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時間:2022-04-17 06:46: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發展農業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的關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農民主體作用的關系、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與新村建設的關系等。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農村和農業發展呈現了積極態勢,但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局面尚未改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發展相對滯后,三農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農村發展與城鄉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仍有較大反差,體現為物質、精神、社會等多個層面的差距。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比較困難;農業生產效率比較低,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相對落后,鄉村面貌相對落后。可以說,三農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薄弱環節。
二、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導方針
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1]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應從這幾方面入手: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任務是發展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就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中央確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句話、二十個字”的總目標和總要求,頭一條就是“生產發展”。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主要途徑。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必須首先立足于農村產業的發展。無論是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改善生態環境,都必須以現代農業為基礎。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為本落實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以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目標,都是緊緊圍繞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讓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等等這些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處處體現了以農民為本的思想。
生產發展要依靠農民,生產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是生產發展的第一要素,同時生產發展也是為了農民,造福農民,使農民充分享受建設和發展的成果;生活富裕就是讓農民生活富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也是我們黨在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鄉風文明,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通過農民的文明,來體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就是指村莊形象必須清潔、整齊,生氣勃勃,人與人之間和諧,生態環境好,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出一個友好型農村;管理民主能否實現,關鍵在農民,農民必須具有科學的民主意識,通過民主選舉、民主議事、民主決策來實現科學的管理民主化。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發展就是要以“二十個字”為目標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貫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推進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農村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兼顧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其宗旨和目標是使城鄉經濟社會能夠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在中國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條件的新形勢下,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單純就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而要跳出三農抓三農,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大格局中來謀劃、來推進,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一方面要不斷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另一方面要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政策限制,著力培育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統籌城鄉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打破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幾方面的關系
1.發展農業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的關系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主要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農民富裕起來。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要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實現農民增收,要著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的潛力,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民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在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民的教育、社會保障等支出,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生產水平,從而實現發展農業生產的目標。
2.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農民主體作用的關系
政府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但政府主導作用并不是要政府包攬一切,而是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政策、資源配置、搞好服務上,放在引導、支持和服務農民群眾上,放在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條件上。為此,要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強化服務職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特別是要強化創新建立新形勢下服務新農村的長效機制和制度。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這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即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農民既是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主體,是推動這一事業的主要力量,又是建設新農村的利益主體,是這項事業的直接受益者。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就是要一切從農民的愿望和實際出發,廣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擴大農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程度。
3.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的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農村社會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滯后,只有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才能讓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然而,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又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正確的思想意識、良好的文化條件和穩定的社會環境,需要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重點是發展農村基層民主,著力推進村務公開,加強農村黨的組織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健全黨組織上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重點是要在農村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破除封建迷信,移風易俗,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豐富農村文化,努力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良好環境。加強農村社會建設,重點是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體育等社會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與城鎮的差距,讓農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和醫療保障,改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4.新農村建設與新村建設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是農村的硬件建設,還包括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的軟件建設,絕不等于單純的村莊整治和新村建設。新村建設只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建新房、蓋新樓等都只是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內容之一,而非新農村建設的全部,兩者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不能混為一談。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的目標,是一項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全面的、綜合的系統工程,要求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適應;要求農村不斷增強生產、生態、人居、休閑旅游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要求農村逐步建立起結構均衡、特色鮮明、質量較高的現代經濟結構和現代社會結構;要求建立起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城鄉關系,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如果對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要求理解得不深入、把握得不全面,就很容易把新農村建設引入歧途,搞成所謂的“新村建設”,甚至導致出現“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1).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生態型會計體系構建論文
- 下一篇:企業科學發展觀財務預算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