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財務貫徹科學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4-18 10:05:00

導語:高校財務貫徹科學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財務貫徹科學發展觀論文

提要從經濟學邏輯推理和改革實證的角度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進行了深入分析。證明社會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一體化理論

1高校后勤體制改革的理論分析

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機關及學校自辦后勤服務的組織模式,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看來,是一種“一體化”的現象。本文中,我們將嘗試運用一體化理論來探討高校原有的一體化后勤服務的組織模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是否有效率?如果沒有效率,那么對它進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1.1一體化理論批判

計劃與市場都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對原有體制的否定,所真正否定的其實只是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而不是否定計劃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任何組織———無論它是企業,還是行政機關……,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個計劃體,是飄浮在水中的一塊塊黃油(科斯,1937)。一個組織,不論是大到可以敵國的跨國企業,還是小到兩三個人的作坊,它都是借助于計劃來配置內部的資源的。在這里計劃的具體表現是管理,其本質上是一套命令決策體系,而不是市場中的選擇決策體系。由此來說,市場經濟體系中的組織的邊界分析,其所研究的實質就是判定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計劃手段與市場手段兩者之間的邊界。

那么如何決定這個邊界?效率依然是我們思考這一問題的基本著眼點。具體來說,就是組織的邊界取決于計劃和市場兩種模式配置資源效率的高低對比。如果某一種經濟活動,計劃模式的配置效率高一些,則將該活動內部化、一體化到組織中就是最優的;相反則通過市場來配置它更優一些。當然,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范疇在本質上來說探討的也是組織與市場的效率對比問題。

在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的世界中,交易(合作)的各方面臨著兩大難題:合作收益的分配問題與合作過程中的決策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組織內部的管理、市場競爭和社會規范的約束。

某一項經濟活動具體采用哪一種途徑來進行,這取決于以上三種途徑的效率對比。由于社會規范的作用較為間接,這里便不做考慮。對于組織內部的管理而言,制度經濟學一般將組織視為一個科層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分配問題是借助于組織內部的監督與組織的集中決策機制來完成的。對于市場機制而言,它是通過競爭來完成分配與決策問題的。具體來說,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人之間的競爭將協調合作收益在交易各方之間的分配;而市場中的決策則是一種分散決策的機制。

從總體上來說,市場與組織這兩種途徑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差別就具體表現在這兩個方面。在有限理性和不對稱信息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將社會中經濟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視為一個委托鏈。由于信息在委托鏈上的傳遞過程中會發生損耗,所以委托鏈條越長,組織內部的監督成本和市場分散決策的風險———也可表示為一種損耗———就越大。對于生產特征存在差異的不同產品來說,它們的信息結構是不同的,因而它們各自的委托鏈條上的監督成本和分散決策風險也就是不同的。這些不同就匯總為市場與組織在這些產品生產與分配配置上效率的差異。因此,不同產品的最優配置途徑也是不同的。

另外,市場結構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市場與組織兩種途徑的效率對比。某種產品的市場供給者眾多的話,那么他們在交易中的談判勢力就會較弱,他們在收益的分配上就將處于弱勢,從而組織向外購買它就比內部化它的生產相對優越一些,具體來說就是花費在搜尋和談判上的交易成本會相對較低。1.2我國高校后勤一體化與反一體化理論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們要探討高校是否應該將后勤服務一體化到其組織內部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分析高校所生產的產品與后勤服務產品兩者各自的特征。

從歷史上來看,高等教育自誕生以來的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依賴于政府的財政,而更接近于純公共物品的屬性。但是近年來,國際上高校的產業化、國際化和私有化浪潮日益興盛。在這一過程中,學術界對高校產出的社會經濟屬性的認識開始分化。這種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我們對高校后勤改革的認識。因此,澄清我們對高校產出社會屬性的認識,確是當務之急。

高等教育的產出既具有部分公共品的屬性,也具有部分私人物品的屬性。因此,許多國家高校的經費收入既包括了福利性的財政撥款,也包括了私人購買性質的學費上繳。而即便是美國的私立大學,它們的辦學經費也要部分地依賴于各級政府的投入。

從本質上來說,高校的后勤服務是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工作與生活保障的,這其中包括了師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務和教學科研的運行保障服務等內容。顯然這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我們所理解的私人物品,即它們的消費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

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對公共品的配置是無效的,而在私人物品的配置方面則是有效的。這一理論在分析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方面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在具體分析組織與市場的邊界方面,卻缺乏進一步的解釋能力。以我們這里的分析為例,我們所討論的高校組織對高校后勤的一體化問題就難以從該理論得到足夠的支持,因為這一問題并不能簡單地用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來表述。這里的關鍵點就是,如我們以上所分析的,高校的產出既具有公共品的屬性,也具有私人品的屬性,而高校的后勤服務卻具有私人物品的典型特征。要分析將這二者的生產活動納入到一個組織內部是否有效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有借助于前面所探討過的一體化理論。具體來說,我們需要比較,將后勤內部化到高校組織內部的運行成本與高校從市場中購買后勤服務的交易成本之間的差異,從而合邏輯地給出這一問題的解答。正如我們在原有體制中所看到的,后勤服務被內部化到高校組織內部,這意味著高校內部的科層管理體系要增加和延長相應的委托鏈,以解決內部化后對這一部分經濟活動的監督與決策問題。這些工作給組織帶來的是內部管理成本的增加。而在市場中,由于衣食住行等產品的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這類產品的市場供給者眾多,所以高校從市場中購買該類服務的交易成本并不高。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高校組織在其內部解決后勤服務問題這一做法相對于向外購買這類服務來說,在成本耗費上處于劣勢。這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看,我國高校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旨在將后勤服務剝離出高校組織的做法,是符合效率原則的。這一判斷可以從我國現已開展的高校后勤體制改革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得到證明。

2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實證分析

自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工作會議以來,我國高校后勤體制改革在整體上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從總體來看,全國許多高校后勤服務的供給效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了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需要,而且在服務質量上也上了一個臺階。由于缺乏全國性的整體數據,所以我們在此僅以部分學校在膳食、學生宿舍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為例,來說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效率意義:

2.1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最早從高?;锸掣母锶〉猛黄?/p>

20世紀90年代前,高?;锸持饕稍瓉淼纳攀程庁撠?,由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辦伙食,體制僵化,機制不活,不講成本核算,造成了盡管學校對后勤的投入較大,但高校食堂條件依然簡陋,品種單調,質次價高的現象普遍存在,師生意見很大。為了高校的政治穩定,當時的高校校長要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辦好伙食上,那時人們戲稱高校的伙食是政治辦伙食。20世紀90年代后,以伙食改革為突破口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高校領導逐步下放給辦伙部門一部分辦伙自主權,后勤紛紛引進企業化的運行機制,加強了內部管理,加強了成本核算,高?;锸橙〉昧嗣黠@的成效。例如,原華中理工大學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分散在各個食堂的物資采購權全部收回集中采購,通過市場運作,合理獲得季節性差價和批零差價,取得了明顯的效益。1994~1995年,他們以7500元/t的價格從生產地采購白條肉100t進入自建冷庫存放,兩個月后,市場上白條肉價格上漲到10500元/t,一次性賺取季節性差價30萬元。在新米上市季節,他們從產糧區以1.2元/kg的價格采購大米50萬kg存放進糧庫,不久,市場上的糧食漲至1.4元/kg,一次性獲得季節性差價10萬元。這樣的例子每年都有不少,通過捕捉商機,規模采購,使該校降低了伙食成本,提高了伙食品種和質量,改善了進餐環境。現在,該校的食堂經營和服務已經可以不再依靠學校的無償投入,進入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2.2政府主導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推進4年多來,高校后勤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過去完全依靠國家按照計劃投資建設基礎設施的辦法已經成為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由于國家財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極為緩慢,造成了高校后勤設施嚴重不足與廣大人民群眾希望子女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說明,依靠一體化的方式解決高校后勤面臨的問題是低效的。因此,引進社會力量辦后勤才成為政府和高校的共識。1999~2002年4年中新建的學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設總量超過了過去50年的總和。高校后勤實體也紛紛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進行內部的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按照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多元化的思路參與高校后勤的建設,取得了過去學校辦后勤所沒有的成績。例如,某高校后勤集團按照企業運作建設學生公寓,突破了以往高校職能部門牽頭建設大型工程的模式,明顯提高了效率和效益。該后勤集團于2002年建成的一批新學生公寓和食堂每平米造價僅700余元,比校外房地產商銷售給學校的學生公寓每平米造價便宜50余元,而相比過去學校自己投資建設的學生公寓,則便宜數百元之多。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該校后勤集團對學生公寓的設計、材料采購、以及工程建設進行了嚴格的招投標、對主材的品牌和價格進行嚴格把關,對工程進行了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嚴格管理,對成本進行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嚴格審計,使學生公寓的建設降低了造價和成本。在新的體制下,雖然該工程的造價下降了,但是質量卻有了一定的提高,該學生公寓被評為某市的優質工程。

參考文獻

1崔玉平.高校后勤改革的經濟學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1)

2曹淑江.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經濟學分析[J].江蘇高教,2002(1)

3葛茜,黨建忠.高校后勤改革的經濟學分析[J].價格與市場,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