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2:52: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發展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思考

黨的**大以來,我們黨總結歷史,面向未來,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在21世紀理論創新的最大亮點。學習實踐好科學發展觀,是擺在各級領導干部面前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面對轉型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積極主動調整發展思路,致力于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落后的社會生產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矛盾,是貫穿始終的基本矛盾。發展始終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決好發展問題,包括“要不要發展”的問題,也包括“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應當說,在要不要發展的問題上,全黨已經形成了高度共識,但是“為誰而發展”,“應該怎樣發展”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這些年我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一方面,中國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另一方面,廣大農村的發展嚴重滯后,“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反差。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長,另一方面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嚴重短缺,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的問題相當突出,發展的成果還沒有真正實現人民共享;一方面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的代價慘重,節能減排壓力很大,生態文明更是任重道遠;一方面一部分人確實先富起來了,另一方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分配不公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翻越警戒水位。這些現象尖銳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發展究竟是為了誰,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發展?

廣東經濟總量全國第一,但人均發展水平僅居全國第六。講廣東發達,主要指珠三角,而粵東、粵西、粵北則比較落后,有的甚至相當落后。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個話雖然不夠準確,但卻尖銳地指出了廣東區域發展嚴重失衡的現狀。就是最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也沒有擺脫對傳統發展模式的依賴,大量加工貿易型企業仍停留在為外商加工組裝、貼牌生產的產業低端,只能賺取幾個“血汗錢”。廣東尚且這樣,全國更是如此。傳統發展模式不能再持續下去了。面對轉型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痛下決心,轉變發展思想,轉換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路子。

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與現實利益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思考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要的是要繼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必須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不能墨守成規,要全面認識新形勢新任務,科學分析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新課題新矛盾,不斷作出理論上的新概括。解放思想要與時俱進。黨中央按照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也要以新的理論體系為指導,充分了解廣大人民群眾意愿,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探尋適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新時期黨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也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必由之路。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詣社會。科學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集中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建設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系統性建設過程。推動這一建設過程快速而健康發展必須靠科學發展觀指導。科學發展觀合乎邏輯地承載了“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雙重含義。在發展的價值取向上,強調為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謀求發展;在發展的根本動力上,強調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來促進發展;在發展的能力上,強調必須提高黨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在發展的條件上,強調必須積極創造發展條件,努力營造發展機制;在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強調要抓住發展機遇、強化發展意識、更新發展理念、創造發展環境、創新發展體制、增強發展動力、拓寬發展空間。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全國人民不斷得到越來越多實惠的過程。經過29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國國民經濟連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們已經具備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堅實物質基礎。從我國的現實國情來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如何確保在2020年或提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既是對各級黨委、政府的進一步要求,更是向廣大人民群眾和世界各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如何實現這一承諾,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崇高而十分艱巨的任務。順利實現目標,將對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將產生積極影響。相反,則會嚴重影響全面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必須從現在開始,就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并確保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事業之間、眼前與長遠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科學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加強黨的領導與建設。能不能始終帶領人民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對黨的根本考驗。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扎扎實實搞好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繼續積極穩妥、扎實有效地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使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充滿朝氣和活力。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收、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要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完成執政使命。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內涵

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解決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應對各種風險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和實踐方法。學習貫徹*精神,踐行*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點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這幾個維度中,筆者認為要特別著重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和最終歸宿,是核心和本質。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1]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深厚的歷史、現實背景,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我們黨深刻的執政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西方古希臘時期普羅太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都蘊含著樸素的“以人為本”的思想。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醒和自我發現,形成了后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對以人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規定和最有力的說明。馬克思在《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中寫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社會的一切發展,離開人就無從談起,社會的一切進步,離開人都無法實現,“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在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人的發展是其理論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標志,只有從現實的人及其自主活動、實踐出發,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以人的發展為尺度考察社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2]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同志告誡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他在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4]“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5]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重要標準,就是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把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一起來,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的具體落實;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了“*”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6]同志指出,“黨的領導、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創造,接受人民的監督。這里既有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共產黨人的工作方法”[7]。

由此可見,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同時又是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時代的新高度,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社會主義的新觀念。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思考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與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對于引導和推動社會發展起著全局和根本性的作用。對于執政黨來說,發展觀反映著黨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是體現黨生命力和先進性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深刻汲取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執政興國、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提出了劃時代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一個思想深刻、內容豐富、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論觀點的高度概括,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涵蓋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什么樣的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目標、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一、關于什么是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目的,科學是前提、是要求和方法。如果說發展是彼岸的話,科學就是到達彼岸的船。要實現什么樣的目的必須有與之相配套的工具和方法。這里面“科學”的內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如何認識“第一要義”?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抓住了發展,就抓住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

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成果都是在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不發展,我們面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新時期、新階段面臨的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等問題就無法解決,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們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小康,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緊緊抓住發展這一要義,時刻牢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既要縱向比看到自己的成績,鼓舞士氣,又要橫向比,以寬廣的胸懷發現差距,并集中精力縮小差距。發展必須長期堅持,沒有一蹴而就的發展,發展是第一要義,更是要長期堅持的第一要義。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專題

總理指出的五個統籌指的是哪五個統籌?

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什么是發展觀?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

科學發展觀應包括哪些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思考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引導到科學發展軌道上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結合,時代精神與文化傳統結合的全方位發展。我們必須從國際和國內大局出發,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著力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發展,是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最顯著的是,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一是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努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我們既注重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履行政府調節經濟的職能,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場缺陷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沖擊。二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努力提高調控的針對性。我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全局的傾向性、關鍵性問題。針對糧食減產、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嚴格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準入門檻,合理調控貨幣總量,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關稅稅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使“三過”問題得到緩解。針對結構性、輸入性的物價上漲問題,采取增加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降,通脹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努力提高調控的靈活性。既合理控制總量,又積極調整結構。一方面,堅決抑制投資需求膨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對農業發展、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國經濟實現了30年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要把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長期保持下去,更為艱難。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明顯減速,整個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國際油價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動,通脹壓力還不小。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已經并會繼續顯現,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國內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也不少。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煤電油運供應緊張,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明顯回落,股市、房市波動較大,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加。近期我們對宏觀經濟政策及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今后幾個月,還要密切觀察和有效應對形勢變化,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明年打好基礎。我們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還要看得更長遠一些,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從宏觀上看,必須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思考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引導到科學發展軌道上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結合,時代精神與文化傳統結合的全方位發展。我們必須從國際和國內大局出發,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著力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發展,是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最顯著的是,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一是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努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我們既注重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履行政府調節經濟的職能,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場缺陷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沖擊。二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努力提高調控的針對性。我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全局的傾向性、關鍵性問題。針對糧食減產、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嚴格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準入門檻,合理調控貨幣總量,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關稅稅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使“三過”問題得到緩解。針對結構性、輸入性的物價上漲問題,采取增加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降,通脹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努力提高調控的靈活性。既合理控制總量,又積極調整結構。一方面,堅決抑制投資需求膨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對農業發展、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國經濟實現了30年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要把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長期保持下去,更為艱難。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明顯減速,整個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國際油價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動,通脹壓力還不小。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已經并會繼續顯現,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國內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也不少。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煤電油運供應緊張,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明顯回落,股市、房市波動較大,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加。近期我們對宏觀經濟政策及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今后幾個月,還要密切觀察和有效應對形勢變化,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明年打好基礎。我們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還要看得更長遠一些,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從宏觀上看,必須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查看全文

漫談科學發展觀

十張嘴說不如親自看看,十只眼看不如親自干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不能搞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也不能練哄人騙人的“花拳繡腿”,更不能搞阻礙科學發展的“形象工程”。發展成果不是寫出來的,喊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只有真抓實干,才能創造實績、結出碩果。沒有干事創業的精神,沒有真抓實干的作風,沒有吃苦耐勞的品質,科學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形式主義,是阻礙科學發展的一顆“毒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急功近利,熱衷于搞花里胡哨、不堪一擊的“花拳繡腿”,造顯山露水、嘩眾取寵的“轟動效應”,滿足于“決心在嘴上、措施在紙上、制度在墻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做功”不夠,跑勁有余,不琢磨事,專琢磨人。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層少,工作習慣于看看文件、開開會議、聽聽匯報,下基層走馬觀花。一門心思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制造虛假政績,不僅是作風實不實的問題,而且是黨性純不純的原則問題。形式主義不僅是各項事業取得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

形式主義害死人,群眾也最反感。當前推進科學發展,就是要對形式主義下“猛藥”,做到人人喊打。我們不妨學學古代齊威王的做法。當年,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時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平安無事,東方十分安定。”于是,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爾后,他又召見阿地大夫,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坐視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聞不問;我知道你專門用重金買通我的左右近臣,讓他們替你說好話!”說罷,下令將阿地大夫及其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處死。此舉既懲治了哄上瞞下、瀆職無能的阿地大夫,也嚴懲了見利忘義、幫著下級弄虛作假的近臣,產生了轟動效應。群臣心生畏懼,不敢再弄虛作假,報告情況時也如實稟報。齊國因此而大治,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

唱功好的干部并非時代呼喚,做功硬的干部才是事業所需。做功硬的干部越多,推進科學發展的支撐就越堅實。實現科學發展,關鍵是一個“實”字,沒有求真務實的作風,再好政策也是一紙空文。任何一項工作,抓而不實,等于不抓;抓而不緊,等于沒抓;抓抓停停,抓了也白抓。只有把作風搞實了,科學發展的步伐才能穩健向前。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作風要樸實,為人質樸,思想淳樸,生活儉樸,力求于樸實中求真實,于真實中求創新,于創新中求發展。要多做快做認真做好那些費時費力見效慢、基礎性工作,對那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勞民傷財的事情堅決不干,杜絕前任出政績、后任背包袱,眼前出成果、后任吃苦果的現象發生。同時,要形成干實事、干好事有位子,說空話、耍花招吃苦頭的干部考評機制,真正讓形式主義沒市場、沒好處。

俗話說:“秀才不到田里來,見了麥子當韭菜。”人民群眾集聚在基層,黨的執政之基在基層,心系群眾魚得水,背離群眾樹斷根。哪個是“花拳繡腿”搞花架子,哪個是真抓實干一心為民,群眾最有體會,最有發言權。求真務實,關鍵要把“重心”放在基層,要真心實意、真刀真槍,幫助基層破解發展難題。這就要求下基層要講“土話”,不打官腔,不說大話。要懂得換位思考,切實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體察群眾疾苦。帶頭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以小見大、以小積大、以小搏大,以具體之行贏得群眾口碑。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思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1.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展的進步精神。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與它存在著實質上的區別。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樸素的重民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于“君”、相對于統治者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地位,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義。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于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說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以人為本,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則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2.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查看全文

在工作中實踐科學發展觀凸顯科學發展觀內涵

深入在我校開展以來,本人通過學習和討論,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重新思考學校和院系如何發展、怎樣發展的千載難逢的機遇,對建設合格本科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立足現實,總結過去,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全面揭示了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手段和基本要求,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如何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關系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是把握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基準,它既可以統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全局,也可以指導各層次的微觀工作,關鍵是要在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問題創造性地應用科學發展觀提供的思維基準,即要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本土化”。

二、高校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對科學發展觀有了一定的認識,在科學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中央和黨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還不高,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還不深;思想、作風和能力素質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這次在我校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可以使全體黨員把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提到新的高度,進一步形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共識,有效地解決那些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認識問題和實際問題,把科學發展推向新的階段,提高到新的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