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強校發展道路

時間:2022-08-30 10:33:00

導語:走特色強校發展道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特色強校發展道路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走特色強校、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道路

進入新世紀,面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和高教改革突破性進展的大形勢,我們中國人民大學應該怎樣發展,也就是在新世紀我們要把自己建設成一所什么樣的大學?怎樣建設這樣的大學?

對于這樣兩個問題我們的實踐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緊緊圍繞建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高舉“發展是硬道理”的旗幟,從自身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走了一條“特色強校謀發展,內涵提高創一流”的發展道路,從而使學校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顯著成就,大大提升了自身辦學能力和水平。

第一、我們通過實事求是地確立并努力實踐自身特色鮮明的發展定位,基本解決了現階段“我們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學”的問題

特色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主導因素。特色既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又是核心競爭力的結果。確立和實踐特色發展戰略,走特色強校之路,應當成為我們大學發展的本質追求和必然選擇。

我們下了很大功夫,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對自身發展進行了定位。

其一,“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定位

我校作為新中國長期重點建設的最主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一,在新世紀明確提出要建成人民滿意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人民滿意”是辦學方向,是價值追求;“世界一流”是辦學能力,是辦學水準。這一目標的提出是我們從學校命名組建以來黨和國家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從高等教育今后發展的實際需要,從人民大學的自身歷史地位、學術實力、今后發展方向這三個維度審時度勢提出的。這一定位,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教育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員工為實現這一愿景而努力奮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其二,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學科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擁有26個新中國首批設立的博士點,新中國第一個法學博士、新聞學博士以及外國留學生在我國獲得第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都出自我校。這充分表明,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我校逐步形成了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和優勢,在人文社會科學多個學科領域做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

在新的世紀,我們認識到這樣的學科特點就是優勢,就是核心競爭力,因而必須繼續保持這樣的特色,同時,與時俱進地豐富和強化了這樣的特色。我們不是趨同式地把自己發展成為綜合程度更高的大學,而是實施了差異性的發展戰略,不貪多,不圖全,有選擇地追求卓越。一方面,建設較為齊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礎、相關聯、高起點、入主流,力爭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則發展,發展了少量理工學科。

其三,保持研究生與本科生適當規模和合理比例的規模定位

在全國擴招的高潮中,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嚴謹地把握發展節奏,在辦學規模上沒有盲目求大。從2000年至2006年,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在校生增長52.4%;普通碩士研究生增長79.2%;博士研究生增加174.5%;“單證”專業碩士學位生增長171.5%。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擴張速度遠遠低于全國1999~2005年本專科366%和研究生403%的增長水平。我校是新中國開展研究生培養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早在1986年,學校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的比例即已達到2.6:1。現在,我們則將研究生與本科生比例大體控制在1:1的水平上,不再提高研究生的比重,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我們也已決定控制在2萬人左右。

其四,以周邊拓展與校園置換相結合拓展辦學空間的空間定位

我校在近年發展中,也曾考慮和探索過興辦分校和異地辦學。然而,我們很快意識到,異地辦學和興辦分校不僅財力難以保證,不便于管理,更重要的是,會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帶來影響。于是,我校很快確立了通過周邊拓展、校內拓展這兩種方式拓展辦學空間的空間定位。

我們通過艱苦努力,收回北京造紙六廠用地,并創造性地采用商品化、社會化、貨幣化的思路,將解決教職工住房問題與拓展學校辦學空間相結合,使3000余戶教職工通過置換政策喜遷校外新居,附小、幼兒園也隨遷到校外。通過周邊拓展與校園置換,學校總計收回、騰退房屋近11萬平方米,在西郊主校園906畝辦學空間內,新增辦學的土地240余畝,使教學用地增加到740畝左右,凈增48%。

其五,人民共和國的優秀“建設者”和領袖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在近70年的辦學歷程中,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鮮明的辦學特色,就是始終培養人民共和國高水平的優秀“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領袖人才。這一特色是我校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集中體現。

新世紀,我們進一步強化了這樣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提出了“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的培養目標。學校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裝學生,既重視專業素質的培養,又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既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承,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既強調中國國情的教育,又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繼續保持了我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強、理論素養高、發展后勁足的顯著特色。

上述五個方面的定位,是符合我校現階段實際的,因而是比較科學的定位。正是這種科學定位,使中國人民大學在新世紀走上了特色強校、以內涵提高為主的,高水平、高效率的發展道路。

第二、堅持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道路,初步解決了“怎樣建設我們的大學”的問題

我們在明確和實踐自身特色定位的同時,按照從我校實際出發提出的“人民、人本、人文”的辦學理念,“大師、大樓、大氣”的辦學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動綱領,緊緊圍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學”,心無旁騖地走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道路,聚精會神地抓學科建設、隊伍建設、校園建設、制度建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科研質量、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首先,從夯實基礎入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學教學工作的基礎。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將與時俱進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三個基本”作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同時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將研究型教學體系、實踐型教學體系、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三個體系”建設作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這樣“三個基本”,“三個體系”有力地推進本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在“三個基本”培養方面,學校始終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堅持不斷加強教材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始終堅持高水平的主講教師上本科課堂。

在“三個體系”建設方面,我校鼓勵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將前沿學術理論運用于提高教材建設質量,實現教學與研究的互動,理論與實踐的交融。2005年,在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獎中,我校共獲得5項國家級一等獎,其中獨立完成或牽頭完成的2項,參與完成的3項;獲得10項國家級二等獎,其中獨立完成的8項,牽頭完成和參與完成的各1項。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重心。進入新世紀,我校從辦學目標和定位出發,在研究生培養中致力于穩定規模、改善結構、提高質量,提升國際性。

2004年我校召開了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主題就是“深化改革、創新管理,實現研究生教育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在穩定規模,零增長的同時,更加關注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校創新管理,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質量保證機制,采取了一系列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迅速進入學科研究主流,把握學術發展前沿,拓展學術國際視野的措施,對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連續八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我校共有20篇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占全國人文社科類優秀博士論文總數(139篇)的1/7強,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其二,繁榮學術、服務社會,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水平和質量

在新世紀,我校秉承“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教風學風,營造“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學術氛圍,按照“入主流、在主流、壯主流、領主流”的總體要求,積極探索有人大特色的科研發展之路。具體做法可概括為“兩個關注,三個倡導,四個延伸,一個加強”。

“兩個關注”就是關注“國計”、關注“民生”。“三個倡導”就是倡導自由探索的學術精神,倡導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方法,倡導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標準。“四個延伸”就是引導廣大教師將研究視野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從中央延伸到地方,從政府延伸到企業。“一個加強”就是大力加強了科學研究的組織管理工作。

通過以上舉措,全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2006年學校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連續第四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競標以較大優勢獲全國第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與其他5所院校并列第一。“十五”期間,我校科研經費總額達2.4億元,比“九五”期間的0.58億元翻了兩番多;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科研經費又首次突破億元。項目結構和經費渠道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校科研經費中來源于校外企業、社會橫向課題的金額由“十五”初期的1/3發展到“十五”末期的2/3。我校發表的學術論文也逐年增加,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我校論文數量2000年居全國高校第三,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國第二,2004年和2005年則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分別達到1858篇和1867篇。“十五”期間,我校共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99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7039人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提交論文2281篇,分別比“九五”增長90.5%、298.6%和95.5%。

其三,狠抓隊伍建設、環境建設,切實保障教學科研工作質量的提高

走內涵提高為主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是加強能力建設,重點是教師隊伍建設、硬件設施建設和軟環境建設。

近年來,我校教師隊伍建設以梯隊建設、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質量。

在教師梯隊和創新團隊建設方面,我們抓規模,抓結構,重點是抓學術水準。在結構上,學校緊密圍繞學科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使教師平均年齡降到42.5歲,50歲以下教授比例達到52.9%,中青年學術骨干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在學歷結構上,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63.4%。在學緣結構上,近五年新近補充教師中最后學歷為外校的教師達到78.1%,其中回國留學人員占25.7%。在學術水準和人才質量上,學校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國際視野,在“985工程”二期投入7700萬元用于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我校還堅持按照“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請進來”就是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和國內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學科前沿的講學或聘請為兼職教授、名譽教授;“走出去”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將一批批教師派往國外一流大學訪學研修;“沉下去”就是鼓勵教師理論聯系實際,“沉”到社會經濟建設的第一線考察調研,就是不為世俗誘惑所動,“沉”到書齋里去潛心治學。學校還提出“事業留人、機制留人、感情留人、正氣留人”,努力營造聚人氣、干事業、謀發展和出人才、出大師的和諧環境。

通過以上措施,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高、專業結構好、學緣結構優、科研能力強、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提高教學科研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強教學科研條件、公共服務體系等硬件建設是提高辦學質量、辦學水平的物質基礎。經過近六年艱苦努力,我校教學科研條件發生了根本變化,實現了幾代人大人夢寐以求的教授每人一間工作室,副教授兩人一間工作室的夢想。全校教學科研行政用房2005年比2000年增長192%;學生生活用房增長117%。實驗室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儀器設備總值由2000年的0.4億元增加到目前的1.99億元,“數字人大”校園網絡系統已發展為全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典型;我校還不斷改善教學技術硬件條件,95%以上的公共教室實現了多媒體化,教學環境建設已達到國際水平。過去學生反映強烈的“找老師難,找自習室難,找計算機難”的狀況一去不復返。

我們不僅重視隊伍和硬件建設,還高度重視軟環境建設。

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設是實現內涵提高、特色強校的重要保障。學校堅持“民主辦學,依法治校”和管理創新。通過完善并實施“三重一大”和其他一系列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人事、教學、財務等方面工作的安全、有序穩定運行,較好地實現了校令暢通,反映靈敏、運轉規范、質量提高的要求。

從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出發,學校積極推進內部治理結構改革,依照“三級架構、兩級管理”的原則,把改革的方向定位為提升校級宏觀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權威性與增強和調動學院管理的主體性積極性并重,理順校、院、系等三級組織之間的關系。探索建立了一批跨院系、跨學科科研機構,與教育部的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實驗室一并形成矩陣式的科研體系,提升了科學研究的能力。公務員之家:

學校還致力于建設“美化、綠化、數字化、人文化”校園,不斷豐富校園文體活動,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昨天我們學校男排在重慶再次戰勝西南政法大學,取得全國大學生男子排球超級聯賽的冠軍。

此外,學校還為發展繁榮人文社會科學鼓與呼,在外部環境促一流方面也下了大功夫。

最后,我們有四點思考和體會:

(一)科學定位、特色強校,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二)內涵發展、提高質量,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

(三)建設和諧校園,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保障

(四)千方百計地籌措辦學經費,加大投入是新時期高校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條件。

我們希望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一定能夠在2010年實現,并從現在起能夠讓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政府投入增加帶個我們高校發展,質量提高的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