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怨無悔的敬老情

時間:2022-01-04 04:38:00

導語:無怨無悔的敬老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怨無悔的敬老情

21年,他用勤勞的雙手,硬是把雜草叢生的荒山坡,改造成了瓜果飄香的“樂園”;21年,他承受著失去兩個兒子的巨大痛苦,把無私的愛獻給了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21年,他一言一行影響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同演繹出和諧的樂章。他,就是蓬安縣興旺鎮敬老院院長、共產黨員奉崇權——一名普通的民政干部、一名基層共產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抒寫著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工作中,樹立了光彩的豐碑。

一、對老人,他是“孝子”,問心無愧;對親人,他失愛子,不稱父職。“得”“失”交疊,折射出普通民政干部大愛無言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展示著一名共產黨員傾情為民的寬闊胸懷和舍己為人的高風亮節。

1986年正月24日,奉崇權手持鎮民政所的一紙介紹信,來到了當時的彌勒灣敬老院:四壁透風的破廟,5位衣衫藍縷、長吁短嘆的孤寡老人。此情此景,讓10歲就失去雙親的奉崇權,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鎮領導的期待,想起了入黨時鏗鏘誓詞,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對老人們說:“我來服侍你們,我給你們當兒子”。一句話、一輩子,39歲的奉崇權從此把自己與孤寡老人們緊緊連在一起,用真情溫暖著一顆顆孤寂的心,用人間至愛為老人們燃燒出最美的晚霞。

“我這輩子無兒無女,你待我比兒女還孝敬,我死后沒有什么,只有這一點心意留給你了。”已預感到不久將離開人世的鄭楊氏用顫抖的雙手從枕頭下摸出20元錢,摁到奉崇權手心。彌留之際的老人想起了自己悲慘一生、幸運的8年。8年里,“孝子”奉崇權洗衣做飯忙里忙外,尋醫拿藥盡心盡責,端湯遞水毫無怨言。為了卻見見遠房外孫女的心愿,崇權背著她翻山越嶺幾十里,沿途的村民感動地說:“這個人真是天下難找的孝順兒!”為了替這位飽經風霜、歷經103歲生命歷程的老人“風光”下葬,“孝子”崇權披麻戴孝,畢恭畢敬。

奉崇權18年如一日照顧癱瘓老人嚴明華的“孝心”,永遠定格在老人的心里。為防止生褥瘡,床單被套至少一周換洗一次,內衣、內褲隨臟隨換、隨洗;為便于吸收,三頓伙食以易消化的營養粥為主,還采取吸管喂食的辦法,一頓飯服侍著“吃”下去,至少要半小時以上。解不出大便,奉崇權蹲下身子用指頭掏,在場的醫生感動地說:“奉崇權一輩子愛干凈,照顧起老人卻一點也不嫌臟”。癱瘓臥床幾十年的嚴明華去世時,身上連一個瘡顆顆都沒有。他生前無數次含著眼淚說:“如果沒有奉院長,我10個嚴明華也死去了。”

侍候老人一天不難,一個月不難,一年也許亦不難!但是,同時侍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幾位老人21年,如果沒有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支撐,該有多難!21年來,奉崇權用熱情和笑臉迎來了25個入院的老人,用真情和愛心送別了9個長者,逝者平均壽命84歲;照顧過4名癱瘓老人,臥床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的達18年。

對待孤寡老人,奉崇權問心無愧;對失去的兩個兒子,他有說不出的痛。1990年,新敬老院開工建設時,讀初中的小兒子時常吆喝腿痛,奉崇權一邊忙著工程監督,一邊開荒種菜,沒在意。當老人們樂呵呵地搬進新居。兒子的病被確診是骨癌,已到晚期。“爸爸,今天就在家陪陪我,行嗎?”、“乖啊,我去給爺爺婆婆做飯,明天回來陪你嘛”,誰知這次對話竟成了父子倆的訣別。當他趕回家時兒子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一年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再次降臨到他頭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也離開了人世。面對“小兒子的病是你拖出來的”的怨恨,他都選擇了忍受;“忍”這“心字頭上一把刀”絞得他幾近崩潰,但他沒有放棄所從事的事業。

提起老伴奉桂珍,奉崇權覺得虧欠她太多。為照顧好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的癱瘓老人吳元珍,鎮上和他找了好幾個婦女,但誰都說:“我連父母都沒有擦過屁股,還去照顧啥子孤老喲?!”無奈之下,奉崇權請妻子來幫一兩天忙,哪知這一幫就是18年。18年,妻子是他最得力的幫手,是妻子任勞任怨、默默的支持,才使敬老院有了今天。“他夫婦倆為癱瘓老人所受的苦和累,就是做兒女的一般都很難做到。”敬老院所在的黃牛埡村一組村民劉興隆感慨萬千。

二、敬老院,從“荒山”變“樂園”;自己的家,從“洋房”變“寒窯”。“貧”“富”嬗變,體現了一個基層敬老院負責人舍家顧院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顯示出一名共產黨員公而忘私的價值取向和執著進取的人生信念。

21年前,一座破廟,5間四壁透風的房屋、5名孤寡老人,1000斤谷子、1000塊錢和一畝田;21年后,磚混結構樓房和一幢平房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孤寡老人16名,4畝稻田、3畝旱地、2畝菜地、20余畝果園和2個魚塘,年收入5萬多元,總資產130萬元。敬老院的變化,詮釋了“天翻地覆”的內涵。

“看似平常最奇崛,得來容易卻艱辛”。奉崇權初到敬老院時,只有一只生蛋的母雞,他從家里捉來一只公雞,產業就從“雞生蛋、蛋孵雞”邁開了步子。收回包出去的土地,種糧、養雞、養豬忙得不可開交。當年底養雞達40多只,老人們吃上了雞蛋、雞肉,過年第一次宰了頭大肥豬。

“干什么事情,只要用了心,就一定會闖出來”,奉崇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干的。奉崇權利用新敬老院附近的水面養鴨、養魚,哪知不出幾天,剛購進的300只鴨子就患病全部死掉;一場夏日暴雨之后,投放的數千尾魚苗死了一多半。失敗,讓只有小學文化的奉崇權常常白天勞動,晚上挑燈夜讀,并從書報上摘錄養魚、種橘知識,編輯成《養魚手冊》、《柑橘種植手冊》兩本小冊子。如今,奉崇權成了種養技術的高手,還利用鴨群產生的鴨糞、黑麥草搞起了立體養殖,每年產魚1000多公斤,常年飼養鴨300多只。知道敬老院發展經歷的人紛紛稱贊:“這兒既像花果山、又像南泥灣!”

自從干上了敬老院的工作,奉崇權就沒再為家里鋤上一鋤地,割上一鐮麥。妻子出來后,自己的家就徹底顧不上了。在他的老家,如果要在全村數一數誰家的房子最差勁,村民們會不約而同地指向奉崇權的老屋。這座上世紀70年代末期修建的四排三空穿木結構瓦房,當時算得上村里的“洋房”,如今卻已風雨飄搖。與鄰居貼著瓷磚的樓房相比,老宅似乎訴說著主人的別樣人生。奉崇權頭腦活絡、又肯干,早在土地承包到戶之前,他家養的雞鴨就有上百只,還有一大片果園。任生產隊長時,他發動大伙種蓖麻,村民收入在當地遙遙領先,要是不到敬老院去,他家肯定是全村第一個修樓房的。“只要孤寡老人有家,我的家再破也值”。面對雜草叢生、斑駁陸離的家,奉崇權感慨地說。

三、待別人,他慷慨大方;對自己,他吝嗇小氣。“寬”“嚴”相間,演繹出中華民族淡看名利的傳統美德,凸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甘于奉獻的崇高風范及追求和諧的時代精神。

敬老院的果子熟了,掛滿枝頭,卻沒有人伸手摘一個;雞在外面生了蛋,有人專門給送回來。這種“路不拾遺”的景象在以前不可想象,在農村極為少見。敬老院地處高坪、岳池、蓬安三縣交界,原是蠶種場的桑園,為防止亂采桑葉,四周挖起了2米深的“護城河”,依然于事無補。敬老院搬來前,不少好心人勸告奉崇權,“場邊邊上的人翻頑得很,那個地方去不得喲。”奉崇權付之一笑。

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奉崇權就是用這種慷慨大方的“愛心”喚醒了鄰居們的“人心”。張桂北是缺勞戶、貧困戶,他從搬來后就年年幫忙栽秧、打谷,除了吃一頓便飯,10多年分文不收。大忙季節,楊天云家的牛死了,一家人抱頭痛哭,他主動牽來牛幫著犁田……螢火雖然微弱,卻是照亮黑夜的希望;水滴雖然渺小,卻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天長日久,村民認同、理解了這位好心腸、愛幫忙、重感情的敬老院院長,自然對敬老院的一草一木愛護有加,就是好吃懶做、有小偷小摸惡習的人也漸漸沒有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是非”之地,如今成了人人羨慕的和諧之鄉。

院外和諧,院內更是溫馨。奉崇權從不嫌棄院里每一個老人,同吃一鍋飯,同坐一張桌,從沒有私自開個小灶。這些孤寡老人,一生坎坷,性格怪異,要把他們融入到這一個大家庭,并非一件易事。59歲的龍國富先后兩次被判刑,在獄中度過30多年,一來就不聽規勸,私賣電鍋;偷吃母雞,還強詞奪理;從不參加勞動。別人都說奉崇權撿了塊燙手的山芋,但他不這樣認為,“就是塊石頭,我也會把它捂熱”。后來龍國富上交了“電飯鍋”,奉崇權給他40元錢,這位“野蠻漢子”內心暖流涌動;他生病臥床,奉崇權把飯菜端到了他的床前;奉崇權的生日,給他送去一大碗雞肉。“奉院長,你太好了,我長這么大個人,連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沒有哪個這樣對我好過!”“從今以后,堅決服從院規,配合奉院長搞好院里的工作。”從此以后,龍國富真的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對別人,奉崇權想到的是給予、是付出、是奉獻,唯獨對自己,他從沒有想到要向組織要求過什么,從沒有伸手向社會索取過什么。21年的辛勤付出,敬老院的總資產翻了10多倍,而奉崇權21年的工資總和不足3萬元,就是近兩年漲了工資,每月收入也僅有120元。建新敬老院時,他四個多月風里來、雨里去步行1200公里,僅穿爛的膠鞋、皮鞋就有四五雙,塑料涼鞋換了十幾雙,但他沒有報過一分錢。21年,奉崇權經手的錢有100多萬元,從沒有一筆糊涂帳。

敬老院發展起來了,奉崇權出名了,省、市民政部門將他作為典型總結推廣,蓬安縣委發出了向奉崇權學習的決定。但他仍然保持著農民的一貫本色,身上的襯衣是地攤上買的,10來元錢一件。住的寢室比普通院民只多了一部電話機,電視用的是14英寸的老式熊貓牌黑白電視,連床鋪大小都與院民用的一樣,沒有絲毫特殊。奉崇權已年近六旬,他沒有想過自己的未來,他還在忙著為敬老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