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書寫為民篇章
時間:2022-12-04 04:07:00
導語:用生命書寫為民篇章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李元龍是南京市六合區(qū)竹鎮(zhèn)鎮(zhèn)大泉村原黨支部書記。1999年3月任職以來,他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坎上,以發(fā)展經濟、富裕百姓為己任,嚴于律己,無私奉獻,帶領全村干部群眾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使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迅速改變了落后面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為民篇章!
艱苦創(chuàng)業(yè)帶民致富
1999年3月,李元龍服從組織安排,離開鎮(zhèn)工業(yè)公司經理崗位,挑起了長莊村支部書記的重擔。2001年3月,長莊村與大泉村合并,他擔任了合并后的大泉村黨支部書記。長莊村是一個窮村,長莊村與大泉村合并后組建成的大泉村仍然是一個窮村。怎樣找到一條富民強村的好路子,盡快改變大泉村的落后面貌,成為李元龍日思夜想的問題。
李元龍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第一步,就是從群眾迫切盼望的修路、建水壩開始。在他當村支書的4年多時間里,他領著全村人新建了一條10里長的水泥路,貫穿大泉村南北;把10里多長的網(wǎng)狀羊腸小道改造成了石子路,連接全村的10個生產組;在最缺水的陳營組建起了蓄水塘壩,從此解決了100多戶農民用水難的問題;他又籌資3.5萬元翻建了長莊電灌站,一次可以灌溉850畝農田。
路通了,水有了,脫貧致富下一步該往哪里走呢?李元龍和村支部一班人根據(jù)大泉村的具體情況,確定了辦工業(yè),搞經營,還要在“農”字頭上做文章的思路。首先大打低產田改造的攻堅戰(zhàn)。李元龍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地講改造低產田的好處,取得村民們的支持和配合,經過3個多月的會戰(zhàn),使1600畝高低不平的“油條溝”、“燒餅田”改造成了“田成方、路成網(wǎng)、溝渠配套”的良田。
為了切實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李元龍走出了搞土地流轉、勞務輸出的第三步棋。原先該村農民一家人守著幾畝地種糧食,一年忙到頭,有飯吃,沒錢花;有人外出打工,田又拋荒了,農業(yè)稅費收不上來。于是,李元龍發(fā)動農民外出務工,搞土地流轉,每人留5分糧田,其余的土地流轉出去種經濟作物,農業(yè)稅費由經營者承擔。農民甩掉稅費“包袱”,騰出手來外出打工掙錢。土地流轉后,有800畝土地引來上海一企業(yè)投資栽種了意楊樹,還有的承包給大戶種西瓜,村集體當年就收到了效益。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在李元龍的帶領下,房前屋后都種上意楊。如今大泉村已種上了2000多畝意楊,這2000多畝意楊成了老百姓的“綠色銀行”。
在任村支書的一千多個日夜里,他帶著群眾修路、改田、種樹,并先后興辦村辦企業(yè)3個,修建電灌站2座,償還村級債務23萬元,此外還千方百計輸送了950名剩余勞力外出務工,農民人均收入從2200元上升到4200元。
心系群眾為民解憂
李元龍千方百計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在擔任村支書期間,他跑遍了全村的家家戶戶。對群眾總是噓寒問暖,誰家有困難,他都要想方設法幫助解決。他對村民比家里人還親。
有一位老農3年前和另外幾戶村民共用一頭耕牛,生產很不方便,想自己買頭耕牛,可家里窮得丁當響,想借又沒人肯借。李元龍上門看望時知道了這件事,二話沒說,幫他到信用社貸了1000元款買了頭小牛。他還不起利息,也是李元龍幫著墊的。3年過去了,李元龍從未催要過。
有一個村民家借錢買了輛拖拉機,因丈夫生病,家庭負擔重,一直沒錢還債,債主要把拖拉機開走,正好被李元龍碰上。他對債主說:“你們把拖拉機留下,明天一早你們到我家拿錢,我先替他家還上。”后來這家還錢時才知道,李元龍為她墊的那1000塊錢,是李元龍從朋友那里剛剛借來準備給孩子交學費的錢!
有兄妹倆是孤兒。為了安排好兄妹倆的生活,李元龍不知跑了多少趟。他幫兄妹倆申請了“小五保”,隨后,把大一點的男孩送去當了兵,小一點的女孩安排在泉水中心小學讀書,還幫她申請免掉了全部學雜費。逢年過節(jié),總是主動關心他倆的生活。
像這樣的好事,李元龍還做了很多很多。李元龍常說:“自己碗里有飯吃,就要想到群眾的碗里。”
李元龍就是這樣用自己的愛心、真心去對待每一位群眾,去溫暖大泉村的父老鄉(xiāng)親,他把黨的方針政策、黨對農民的關懷,通過點滴小事,滲透到群眾的心里。
依靠群眾忘我工作
李元龍同志為民,為得盡心;愛民,愛得執(zhí)著。參加工作28年,他變動過十多個崗位,可無論在哪一個崗位上,他都兢兢業(yè)業(yè),刻苦工作,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為了在一個條件艱苦、工作難度大的地方帶領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他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1999年的長莊村,民心渙散。得知要來新的書記,村民議論紛紛:“長莊村這個樣,神仙來了也搞不好!”李元龍偏不信這個邪。到任的當天,李元龍就開始挨家挨戶問情況,了解到群眾普遍反映負擔過重。于是,他想方設法取消了殺豬費、畜牧防疫費、自行車費等各種不合理費用,并著手降低農民最頭疼的水費。長莊村的灌溉用水來自離村十幾里的大泉水庫,一路上跑冒滴漏嚴重,加上有人中途截水,以往每年都要雇上幾十個人看水。一年光雇人看水費用就要1.6萬元,分攤到每畝田的水費少的93元,多的130多元,這對農民來說,的確是筆不小的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李元龍決定今后由他自己和村主任、會計三人輪流看水。從此,每逢春播夏種季節(jié),村干部每天奔波在十多里長的溝渠、高高低低的山路上。多少個日日夜夜,哪里漏水,李元龍就出現(xiàn)在那里;哪里產生用水糾紛,他就立刻趕到現(xiàn)場。那一年秋后結算,每畝水費僅35元。村民說,這個數(shù)字,我們以前連想也不敢想。
農村基層干部有大量的具體工作,要解決大量的具體矛盾。李元龍講究群眾工作方法,善于把上級要求與實際相結合,他干什么事都和村民將心比心,深入細致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妥善處理和化解各種基層矛盾。村里搞土地流轉,群眾開始不理解、不贊成,李元龍就一個組一個組地跑,耐心地做工作。梅營組矛盾最多,而李元龍家到梅營有八九里山路,騎自行車也要40多分鐘,李元龍每天都要來一趟。有一天,李元龍上午到周營組開會,中午十二點趕到梅營,匆匆扒了幾口飯,就立即召開群眾會議做工作。會剛開始時,個別群眾情緒特別激動,甚至破口大罵,但李元龍始終和顏悅色,耐心解釋。一直商量到半夜,統(tǒng)一了大家的意見。
廉潔奉公淡泊名利
帶頭節(jié)約,從不多花集體一分錢。李元龍平時用自己的錢很慷慨,只要誰家有困難就把錢借給人家,身邊沒錢時甚至借了錢幫助人家。可用起公家的錢來卻特別注意節(jié)省開支,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他帶著村干部外出辦事,從不在城里住賓館、進飯店,大熱天再渴也舍不得吃冷飲。他常常告誡同事們:“村里的每一分錢都是老百姓的,來之不易,我們村干部要好好保管,千萬不能輕易浪費集體一分錢,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為民辦實事上。”他自己因公事坐車等所花的錢,每一分都要對村主任和會計講清楚。公私分明,從不利用權力謀私利。他常說:“我雖然是村支書,但村里的每分錢都是老百姓的,橋歸橋,路歸路,賬一定要算清,賬不清不行啊!”
舍小家為大家,富了群眾,卻沒有給家庭留一筆存款。至今,李元龍家中住的還是20年前蓋的房子,除了一臺舊的黑白電視機和兩張木床外,連個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李元龍用的手提包,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四處綻線,已經縫補過多次。村主任多次想為他買一只新包,他就是不同意。他那輛自行車已經騎了20多年了,座墊補了又補,鋼圈銹得看不見亮光,家人多次勸他買輛摩托車騎騎,他總說等等。李元龍在最后一篇工作日記里,仍堅持寫上要歸還集體為他墊付的5000元治病藥費,堅決不肯拿公家的錢看病,到死都不占公家一點便宜。在他生命垂危之際,他想到的仍然是大泉的父老鄉(xiāng)親。臨終前,他還召集村干部在病床前開會,從田里莊稼講到山上的樹,從村里往來賬務講到今后發(fā)展,一共排出17件事,件件做了交待。在他心里,除了群眾還是群眾,他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將一切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2003年8月27日,李元龍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不幸病逝。
李元龍帶領大家過上了好日子,村民的心中有一桿公正的秤。李元龍生病住院期間,村民自發(fā)到醫(yī)院去看望他的就有四五百人次之多。李元龍去世后,方圓十多里的一千多名老百姓自發(fā)地為他們心中的好支書送行。李元龍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人民群眾就把他銘記在心里。
李元龍走了。可人民沒有忘記他們的功臣,黨組織也沒有忘記工作在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李元龍生病住院期間,各級黨組織紛紛上門看望,送去組織的關懷。
李元龍的先進事跡不僅為社會傳頌,同時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2003年9月8日,李元龍去世12天后,南京市委追授李元龍同志“農民的好支書”光榮稱號,號召全市黨員干部向李元龍同志學習。中共江蘇省委作出“向李元龍同志學習的決定”,號召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向李元龍同志學習,做發(fā)展的帶頭人、群眾的貼心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zhí)行人、廉潔奉公的清白人。李元龍的名字傳到了中南海,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村支書李元龍為民盡瘁的感人事跡應予宣傳表揚。大江南北,一股學元龍、爭做人民好公仆的熱潮正在廣泛興起。
李元龍同志是農村基層干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和帶領農民群眾艱苦奮斗、走向富裕的先進典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特別需要李元龍式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