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18 05:18:00
導語:科技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自治區黨委關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按照科技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工作的要求,為進一步深化對*科技基礎情況的認識,了解我區社會各界對科技工作就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出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的舉措,10月27日至11月3日,自治區科技廳陳大克廳長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組一行,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支撐*科學發展”為題,采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和發放意見征求表相結合的方式,先后赴*市、*市以及*、*、*、*等北部灣四市對當地部分縣區、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發展情況開展深入調研。調研組成員有蔣和生副廳長、宋文學副巡視員以及廳辦公室、發展計劃處、國際合作處、政社處、高新處、農村處和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十七大后六市開展科技工作的新思路
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特別是《*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得到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后,各市黨委、政府制定和調整了“十一五”發展目標,圍繞《*關于實施科學發展三年計劃的決定》出臺了當地科學發展的相關決定。調研中我們看到,科技工作是當地黨委、政府關注的一項工作,但是各地、各級的重視程度有差別,科技投入的差別很大,科技工作顯效的差異也很大。但是被調研的市科技管理部門在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當地特色優勢資源,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科技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市
*市提出要主動對接欽北防重點項目,實施總部基地戰略,延長產業鏈,著力建設三大基地、完善三大平臺、實施六大科技工程、開展六大科技行動(簡稱3366工程)。三大基地即特色優勢有色金屬技術開發與產業基地、生物質產業基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基地。三大平臺即技術創新研究開發平臺、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六大科技工程即工業產業科技支撐工程、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工程、節能減排科技示范工程、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民生科技提升工程。六大科技行動即產業創新體系建設與產學研結合促進行動、新農村建設科技引領行動、多區域科技合作行動、知識產權戰略行動、科技人才支撐行動和科學普及拓展行動。
(二)*市
圍繞*市提出實施“二次創業”,實現“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的目標任務,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一是完善科技政策環境,促進企業自主創新;二是加強對外科技合作,推進城市國際化建設;三是實施自主創新和品牌戰略,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四是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實現企業技術升級;五是完善獎勵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市
*市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實施一個戰略,爭創兩個城市,營造四個環境,建設三個平臺五個體系。實施一個戰略即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努力建設創新型*。爭創兩個城市即創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營造四個環境即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良好環境;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營造優勢人才聚集的良好環境;大力實施專利戰略,營造推進名牌工程的良好環境;提升特色產業創新能力,營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建設三個平臺五個體系即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創業孵化平臺;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科技投入體系、科研成果及專利技術轉化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
(四)*市
*市科技工作基本思路:一是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專利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促進自主創新。二是推進產學研結合,鼓勵和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協作,共建技術開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是圍繞*市委、政府提出的突出打造十大優勢產業,開展重大項目攻關。四是推進孵化器建設。五是提高農村科技水平,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六是推進部區會商項目實施。
(五)*市
根據*市市委提出把*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跨越發展的先行區,改革開發的實驗區”的要求,提出了樹立四種意識,爭創四項先進,以“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和繪制,支撐“千百億產業崛起工程”的實施的科技工作思路。樹立四種意識即樹立開放、創新、合作共贏和競爭意識。爭創四項先進即爭創第四輪創新計劃實施工作先進市;保持縣區國家科技進步考核通過率達到75%以上;爭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增幅排在全區前列;爭取科技投入增幅在全區前列。開展“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與繪制,有利于找準產業鏈“利潤池”,有利于整合資源,為產業升級指明方向。
(六)*市
*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思路:一是培育企業創新群體,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二是培育科學研究群體,增強科技研發能力。三是培育科技服務群體,提高科技中介水平。
二、科技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科技基礎薄弱。從科技人才來看,我區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三市,但人才總量仍然偏小,不能滿足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三市科研機構極少,創新人才嚴重不足,如*市只有科研院所11家,僅有人員147人。從財政科技經費投入來看,*、*、*三市的研究與開發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均不足0.5%。科技創新資源匱乏,自主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突出問題。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調研中發現,即使在*、*、*三個工業相對發達的城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很少,廣大中小企業R&D投入普遍不足,缺少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三市的大部分企業甚至缺乏必要的研發部門,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科技工作顯示度不夠。科技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現“政績”工程,不少地方領導對科技工作“口號”重視,沒有從人、財、物的資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導致科技工作在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上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顯示度。
(四)科技資源整合不夠。在科技資源配置整合上,有的地方沒有充分整合國家和自治區的科技資源,存在重復建設和資源共享度不高的問題。如*市就沒有充分利用*海洋研究所和*紅樹林保護重點實驗室的科技資源推進科技工作。*市和*市在紅樹林研究的資源上也沒能有效共享。
三、幾點建議
我區作為經濟后發展、欠發達地區,開展科技工作還存在不少障礙,需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把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讓科技服務于*經濟社會總體布局,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部署,科技發展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實現科技攻堅目標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國內和國外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創新跨越之路。
(一)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科技工作要有為有位,必須加強科技自身能力建設。做好科技工作必須解決必要的手段和一定的工作條件,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科技管理人員特別是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科技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績效。
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力度。堅持整體規劃、整合資源、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我區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繼續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人才小高地等研發平臺建設。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市場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促進其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橋梁作用。加強*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和*科技文獻共享平臺建設,推動我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的共享,避免重復購置,提高現有科技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水平。
(二)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加強科技政策的引導作用,加快建立科技進步監測體系,通過推動人大立法把科技進步指標納入市縣一把手和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績效考核指標,營造黨政領導真正重視科技的環境。加快修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出臺有關推進我區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加大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各項政策。貫徹落實《科技進步法》,引導和落實企業大幅度增加R&D經費投入。
(三)開展重點產業技術攻關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位的要求。要進一步明確科技工作的定位,突出重點,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確定的重點產業和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構造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制約我區汽車、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我區重點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北部灣經濟區發展。
(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
科學發展,關鍵在人。針對我區高層次人才稀缺的現狀,要積極引進和培育高水平創新人才及團隊。要圍繞我區重點產業,設立自治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專項基金,結合我區科研需求和基礎條件、學科建設,針對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突破,創新工作機制,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突”專家、“百千萬”人才等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結合全區現有創新資源,共同打造一批自治區級創新團隊。從各行業每年選拔一批中青年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幫助、推薦參與國家、省市(區)級等高層次科研項目等,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五)強化體制機制創新
從各級政府層面加強對科技資源的統籌安排,從源頭上避免科技資源配置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分散重復、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通過科技項目引導,以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重點,構建完善*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和共享。
(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完善知識產權協調機制,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抓緊制定實施我區知識產權戰略,大力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能力。加強專利保護,落實各種知識產權激勵政策,制定和完善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相關政策。深化企業專利試點工作和*專利試點縣工作。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加強多部門聯合協作,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七)擴大對外科技交流合作
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科技專題展等重大平臺,加強與國外,特別是與東盟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重點開展與東盟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大西南區域以及西部地區的省市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探索科技合作的有效機制,不斷提升合作的規模、層次、質量和水平。深化部區工作會商機制,爭取國家在項目、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合作研究開發、委托研究開發等多種途徑,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在我區實現產業化。
- 上一篇:地區企業科學發展觀創新思考與對策
- 下一篇:地區科技廳科學發展觀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