右。張友來常說這樣一句話:"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別人的好心宴請,一次又一次把送禮的人拒之門外。98年隆冬的一個夜晚,安徽的一位個體戶,深更半夜敲響了張友來的家門,臨別時遞上5000元,讓張友來在今后的生意中給予照顧,張友來嚴辭拒絕。這幾年,國有糧油成本價高,但仍有不少個體經營戶與他們建立了常年的供應關系,照他們的話說,跟張友來做生意,錢雖是少賺了點,但心中覺得舒坦。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張友來總是說:"花無百日紅,這點成績實在不值得一提,還是把榮譽留給成績更突出的人吧"。在他的婉拒下,江浦縣糧食局、江浦縣縣委一次次申報對他的表彰被放了下來。
就這樣,張友來以自己的表率作用,集大家智慧和力量,造就了一個過硬的班子,使大橋糧管所一次又一次把握勝機,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職工收入逐年遞增。這些看似平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氛圍,卻凝聚了一個不散的群體。鑄成了一個健康發展的企業。
如今的大橋糧管所鮮花盛開,綠樹成蔭,以驕人的業績一躍成為全縣兩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張友來同志也多次被江浦縣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共產員、優秀工作者。最近,江浦縣委做出決定,號召全縣流通企業向他們學習,向張友來同志學習。
這真是:千濤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