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課題
時間:2022-08-20 11:35:00
導語:中學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課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中學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實際,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著重理清發展思路,完善發展措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查找并研究解決事關學校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突出問題、熱點問題,并緊緊圍繞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健全學校德育管理體系等問題進行調研。主要認真完成以下三個調研課題,具體內容如下:
一、調研課題題目、參與成員及調研重點
1、課題題目《理清學校發展思路,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努力爭創民辦名校》
負責人:
參與成員:
調研重點:要實現爭創民辦名校,主要存在的問題以及整改措施是什么?
2、調研題目《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負責人:
參與成員:
調研重點:在推進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整改措施。
3、調研題目《健全學校德育管理體系,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負責人:
參與成員:
調研重點:在學校的德育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整改。
二、開展調研的步驟
1、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
(1)調研課題組根據調研題目,分別召開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座談會、走訪調查等形式,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和建議,找出存在的問題,理清發展思路和整改措施,為下一步整改做準備。
(2)分別召開教研組長、班主任、青年教師等代表座談會,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
2、三個調研課題分別形成調研報告。
三、調研要求
1、學校班子成員按各自負責的工作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掌握目前的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整改的思路及做法。
2、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各調研組要形成內容充實,前瞻性、針對性、創新性、操作性強的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總的要求是: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觀點鮮明、數據詳實、分析深入、對策有力、語言精煉、事例鮮活。
3、學校學習實踐領導小組做好協調工作,避免多頭調研、重復調研。
4、本次調研活動從2009年10月15日起開始,2009年12月10日形成調研報告,上報學校。
四、調研結果匯總
(一)課題一:理清學校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努力爭創民辦名校
通過調研,明確我校要實現爭創民辦名校,主要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1、我校是一所民辦學校,近幾年規模越來越大,社會聲譽越來越好,但招生的形式也日趨緊張,而有個別黨員和干部習慣于用過去的理念和發展方式開展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不善于解放思想,缺少活力、動力和競爭力。眼界不夠廣,思想不夠寬,方法不夠多,科學發展的能力不夠強。而這種適應和努力都需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一些黨員和干部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深,學習意識不強,學用結合不好,學習效果不理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忙于抓教學業務,不善于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不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這些都直接影響科學發展能力地提高。
因此,全面系統地進行一次科學發展觀活動是當前黨員干部必須要做的工作,對我們的思路拓展以及發展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通過學習來解放教職工的思想,提高他們的活力、動力和競爭力,擴大他們的眼界,拓寬他們的思想,進而增強科學發展的能力。
2、辦校幾年來,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特別是初中在全縣已有很響的知名度,年年中考都節節攀升。但是,我校在泉州乃至福建省的知名度就很小了,一大原因在于缺乏宣傳力度。因而,今后我校將通過電視臺、報紙等形式極力宣傳我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成效,以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二)課題二: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通過調研,推進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不少教師不能正確理解新課程,存在抵觸或無所謂心理;
2、大部分教師包括學校領導追求教育教學質量重在看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
3、有些教師認為不講或少講就是落實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對此,學校通過調研、整合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強管理,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1)成立學校新課程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規范和統籌全校的課改工作,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統抓全局,定期檢查。教導處組織實施,并督促各教研組嚴格執行。同時要求領導小組具有創新和變革的能力,能在民主參與、科學決策、依法辦事的原則下管理學校,具有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
(2)研究制定《學校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指導全校各學科的課改工作。在方案中明確新課程實驗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和階段目標;明確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理念。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等。
(3)研制《新課程新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具體促進和指導教師課改行為的落實,使新課程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公務員之家:
2.抓好培訓,為新課程實施夯實基礎
學校如何組織好教師的培訓,通過培訓讓教師正確理解新課程,直接關系到課程的落實效果,為此必須下大功夫,要在課程實施前和實施過程中開展高質量的培訓。
(1)建立嚴格的學習培訓和實踐制度。不僅使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而且保證學習和培訓始終貫穿著實驗的全過程,在學習培訓中轉變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回到學習培訓中解決問題,再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提高,如此循環,形成“講座+觀摩+研究”的培訓模式。
(2)在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集中抓課堂試教工作。試教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嘗試階段。以教研組為中心,各組安排以打破傳統、解放學生手腳和頭腦為主的聽課活動,試著運用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學方法,讓教師逐漸在實踐中感悟、體驗新的方式所帶來的喜悅。
提高階段。由各組推選最能體現新的課改理念的教師擔任公開課教學,然后集中評議,對課堂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大家群策群力,尋找解決的出路、辦法,再進入第二輪、第三輪試教,直到挖出我們自己認為的成功課例。
創造階段。在認同學校成功課例的同時,抱著不停留于現狀的思想,組織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再去觀看購買的新課程教學錄象,從中發覺并總結優點,和學校的成功課例進行比較,尋找差距,這樣反復幾輪下來,教師在不知不覺提高了自己,使課堂教學在貫徹新課程精神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貫徹主線,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突出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體現這樣一條主線即:一個思想,兩個轉變,三個開發。一個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兩個轉變是: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三個開發是:教師資源開發,學生資源開發,教材資源開發。而貫徹這一主線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是重點是關鍵,故對課堂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以保證課改工作健康、有序的進行。
(1)在新課程中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課堂上出現了新面貌,但有些教師舍棄了傳統教學中的優秀方法,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不敢講,認為教師不講或少講就是落實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通過組織學習、討論使大家明白:課程改革并不是傳統教育的全盤否定,而是發揚和保留傳統教育中有價值的東西,解決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對于傳統要繼承、接受、也要借鑒,更要樹立改革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勇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善于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實踐的理性水平。
(2)解決好教師角色的問題。
在新課程中能不能解決好教師的角色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角色是否轉變,直接影響新課程的實施,直接影響著教學過程的性質和教學結果的質量。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①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②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鼓勵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使學生健康地走向未來。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新課程要求師生互教互學,平等對話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應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發現自己的潛能和性向等。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的進步,提高教學水平,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
(3)解決好課堂討論形式化的問題。
有的課堂為形式而形式,比如說有的教師因有別人聽課或參觀才用新教法,平常依然用老辦法上課;有些課有熱熱鬧鬧的現象,但測驗成績不妙。其實“熱鬧”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只是制造了一種氣氛,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主要問題還在于課堂上學習活動量大并不一定思維活動量就大,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動口動手更要動腦,只有思維量大了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發展學生。為此必須明確: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采用和堅持,不能只用來裝裝樣子,但也要適時而用。那么一般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呢?應把握以下幾點:出現新知識時用;依靠學生個人力量解決問題困難時用;學生意見不一致時用。當然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課堂上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該不該用。
(三)課題三:健全學校德育管理體系,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通過調研,在學校的德育管理體系中存在這些問題:對學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德育理念陳舊。
對此,學校通過調研、整合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對學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學校成立了教育處為中心的職能處室;分管德育的年段長、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學生會、團委等群眾學生團體的三級德育工作隊伍,構建適合學校實際發展的德育體系,保證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途徑,營造和諧的德育育人環境。
2、創新的德育理念。
(1)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本。作為四高人都要做到尊重人的發展,尊重人的尊嚴,努力做到以人為本,與人為善,與人同樂,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尊崇個性,弘揚人本,育德育智,健體健心。“讓人人都得到發展”是錦州四高中最基本辦學理念。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德育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認清學生既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主體,學校的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把關心人、激勵人、發展人和塑造健全人格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高揚人生、健全人格、崇尚人文的德育,把學生真正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尊重理解他們、關心愛護他們,通過各種德育活動,幫助他們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構建人性化的校園文化。構建一種創新、多元、人性化的校園文化。創新的文化讓校園充滿勃勃生氣,處處有日新月異的創造,人人有創造的沖動和體驗,多元的文化讓校園舒展精神自由,讓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行為相互交流,和諧和人性化的文化讓校園散發沁人的溫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環境的融化和感染的力量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個有效的基石。
(3)真誠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教師在教書育人各個環節中要用思想情感、語言、身教等影響教育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創設平等寬松的情境;放下架子,以一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的身份與學生打成一片,尊重學生的情緒體驗、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掘學生創造的潛能。即使是犯錯誤的同學,其人格也要受到尊重。無論是什么樣的錯誤,都要心平氣和地和他們談心,使其認識自己的錯誤。我校在處分學生問題上,包括被學校嚴肅處理的學生,也沒有產生抵觸情緒的,都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處分和教育。在教育學生時,根據實際情況,嚴中有寬容,嚴中有彈性,這就是對學生“盡其所長,恕其所短”,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學生在批評中抬不起頭來。如果一味嚴,不留絲毫余地,學生往往難以接受,容易形成師生的對立或口服心不服,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情、嚴中有度、嚴中有方,使學生對老師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畏之。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出于真誠的愛。嚴以愛為基礎,愛以嚴為前提,只有嚴與愛有機的結合起來,愛而不縱,嚴而不兇、嚴而有理與嚴而有節。嚴是愛的具體表現。愛是嚴的最終目的。嚴格之水只有滲透情愛之蜜,才能成為愛的甘露。
(4)德育工作必須有與時俱進。總書記關于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是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為認真貫徹“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使“知榮明恥”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并內化為自覺行動,引導全校師生圍繞“知榮辱、揚美德、樹形象”的具體要求,把行為真正規范到社會主義榮辱觀實踐中來;我們向全校師生發出樹立正確榮辱觀的八項要求。以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形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明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在一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在道德實踐活動和中學生行為規范的貫徹執行中,進一步優化我校的校風,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課程改革、鞏固學校專項治理的成果、構建和諧學校”等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 上一篇:德育異化的藝術教育特征論文
- 下一篇:造林地整地植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