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尋求破解

時間:2022-08-30 10:28:00

導語:錢學森之問尋求破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公眾看來,他的這塊教育綜合改革“試驗田”承載了中國探索高校優質教學、優化管理的希望。

2020年,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將達2億。盡管數量驚人,但中國高校卻不得不面對錢學森生前五六次向總理提出的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p>

諸多方面積弊已久而引起國民不滿的中國高等教育,修修補補式的改革已無濟于事。在此背景下,歷時一年半、易稿數十次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月28日起公開征集民意以來,就引起各界關注。其中,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關鍵詞成為焦點話題。

教育“去行政化”大勢所趨

朱清時認為,《綱要》關鍵在于高校要去行政化。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教育部門的一般官員到高?!皺z查”,就可以讓校長停下手頭工作陪同,學校里一個行政官員就可以對資深教授發號施令。“如果中國的大學中都用級別代表權力,用官印掌權,就沒有人追求學術卓越了。”

朱清時說,看到高校去行政化成了國家意志,“感到很滿意”,說明國家下了很大決心,“就像當年肯定了小崗村的包產到戶”。

對于“去行政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問題,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說:“必須做,這是大勢所趨?!彼硎荆獜娜菀椎牡胤阶銎?,試點先行,逐步向難點推進,“大家在不久的將來會看到試點的出現”。

而朱清時正在深圳創辦的南方科技大學,就是這種試點。學校定位是一步到位建成亞洲一流的研究性大學。其管理工作將由教學科研骨干主導,管理工作崗位不設行政級別。

他說,學校的每個人要得到社會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學問、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級別。他本人已帶頭放棄副部級的行政級別。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顧云深認為,“去行政化”具體要各個高校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探索,南方科大的做法是一種理想狀態。當前最要緊的是對高校自主權的落實進行規定,包括法律層面都需到位。同時大學也要強化內部治理結構,依法治校。

高考改革凸顯多元新思維

對于千篇一律的考試方式,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領導人就曾予以批評。1978年恢復的高考制度在保證公平選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一考定終身、唯分數是取的選拔模式卻往往導致學校只重視分數、不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建國說,必須堅持高考制度,但他同時指出,高考內容和形式必須改革。《綱要》提出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新機制。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說,本科院校將實行全國統一考試,高職高專院校由各省組織考生招生,高水平大學可以另外加試。同時,《綱要》也明確列出了擇優錄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等試點項目。

目前,自主招生已在各重點高校展開。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分別對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經過特殊程序予以錄取。北京大學則開始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

對于有爭議的文理分科問題,張力表示,現有的文理分科的高考今后將逐漸淡化其唯一性。為表示改革的決心,他向記者承諾,“如果2020年高考仍然是現在這種文理分科的形式,我請你們吃飯。”

南方科技大學在招生改革方面走得更遠:高二即可報考南方科大。朱清時認為,學生在高二就基本學完了高中課程,高三就是強化訓練應對高考。多讀一年書并不能增強學生的素質,甚至可能抹殺了他們的創造力。

“所以我們要讓有能力的高二學生不要浪費一年時間直接考大學?!彼f。

期待拔尖人才

錢學森先生生前對大學教育的批評發人深省: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

他在生前最后一次系統談話中說:“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p>

目前,中國一些高水平大學正在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清華大學的“清華學堂”等已取得一定經驗。復旦大學規劃進行通識教育、書院制,并計劃建立“本科生院”,進行通才式教育。

但這些措施仍遠遠不夠?!毒V要》在高等教育提升工程中特別指出,要實施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公務員之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基礎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本著少而精、高層次、國際化的原則。國家已選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十多所大學的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學科率先試點。

張大良列舉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七個方面,其中包括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最優秀的學生選入到培養計劃中;安排高水平專家學者擔任專業導師和授課老師;突出個性化培養,讓學生有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等等。

朱清時說,南方科技大學“很可能”是這十幾所大學其中之一。承擔為中國高教改革探路的重任,確實感到如履薄冰,但一定會義無反顧,從面試每一位考生到高薪聘請世界一流學者加盟,進而精心設置院系,培養出社會高度認可的拔尖人才。畢竟,教改要讓人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