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推動農業產業化學習材料

時間:2022-05-27 05:15:00

導語:組織推動農業產業化學習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組織推動農業產業化學習材料

金秋十月,碩果飄香。在舉國上下學習貫徹黨的*精神之際,在棗陽市鹿頭鎮尚莊村,由青年黨員*、*創辦的富民特種漁業合作社舉行了盛大熱鬧的揭牌儀式。

像富民合作社這樣由農村黨員領辦創辦的農業公司、基地、協會、合作社等新經濟組織棗陽目前有1*0多家。

為應對市場變化對農業的沖擊和影響,推動農業經營的產業化進程,全面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努力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鼓勵下,今日光武故里棗陽,農村黨員干部帶頭創辦組建的新經濟組織大量涌現。在這些新經濟組織的輻射帶動下,棗陽農村形成了糧食加工、水果、種植、養殖四大特色支柱產業,網絡農戶15萬多戶,實現銷售上億元,戶平增收500多元,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致富了群眾。

創辦一個龍頭公司,激活一大支柱產業

10月中旬,中央電視臺農村頻道節目組來到棗陽市新市鎮,對農村青年黨員李堂國創辦鑫泰養殖公司帶領群眾致富的先進事跡進行采訪拍攝。李堂國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是帶領群眾致富的知心人。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種特殊的讓群眾放心的經營模式。為打消群眾跟著公司干的疑慮,他探索建立了“風險補償金”制度,每年從自己公司提取8%的銷售利潤作為“風險補償金”,向公司網絡農戶作出“戶養一頭豬,增收一百元”的具體承諾。若因市場因素導致農戶飼養一頭牲豬的利潤不足100元時,公司用“風險補償金”為農戶補齊差額。今年,牲豬患藍耳病期間,公司一度拿出10多萬元為網絡農戶補足差額,消除了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養豬產業的興起,還帶動了當地100多農戶成為養牛、養羊專業戶。在李堂國的帶動下,牲畜養殖已經成為新市鎮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主導產業。正所謂一家龍頭公司撬動了一個支柱產業。

在棗陽*鎮,農民群眾的首要致富項目是種植棉花,這里棉花常年種植面積在4萬畝以上,年棉花總產量近*萬擔。棉花產業之所以如此受到群眾青睞,要得益于當地的棉花公司。據了解,由黨員帶頭創辦的棉花加工企業有4*家,他們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種植棉花的熱情。在這些龍頭公司的帶動下,目前該鎮已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紡織、織布、服裝等一條龍棉花生產加工格局,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棉花加工經營集散地。

200*年*鎮各類棉花企業資產總額已達1.5億元以上,從業人員1.2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達4.2億元,營業收入達4.3億元,整個棉花產業使農民人均增收達500元,棉花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領辦一個專業協會,形成一地特色經濟

棗陽市七方鎮的花園、王崗、張橋等村緊臨31*國道,交通便利,群眾素有種植西瓜的傳統。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沿襲著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民,在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有限,常常出現突遇自然災害顆粒無收或種出的西瓜沒有銷路而蒙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于是,一場農村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變革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張業平、張德立等一批有知識、有遠見的農民黨員率先成立了8家西瓜協會。協會提供從西瓜育苗、田間管理技術培訓指導到農資供應、西瓜銷售的全程服務。根據協會網絡范圍,同時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在協會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協會的帶動下,七方鎮的西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達到了7萬多畝,并延伸到楊當、太平、*、環城、南城、蔡陽、羅崗、環城等周邊地區,10萬多群眾從中受益,成為了當地群眾致富的特色產業。今年,西瓜經銷公司以賒賬的方式向瓜農提供價值15000余元的優質瓜苗,主動向部分困難瓜農免費供應瓜苗10萬多株。僅七方鎮西瓜產量就突破25萬噸,總收入達1.2億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30元。

如今,每到夏季,40華里31*國道成為西瓜銷售長廊,來自全國各地的西瓜運輸車輛絡繹不絕,好一派輝弘氣勢,好一道亮麗風景。農業產業化的規模效益在協會的組織帶動下展露無余。

種植甘蔗是棗陽市吳店鎮農民群眾的特色經濟項目,在該鎮沈畈村甘蔗協會,我們見到了快人快語的協會會長——該村無職黨員黃明軍。黃明軍告訴我們,為解決大家分散種植,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的問題,他帶領當地25名甘蔗產銷大戶入股30萬元組建了這家民間協會。協會集“品種引進、種植、管理、銷售”于一體,對蔗農承諾六包服務,即包提供種苗、包種植技術、包產量、包銷售、包保護價格、包經濟效益,引導農民進行規模生產,自主進入市場大流通,帶領方圓群眾共同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如今黃明軍的事業蒸蒸日上,正如他種的甘蔗一樣節節甜。甘蔗協會輻射面積已由吳店鎮境內延伸到周邊的平林、梁集、熊集、清潭及襄陽直至山西、河南等地,擁有甘蔗種植戶15000余戶,群眾畝平增收1000元以上。在帶領群眾致富,使群眾增收的同時,他也讓黨旗增輝。2005年,他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先進事跡得到了省委的肯定,在全省先進性教育總結表彰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興辦一個經濟實體,帶動一方群眾致富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棗陽市王城鎮李橋村千畝蔥蔥綠綠的板栗園掛滿了碩果。正在加工包裝的村民欣喜地告訴我們:這已是他們收獲的第8個秋季了。

帶領群眾種板栗的,是該村黨員何家明。1999年他從棗陽市委農村黨員培訓基地學成歸來后,率先種起板栗并成立了板栗種植合作社。目前,李橋村板栗園已發展到1500多畝,參合農戶300多戶,戶平增收1000多元。

改變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市場化組織程度,是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的出路。而如何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呢?現實需要由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來承擔這個組織者的角色。讓我們再來看看鹿頭僭農村黨員*、*創辦的富民特種漁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吸納農戶39家,籌資120萬元,發展養殖面積85畝,制作網箱1*40個,投放鱔魚苗32800斤,合作農戶年收入可達5萬元。“民辦、民管、民受益”。在合作社運行中,農民自愿加入,退出自由,地位平等,在發展中規范,在協作中受益,農民從中互通信息,共闖市場,共謀富裕,有效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技術有人教,服務有人管,銷售不用愁,加入農村新經濟組織的農民找到了致富的新“靠山”,同時也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