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楷模

時間:2022-12-04 04:58:00

導語:實事求是的楷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事求是的楷模

實事求是楷模

——寫于孔祥楨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

我和孔祥楨同志既是老戰友,又是老朋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

1943年冬,北方局黨校辦了一星期高干整風學習班,學校校長是楊獻珍。北方局派到黨校主持整風審干工作的是張際春、孔祥楨、劉建章、劉鼎、任仲夷、陳希愈、鄭圍棟等,和我都是一個組,我是第一任組長。我受審查后,謝富治當組長。進入審干階段,孔祥楨任組長。

一開始,學習文件、整頓三風,還很正常。進入審干階段,延安“搶救失足者”的一股風刮到了黨校,審干發生了偏差。我們這個組陳希愈被軟禁審查,陳是學體育的,一次散步的機會(被人押著),在一個小巷子里,陳突然跳起,以頭撞墻,被人救起,未死。后來,組內又審查劉建章。孔祥楨對這兩人的審查方式,抱有不同意見。他早期從蘇聯肅反擴大化錯誤教訓中(那時他在蘇留學),還從自己在白區工作多年的實際體會中,認為不能把從白區來的知識分子、青年、技術人員都看作是特務,不能把白區地下的革命組織看作是打著紅旗的反革命組織。孔祥楨在蘇聯留過4年學,全然沒有洋教條的束縛,比較實際,為人樸實,思想樸素,生活簡樸,連語言都是樸素的,而且比較遵守紀律,服從領導。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奉中央命令挺進大別山,組織上決定把我和孔祥楨調到中原局工作,我任秘書長,孔任城工部部長(以后任中原局常委兼組織部副部長)。當時中原局機關部長級干部就是我們倆,我們隨野司行動,千里躍進,突破隴海線,過了黃泛區,越過砂河、洪河、汝河、淮河,到8月27日進入了大別山的中心———金寨縣。

部隊要機動作戰,野司要流動。劉、鄧找我和孔祥楨談話,給我們一個連(其實只有20多條槍),讓我們蹲下來“扎根大別山”,發動群眾搞。這時,金寨內外環境非常險惡,外圍有白崇禧20多萬軍隊的包圍,境內國民黨的殘余勢力組織了地主武裝“棒棒隊”,打黑槍,我和孔祥楨騎的馬也被打死了。當地紅軍長征后留下的黨員和鄉村骨干全部自首了,這時中原局機關的一些干部,主張在收繳地主武裝,打擊“棒棒隊”的同時,也燒一燒這一批自首的人。我和孔祥楨商議后一致認為,如果整他們,就會徹底孤立自己,應當適當利用他們。后來,根據劉、鄧指示,向河南汝南突圍,從金寨的吳家店出發,還是靠這一些“自首分子”,給我們帶路,搞情報,找糧食吃,使我們順利地突圍了。

1949年后,我和孔一齊又到了華中局(以后叫中南局)。那時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全黨的工作重點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當時中南局主要領導結合華中的實際情況,提出南部和中部地區暫時應以農村為重點,征求我的意見。我和孔祥楨商量后,一致表態同意這個意見。以后請示中央,中央批準了這個決策。進入城市后,城市經濟工作首先抓什么?主持中南局日常工作的鄧子恢,主張先將流通搞活,抓一下商業。有人不同意這一做法,認為這是“跪倒于資產階級面前”的方針。作為城工部長的孔祥楨還是貫徹了鄧子恢提出的方針,實際效果是很好的。

今年是孔祥楨誕辰一百周年,作為他的老戰友,理應把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介紹給后人。但我年事已高,實在力不從心,這篇小文以示我對這位偉大的共產黨人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