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藝與科學發展觀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8 09:08:00
導語:生態文藝與科學發展觀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歷史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和實踐,和諧社會的建設和推進,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發展相當活躍、收獲頗豐。科學發展觀與和諧文化建設、唯物史觀與當前文藝創作、文化研究、生態文藝批評、網絡文學及其理論發展、關于底層文學的理論探討都是近5年來提出并取得很大進展的一些文藝理論問題。現就一些比較重要的文藝理論問題做一疏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編者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生產力空前提高和社會經濟總量迅猛增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人類在改造自然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如人口失控、環境污染、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等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不無遺憾地深切感到,物質財富的創造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幾乎是同源、同步地降臨到人間,人們往往尚未來得及享受和品味現代化的成果,就頻頻陷于惡劣環境的困擾與折磨之中。更為嚴峻的是,當今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不僅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而且也擴展為新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如何開辟一條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已經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關切。以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在21世紀之初就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發展理念,為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思路,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開拓了廣闊視野。就此而言,我國方興未艾的生態文藝批評的出場可謂適逢其時,它是“人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
然則,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現狀如何呢?它在發展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視域下予以認真總結。
在我看來,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經過了一段短暫時間的“西天取經”之后,目前正處在良好的文藝生態過程中。首先,它初步生成了創作與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我們知道,文藝批評固然具有超前引導文藝創作的功能,但它的基礎仍然有賴于文藝創作本身的發展,缺乏豐富文藝作品支撐的文藝批評只能是胡說八道。從這一點來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始終是與生態文藝創作齊頭并進的,已經初步生成了創作和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生態文藝創作異常活躍,涌現了包括姜戎、陳應松、葉廣芩、胡發云、哲夫、郭雪波、阿來、李青松、陳桂棣、徐剛、莫言、賈平凹、張煒、李松濤等著名作家在內的一支實力雄厚、生態意識明顯的創作隊伍,也奉獻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生態文藝作品,其中像陳應松的“神農架系列”(2001—2004)、姜戎的《狼圖騰》(2004)和阿來《空山》的第二部《天火》(2005)更是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生態文藝批評也呈現出異常繁榮的發展態勢,生態批評隊伍日趨壯大,生態批評研究日趨深入。在魯樞元、曾繁仁、曾永成、徐恒醇、胡經之、王先霈、王寧等知名學者的大力提倡下,在王諾、趙白生、宋麗麗、劉蓓、彭松喬、蓋光、陳劍瀾、韋清琦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人積極參與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正在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其中像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2000)、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000)、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2003)等論著,從某種意義來看,更是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次,它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毋庸諱言,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崛起是直接受到西方生態批評的啟發而產生的。所以,以介紹西方生態批評為己任的“譯介式”生態批評無可爭辯地獲得了話語優先權,像王諾的《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朱新福的《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梁坤的《當代俄語生態哲學與生態文學中的末世論傾向》、劉蓓的《生態批評研究考評》等論文,宋麗麗直接與西方生態批評家對話的文章,特別是王諾的西方生態批評專著《歐美生態文學》(2003)都是很有分量的西方生態批評研究成果。不僅如此,從事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特別注重對西方生態文藝創作和生態文藝批評的推介,如《世界文學》2003年第3期,有一輯就是“美國生態文學小輯”;清華大學出版的《新文學史》叢刊就設有“生態批評”專欄,選載英美生態批評譯文。這些有關西方生態批評的研究和介紹,為中國21世紀生態批評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而中國本土生態批評研究的崛起,更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從最近幾年的生態批評研究來看,以中國本土具有生態意蘊的文學文本和理論文本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與著作正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并且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趨向年輕化。這其中既有錢中文、陸貴山、童慶炳、李衍柱等學術前輩的有意介入和推動,也有陳炎、王德勝、張皓、黃秉生、彭松喬等學人的著意建構,還有一批更年輕的研究生的積極參與,目前已經取得了一批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張皓主編的國內第一套文藝生態探索叢書(2002)、彭松喬最近推出的《生態視野與民族情懷——生態美理論及生態批評論稿》(2006)以及以黃秉生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廣西民族大學文藝學學科對民族生態美學與民族生態文學批評的研究尤為值得關注。無論是側重于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是側重于中國本土生態批評建構的學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辛勤耕耘,又注意互相取長補短,這無疑為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發展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
其三,它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在生態文藝批評的首倡者魯樞元、曾繁仁等學者的引導與規范下,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的話語形態真正體現了多元共生的生態精神。有人曾經在《文藝報》上撰文專門論述生態文藝批評的多元話語形態,將之概括為“宏闊的、開拓建設的生態批評觀”,“激進的、生態主義的文學批評觀”,“溫和的、以人為本的生態批評觀”,“低調的、要求學理化的生態批評觀”,“寬容的、主張多元化的生態批評觀”等五種基本形態。雖然這種概括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國生態文藝批評實際,但是說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已經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則是可以肯定的,其中主流的生態批評聲音十分強勁,同時邊緣的生態批評聲音也頗具特色。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生態文藝批評會議的召開總是予人以和諧、進步的積極效應。以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社教司支持下2005年8月19日至22日于山東青島舉辦的“人與自然: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例,會議吸引了國內外180多位學者與會,收到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并分為“中國當下的生態文學與生態美學研究態勢”、“西方的生態批評與環境美學”、“東方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四個論題展開研討。盡管研討會上大家的觀點有很大不同,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但由于主辦者及在場學術前輩秉持多元話語共生的學術胸懷,會議開得十分圓滿,達到了團結廣大學人,推進生態文藝批評研究和生態美學研究的預期目的。
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取得的巨大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它目前正處在良好的文藝生態過程中也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這并不等于說它就不存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盲點。當我們把它放在科學發展觀的視域下進行學科反思時,我們依然能感覺到它存在若干明顯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糾偏補弊。我以為如下幾個方面應該成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一,加強對當前中國生態文藝創作的批評與研究。生態文藝創作是生態文藝批評的基礎。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對當前中國生態文藝創作現象的批評與研究,改變目前存在的生態批評滯后于生態文學創作的現狀。我認為可以分為生態報告文學、生態小說、生態散文、生態詩歌和生態文藝媒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批評與研究,其中生態報告文學和生態小說是重點。像徐剛的守望家園系列、李青松的綠色森林系列、王治安的長篇報告系列、陳桂棣的農村社會生態系列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生態報告文學,像哲夫的《黑雪》《毒吻》《天獵》《地獵》《極樂》等生態危機系列、郭雪波的《沙狐》《大漠魂》《沙狼》等草原生態系列、陳應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狂犬事件》《松鴉為什么鳴叫》等神農架生態系列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生態小說。第二,重視對中國文學史上經典文學文本的生態批評與解讀。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也留下了許多包含生態意蘊的優秀文學作品。但是,我國當前的生態批評研究對這方面內容的涉及顯然是不夠的。今天,當我們建設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時候,就應該運用生態批評的方法重新進行解讀,發掘其中蘊涵的豐富生態意蘊。像對我國三大民族史詩《格薩爾》《瑪納斯》《江格爾》中的生態意蘊解讀,對《西游記》《聊齋志異》“三言二拍”中的生態意蘊解讀,對現代文學作家沈從文等人作品中的生態意蘊解讀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第三,突出對中國當前文化生態的批評和研究。隨著大眾傳媒時代和消費社會的來臨,文化生態問題日益凸現出來。然而,我們的生態批評對這一領域產生的新型審美文本研究遠遠沒有跟上節奏。與傳統的審美文本不同,在大眾傳媒時代,“只需要找到特定時空范圍內別人還不知道的事件,把它投放到日常生活中,讓每個人以此表達人生在世的種種關切和愿望,表達纏繞在人們起居之間的人生情緒——
一個審美文本的誕生和閱讀便告完成。”因此,超級女聲、網絡戀情、電子游戲、韓劇之類的新型文化審美文本便會以其容量巨大的情緒樣態改寫我們的“文化生態場”。這就需要我們的生態批評發揮積極的文化引導與規范作用,對大眾傳媒中廣為傳播的虐待動物、圍觀強奸、江河污染等有違生態倫理道德的文化現象及時展開切中肯綮的批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生態的和諧,進而在鮮活的時代文化中撒播生態文明的種子。
- 上一篇:會計對科學發展觀念的思考論文
- 下一篇:政府投資項目監督檢查通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