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輔導提綱
時間:2022-09-10 06:18:00
導語:如何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輔導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黨農村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在中國加入wto組織后,世界各種文化思潮必將沖擊著我國的思想文化陣地,因此,能否搞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影響到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與穩定。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均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F在的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流是好的,但也還存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容樂觀,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亟待加強和改進。為什么要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當前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什么問題?農村社會主義精神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是什么?怎樣開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這些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供大家參考。
什么叫精神文明建設?
首先是什么是精神?它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所謂文明,從廣義上講,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所取得的進步創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那么,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人們的科學文化與思想道德建設,是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產物,同時又是促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精神動力,為兩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動力支持,并對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發揮導向和保證作用。
一、為什么要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以來確定了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的目標和方針,黨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民的小康,也就沒有國家的小康。要將這宏偉的藍圖變為美好的現實,首要的是廣大農民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要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這種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來自精神文明建設所提供的精神動力。有人可能會說,農民用不著講理想,特別是現在的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各種各的田,各賺各的錢,講不講理想影響不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好比人體的“脊柱”和大廈的支柱,沒有它,人就不能直立和行走,大廈就會倒塌。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沒有靈魂一樣。作為一名農民,如果不講理想,就不可能自覺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只有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在農民群眾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正確的人生導向,才能改變農村面貌,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不苦干不行,光靠大干苦干也不行,而要苦干加巧干,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和耕作方式,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實現人的思想觀念現代化?,F在農村經濟文化落后,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這種狀況不改變,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不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就會因缺乏智力支持難以達到。文盲不除,科技難興。只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和科技事業,不斷開發農村智力資源,使農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從粗放經營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發動起來,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在農村改革和發展中,并不是每一個農民和基層干部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都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對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都能擺得正、處理得好,并不是對改革中的一些新事物都能很快接受和認同。有的對某些政策心有疑慮,或擔心政策變而不敢執行。有的因某些政策可能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暫時受到影響就想不通,有情緒,不愿執行,甚至公開抵制。有的不顧國家和集體,只顧自己,甚至不擇手段坑國家、損集體、肥自己。有的地方歪風邪氣盛行,賭博、封建迷信成風,農民手中好不容易攢起來的一些錢,都用在歪風邪氣上了。要改變這種狀況,把農民的思想覺悟提高一步,把農民的心攏到一塊,把廣大農民的心思和積極性凝聚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中來,就必須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做好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曾說過,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只有這樣,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也只有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戶、做到人,并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型農民。
二、當前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的問題
應該看到,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問題也還十分突出,而且這些問題的存在一般帶有較大的普遍性,主要存在四大反差。
1、思想認識淡薄與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存在著巨大反差。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之所以明確提出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六大又明確提出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堅持三個文明共同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就是因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只有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為加快經濟建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F在,許多村組干部對此不甚理解,有的干部甚至認為,經濟建設是中心,不抓不行,精神文明是邊鼓,不行再抓。對“三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理解不深,把握不透,上面抓起來是兩張皮,下面搞起來是虛的,“兩手抓、兩手硬”只是強調在會議上,真正落實的是空檔。一位在宣傳戰線工作了十多年的鄉鎮干部對此無不憂慮地說:“中央重在發號召,省里重在搞研討,市里重在作強調,鄉鎮重在分指標,一到村組就完了”。正是因為一些基層干部對精神文明建設認識不足,熱情不夠,導致一手硬、一手軟的工作局面在廣大農村不僅得不到扭轉,而且愈演愈烈。
2、體制不順,機構不活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肩負的艱巨任務存在著巨大反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個浩繁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協作才能完成。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長期以來“三脫節”的問題一直十分嚴重。一是上級主管部門之間相互脫節,缺乏完備的領導體制和格局。黨委部門有組、紀、宣,司法部門有公、檢、法、司,群團組織有工、青、婦等等,各有各升不完的級,各有各達不完的標,工作上缺乏協調性,一致性。有時同樹一個典型,同一個單位被甲部門樹為先進,卻被乙部門定為后進。二是上下銜接脫節,缺乏一抓到底的工作一貫性。上面分系統,基層一籠統。一些村組干部為了應付各種會議和檢查,只好“疲于奔命”,完全失去了靈活性和創造性,只是例行公事,“貪污”會議精神是家常便飯,精神文明建設在基層難以落實。有些被上級主管部門評成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村,在抓法上往往是幾間房子,幾塊牌子,十幾個框子,拿上拿下換位置。之所以要拿上拿下換位置,就是為了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三是政績與提拔相脫節,缺乏必要的指標體系,責任體系和考核體系。這是農村政工隊伍建設缺乏必要的競爭激勵機制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精神文明建設周期長,見效慢,干好干壞無法立刻區分,致使許多鄉鎮村組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經濟建設論英雄,一俊遮百丑。一些主抓精神文明建設的同志因長期得不到提拔,干起來煩心,比起來灰心,說起來傷心,致使工作積極性越來越低。
3、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與農村社會的急劇變革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所具有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存在著巨大反差。結束以后,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領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標志的思想解放時期;二是以反全盤西化為標志的思想清理時期;三是以特色理論的形成為標志的思想統一時期。在這三次大的發展階段中,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重心基本上是在城市、在機關、在黨員干部中間,真正涉及到農村的影響很小。因此,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的指向也就相應地聚焦于城市,機關和學校,而同樣經歷著市場經濟體制變革的廣大農村也需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對于城市而言,自有許多特異的地方,理論研究的滯后無疑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首先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后,由于體制不健全和完善,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設置了一定的障礙。比如:等價交換的原則淡化了人們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淡化了部分干部無私奉獻的公仆意識;商品貨幣化,極易誘發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商品價值與價格的常常脫節,易使人們產生投機取巧心理,甚至于坑蒙拐騙;市場競爭易使人們產生極端個人主義,唯利是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農村干部最感到頭痛和棘手的問題。
其次,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生產經營體制的變革,給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F在村組干部普遍反映農村工作有“三難”:一是催糧派款,二是社會治安,三是組織開會。由于“多子多福”觀念的淡化,農村刮宮引產已經不是工作難點,為什么組織開會成了難點?其根源在于集體生產形式的解體。據一位村支部書記反映,過去生產大隊開社員大會,往往是上千人,現在村開村民大會,常常是稀稀拉拉幾十人,而且往往是老年人,真正強壯勞力不是在外邊(打工),就是在桌邊(打麻將、斗地主)。過去,一個生產小隊的記工員都能管住全小隊的社員,只要記工員一聲令下,無不一呼百應的,更不用說生產隊長。現在的情形與過去相比,反差較大。
再次,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農村勞動力異地流動,促進了地域經濟地發展,但同時也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不管是流出的還是流入的,這些異地流動的人員大多數是年輕人。據調查,這些異地流動人員基本上處于失教境地。因為精神文明建設是以人為本,重在教育。這些人一旦失去監管和教育,容易引起諸多社會矛盾(如打架斗毆、偷摸盜竊,拐賣婦女,),這些現象屢見不鮮。
由于教育手段的軟弱無力,理論指導相對滯后,使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普遍感到舊辦法不靈,新辦法沒有,無辦法不行,導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效益低下,各類社會矛盾相繼派生,一些社會丑惡現象重新蔓延開來。
4、投入比例過小與農村文化市場極大需求存在著極大反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比例過小,突出表現在以下三點上:
一是硬件設施少。一些村組干部認為,六、七十年代農民家家裝有廣播喇叭,村村都有思想宣傳隊、共青團、民兵連,婦女聯合會,貧下中農協會,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活動陣地?,F在,除了集鎮有些零星文化設施外,到村組一級基本上是“一無所有”。由于活動無陣地,一些農民自覺不自覺地迷上了打麻將、斗地主,有的信起了封建迷信,信什么“華南教”、“×××”,修建寺廟等。為什么一些農民對“華南教”、土地廟感興趣呢?這不能不說明農民精神上的空虛,想找一個依托的地方。
二是活動經費少。農村“十星級”文明農戶的評選是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載體,但在評星過程中,一些鄉鎮、村組普遍感到了經費困難。有的村組干部苦于財力不濟,人為地要求限評“十星”戶數。一些健康有益的春節文化活動在一些鄉鎮村組因無活動經費而無法組織,只好由農民以討拜方式自發開展。
三是符合農民文化口味的文化精品少。各種文藝拔尖人才下鄉為農民演出的機會少這是眾認不諱的事實,就是一些適合農民欣賞的影視作品也比較少。現在,農村放電影成了泡影。由于效益觀點的支配,相當一部分帶有色情和暴力內容書刊和影視光碟充斥文化市場,混淆了人們的思想。一些中老年人認為現在的孩子是六、七歲看戀愛,十六、七歲談戀愛,二十六、七歲厭戀愛,三十六、七歲濫戀愛。由此可以看出,廣大農民需要文化精品,呼喚精品的意識是多么強烈。
上述四大問題的存在,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社會的穩定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有的甚至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
其一,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和封建迷信思想給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嚴重的阻礙。
其二,法制意識的淡薄,致使社會治安刑事案件不斷發生,影響到農村社會穩定。
其三,基層政權的穩定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是農村少數黨員干部蛻化變質,加入反動組織。如我縣的某個鎮一位村支書退下來后不保晚節,而且搖身一變,成了“曠野窄門”的一個執事,影響極壞。二是部分農民無視法律義務,公開不完公糧,抗交稅費。現在農村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對基層干部的態度是:有田有地不靠你,有吃有穿不求你,合同結帳不給你,欠交積累不怕你,有了麻煩要找你。三是由于干群關系緊張,村級債務普遍過多,不少地方村組干部不想干、不敢干。干部難選,有“將”難求,是我縣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而一些在任干部因多種原因又一再撂肩,嚴重影響了基層政權的建設與鞏固。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不說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空虛所造成的。
三、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一)深入持久地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堅持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教育。
1、進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和教育。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黨員、教育干部和群眾,這是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務。只有讓廣大干部和農民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樹立共同理想,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只有掌握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才會走新路、邁大步,才能有大的作為和發展;只有知道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會一心一意地搞生產、搞建設;只有明白了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才能做到敢致富、敢冒尖,并做到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要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做到戶、做到人。
2、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教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關鍵在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因此,我們要向農民群眾反復進行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使廣大群眾加深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理解,增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強化改革開放意識,提高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具體化。要堅持黨的路線不動搖,必須堅持黨的方針政策不動搖。因此,要搞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教育,讓群眾對黨的方針政策正確的理解,自覺地貫徹執行。實踐證明,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并變成自覺行動,就能發揮巨大的威力,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3、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只有堅持對農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才能使農民種田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社會主義,從而形成萬眾一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局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認清國家富強、集體發展是增進農民利益的可靠保障,提高他們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的自覺性,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自覺履行納稅、報名參軍等各項義務,做到愛家鄉、愛集體,為發展農村經濟、改變家鄉面貌作貢獻。
4、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和其它科學知識的教育。要組織農民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教育農民從傳統的小農經濟觀念中擺脫出來,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了解市場行情,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在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種形式,宣傳科技知識,引導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抵制邪教誘惑,增強科技意識,樹立與現代化文明相適應的思想觀念。
5、進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農村尤為突出,處在創業時期。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偉大的創業精神。即使經濟有了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這種精神。要對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深入持久地進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思想,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三個方面。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設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統盤考慮,相互促進。
1、教育農民講家庭美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和,往往帶來了鄰里不安;家庭和睦,鄰里互讓互幫,社會進步和穩定就有了好的基礎。一定要重視家庭美德教育。教育農民必須做到:孝敬老人,盡贍養義務;夫妻之間講平等,互相尊重;關心愛護子女,盡撫養責任,保證他們能及時上學,接受教育;對孩子的婚事不包辦,婚事不大操大辦,不鋪張浪費。作為黨員和干部,更要在家庭美德方面帶個好頭,不但在外工作讓人豎大拇指,而且在家里的表現也讓人敬佩。要想做一名好黨員、好干部,在家里就要做一個好兒子、好兒媳,好丈夫、好妻子、好父親、好母親。如果整天夫妻打架、拿孩子出氣,尋找各種借口把老人推出不管,那絕不是合格的黨員、稱職的干部。
2、教育農民講職業道德。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有個職業道德問題;農民從事承包經營,進入流通領域,都要講職業道德。賣菜缺斤缺兩,賣糧摻沙子,賣肉注水等,都是缺德害人的壞事。要普遍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對那些個體工商戶,要多進行宣傳教育,讓他們有一種自律意識,做事不坑蒙拐騙,損人利己,使他們知道,害人終究也會害自己。當干部的不但要對群眾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而且對見利忘義、造假、販假的人和事,要堅決制止和認真處理,不能講情面,更不能包庇縱容。
3、教育農民講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有五個主要內容,即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我們抓社會公德建設,就是要在這五個方面下功夫。移風易俗,這是改變農村社會風氣,提高農民道德水準的一項長期任務。農村基層干部決不能參神拜廟、大辦喪事,還要教育黨團員不參與并反對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族活動。要重視對婚嫁喪葬、節日及祭祀等民事活動的引導,實行婚事喪事簡辦,推行殯葬改革,實行火葬。要反對偷盜、賭博、販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提倡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與法制宣傳教育結合起來。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明確的規范性和國家的強制性。道德和法律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規范人們的行為。
(三)大力抓好文化、科技和教育事業
1、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用文明健康的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陣地?,F在,雖然許多文藝演出團體和科技、衛生等部門堅持實行“三下鄉”,但受益面畢竟有限。各地農村基層干部要從本鄉、本村實際出發,開展一些為群眾喜聞樂見、能吸引群眾參加的文化體育活動,努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組織籃球、乓乒球比賽,搞書畫展覽,舉辦花會、燈會、焰火和文藝匯演等,都是比較好的形式。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活動場所和陣地,組織農民開展讀書活動和文明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農民從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質,也使農民進一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樂趣,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要組織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不斷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這些年,我國出現了一批富裕村,他們有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黨支部重視黨員和群眾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方面舍得投入,因而率先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志們早就聽說過,我省嘉魚縣農村有一個官橋村八組,那里的村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過上了小康生活。有人說:泥腿子盤起了高科技,小組長創造了大奇跡,藍天上有他們騰飛的翅膀,江河上有他們彈奏的琴弦,說的是官橋村八組創建的田野集團公司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已用到了我國航天飛船和長江大河的橋梁建設上。在一個版圖面積約1.5平方公里,僅有57戶,245名成員的村民小組創造了人間奇跡,人均年純收入8000元。所以,要通過各種形式,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知識培訓。由于各地的條件不同,每個農民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生產經營項目不同,在組織和引導群眾學習科技知識時,應該根據本地經濟發展規劃和群眾生產經營的需要,確定培訓內容和重點。比如說,在城郊,要把培訓的重點放在蔬菜的科學栽培上,放在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上;在平原,要把培訓的重點放在種植業、養殖業的高產、優質、高效開發和加工上;在山區,要把培訓的重點放在果、林、茶、煙及本地礦產資源的立體開發上;在水鄉,要把培訓的重點放在稻、魚、禽的綜合生產開發上??傊?,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使鄉里和村里多出一些“田秀才”、“土專家”、“小能人”,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
3、要尊師重教,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必須提高全民的素質,而素質提高靠教育。要落實科教興農的戰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不抓教育是不行的。每個農村基層干部都應該關心教育事業,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孩子、為老師、為學校辦點好事、實事,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讓每位老師都能安心和熱愛自己的工作,讓每所學校都有個較好的設施和環境。富裕地區要多為學校配置現代化教學設備,貧困地區也要積極想辦法,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對學校的危房要限期改造。總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要把發展教育事業的任務落到實處。
四、怎樣開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廣泛開展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
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就要從家庭這個細胞抓起。在我縣農村普遍開展了的“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庭院”等活動,對樹立家庭美德,弘揚社會新風,提高農民的素質起了積極的作用。要適應農民對豐富家庭文化生活,美化家庭環境等方面的追求,不斷豐富創建文明家庭活動的內容,拓展創建文明家庭活動的途徑。要做到全面動員,戶戶參與。在創建文明戶活動中,選樹標桿是必要的,但標標只能在創建活動的過程中產生,不能一開始就把眼光盯住幾個基礎條件好的重點戶,而對大多數的農戶不管不問。要分類分級確定創建內容,不能搞“一刀切”。選擇活動方式要實事求是,不能千篇一律,創建十星級文明戶也好,評新風戶也好,文明庭院建設也好,不管叫什么,只要符合本地實際,群眾愿意接受,有實效就行。制定評比標準要明確具體,讓群眾一看就明白,也便于檢查評比。標準還要恰當,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對創建文明戶活動實行動態管理,適時調整和充實創建內容和標準,榮譽稱號不搞終身制、確保創建活動的活力?!笆羌壩拿鬓r戶”具體內容是:愛黨愛國、勤勞致富、遵紀守法、計劃生育、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學用科技、重視文教、講究衛生、移風易俗。評選十星級文明農戶要堅持農戶自評、村民互評、村委會復評的程序。一般應堅持半年初評,年終總評。對評出的先進,大張旗鼓地表彰,還要給予不同程度的優惠。
(二)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
隨著創建文明戶活動的普及和深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然要向社區共建的方向發展。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實行鎮、村、戶三級聯動,必將有力地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
文明村創建活動始于80年代初期,當時的主要內容是“六抓六治六變”,即:抓經濟建設,治窮變富;抓思想建設,治舊變新,抓文化科技建設,治愚變智;抓環境衛生建設,治臟變凈;抓社會秩序建設,治亂變安;抓管理服務建設,治差變優。文明村創建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對推動村級事務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村容村貌的改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我們要把文明村建設和小康村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把農村經濟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環境衛生治理、計劃生育工作、文化教育事業、社會治安秩序等方面作為創建的重要內容,使各項工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重點抓大村、示范村、龍頭村,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建設一批高標準文明村,通過典型引路,穩步推進文明村建設。
根據省、市創建“文明新村”工作會議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縣文明委決定,從2003年起在全縣農村組織開展創建“文明新村”活動。“文明新村”創建主要是以“四改四通四進家”為主要內容,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提高生活質量。“四改四通四進家”的主要內容是:四改:改水、改灶、改廁、改圈。改水,即將生活用水改為井水或自來水,并做到生活污水排放有序,公共池塘水面衛生,自然水流水系通暢。改灶,即改建沼氣灶,不宜改沼氣灶的地方將土灶進行改造,用磁磚裝飾。改廁,即改簡易茅坑為干凈衛生的廁所。改圈,即改建豬圈,實現牲畜圈養,修建半封閉式垃圾池,防止亂扔亂倒?!八耐ā保和?、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路,即通村級公路,量力而行逐步進行路面硬化。通電,即農電通到戶,農網改造到戶。通電話和電視,村組可通電話線路,部分農戶可通電話,全縣農戶可收聽廣播,絕大部分農戶可收看電視,有條件的地方亦通有線電視?!八倪M家”,就是黨的政策進家,先進文化進家,致富信息進家,文明習慣進家。創建“文明新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細胞工程,要以村為單位,每年組織開展一次評比活動。如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十大致富能手”、“十佳文明村民”、“十佳媳婦”、“十佳丈夫”等等。要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載體活動,來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活動
無論是鄉還是村,因受物質條件、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上水平確屬不易。這就需要拓寬視野,借助外力,與部隊、學校、企業、機關等單位聯姻,建立互幫共建關系,開展諸如公益勞動、文藝聯歡、理論研討、知識講座、互派人員鍛練等活動,共建精神文明。開展共建活動,不但能使村民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開闊新視野,而且對鄉村文化陣地的建設、文體活動的開展、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大有益處。同時,開展共建活動,有利于村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密切軍民、警民、工農關系,有利于社會主義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搞好共建活動,要著眼于實效,不搞花架子,著力于雙方的溝通協商,建立起相互信任、坦誠相待的伙伴關系。
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把“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改善環境。一些地方有的人不信科學信迷信,不愿花錢學技術、學文化,卻愿花錢敬“土地”、供菩薩;有的生病不愿花錢請醫生,卻愿花錢請“巫婆”、“神漢”;有人不愿花錢供養老人,卻愿花錢搞“厚葬”等等。這些習慣不改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有的地方社會風氣不好,封建迷信活動猖镢,“黃、賭、毒”問題嚴重,更需要進行集中整治,確定重點目標,運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開展專項治理,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文明新風,遏制不良風氣。
思考題:
1、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2、“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的內容及評選程序是什么?
3、創建“文明新村”的“四通四改四進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