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婦女主任孝老愛親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07 11:36:40
導語:村婦女主任孝老愛親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叫,今年62歲,1976年入黨,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擔任村婦女主任和村黨支部副書記。在實行改革開放后,依靠黨的政策和個人的努力,家庭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吃穿不愁,兒女成家立業,我就想年齡也老了,也算是花甲之年了,身體還算行,考慮應該為黨為村民做些事了,不能辜負黨對我的多年培養和教育。我就尋找機會,尋找我能盡職盡責的地方。有啦!我們村互助敬老院。村互助敬老院是在各政府的關心、關懷和大力支持下,特別是得到民政局和計生委的資金支持,把互助敬老院建起來了,對臉兩排16間,廚房2間,齊全的小院。
在04年入冬時,村領導研究老人住進來,開始條件是取暖、電費都由入住人負擔,結果沒有人來,后來經過做工作來幾戶,也就是四戶,取暖費電費都有村承擔起來,又到05年8月份,村領導又研究準備開集體伙食,這樣能騰出老人的女兒去干自己的事業,解決兒女不在身邊的后顧之憂,計劃是每月每人交100元生活費,住進13戶,平均年齡73歲。開辦了兩個月生活費卡,夠你又得叫吃飽吃好,結果兩個月虧1000多元,村里又沒錢,就是有幾個錢,也不能光照顧你十幾個老人,村里的事需要用錢的地方多得是,我們又在100元的基礎上漲了30元,現在每月每人130元,這130元的生活費是純粹的生活費,任何費用不包括,光是夠吃飯,水、氣、電都有村承擔。
入住人員的生活安排的都很好,每星期最少改善兩頓生活,包餃子,包包子,燉肉,每個入住人員都很滿意,很高興,一日三餐,有人為你們養老院住的那些人都有兒有女,沒有一個無依無靠的,我們開辦集體伙食的目的,是讓兒女騰出時間來干他們自己的事業,我們是替他們盡孝。
入住人員有個85歲老太太,有一個女兒,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行動不便,但沒有癱臥在床,每日三餐給端飯,我和一個76歲的老太太,天天如此,有時天氣不好早晨倒尿盆,是老太太的親人很受感動,他們的親人有一次給買肉10斤,買油條,讓大家吃,還有一個李愛蘭的女兒在外經商,回來后看到老人吃的住的都很好,買來50斤雞蛋,還有徐百輝是熱心慈善的個體戶,主動為養老院捐款200元,奉獻愛心,還有我的兒女,已出嫁,8月中秋節為養老院送來6只白條雞,叫改善生活,還有送菜等,舉不勝舉,都說養老真好,比在家生活還好。
徐百合65歲,老伴去世后,自己孤獨無靠,兒子在外打工,每天的生活無著落,有時一天也不做一頓飯,剛來時頭都抬不起來,行動一步動不了4指,來養老院幾個月后,身體也好啦,走路也有勁啦,還有邱國成腦血栓,剛來時打掃衛生說不動掃帚,現在什么活都能干,早晚兩個饅頭。總的說所有入住人員身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能吃能喝都沒有毛病,我們工作人員也高興,一直受到村領導的表揚。
有些人說我身體沒有大毛病,找點事干每月也能掙幾百,在養老院分我工資,沒有服侍哪些老人?腦子是不是進水啦?沒有。我就樂意為這些老人做些事,什么閑話我也不聽。甘心奉獻,我是共產黨員。
春節來臨之際,縣委書記給我們養老院送來了慰問和慰問金,大家都說還是共產黨好,只有共產黨才能想到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今后我們一定要這項工作做好,村領導有決心也有信心把養老院建成老年人向往的養生樂園。
我們養老院入住13戶,平均年齡73歲。
- 上一篇:我國基層執業醫師短缺原因與對策
- 下一篇:廣播電視微波傳輸通道故障判斷方法探討
精品范文
10村婦聯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