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城市建設論文
時間:2022-04-24 09:5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城市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城市特色
【論文摘要】一個城市的特色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內涵、城市建設風貌密切相關。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許多城市建設變化巨大,但不少城市卻在高速的發展與建設中迷失了自身的特色。在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建設應該通過更為科學的城市規劃、更為有效的城市建設管理對城市地理環境特征、傳統地方文化予以高度尊重;對城市的整體建設風貌進行控制與引導。
城市特色,是一個較為寬泛、模糊的概念。通常而言,一個城市的特色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內涵、城市建設風貌密切相關。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許多城市建設變化巨大,但不少城市卻在高速的發展與建設中迷失了自身的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被所謂的現代化城市格局所取代,失去了相應的自然地理特征、寶貴的歷史魅力與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氣息。
一、現階段我國城市特色塑造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市形象定位出現偏差
進入九十年代后,一些城市一窩蜂的建高層建筑,動輒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中央商務區(CBD)。據報道,中國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連美國都會感到汗顏!
正是這樣的城市整體定位偏差,使城市決策者、管理者乃至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建設方面造成心理錯覺,反映到具體建設工作中就是唯高大是論,處處以所謂的現代化標準去建設,缺乏對當地綜合特征的分析與思考,導致城市具有價值的傳統風貌喪失殆盡。
2、對城市自然環境的漠視
長期以來受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觀念影響,對城市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缺乏尊重、城市本色喪失。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水平較低,缺乏保護、非科學利用,生態環境建設的效果不理想,屢屢出現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甚至建設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以至城市生態環境仍在繼續惡化,甚至威脅到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
3、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破壞
古城不古、仿古不精成為原本具有歷史文化的城市建設最突出的通病,一些城市,興建一條明清街,這種仿古街既沒有歷史記憶,也沒有人文積淀。而真正的歷史古跡卻大拆。襄樊宋明城墻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實亡,高速路穿過中山陵綠地區,高架橋迫使三元里抗英炮臺搬家等。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城市擁有大量的、極其寶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來自天賦和歷史積淀,一旦受到破壞,就不可能復得。
4、雷同無序的規劃建設
如果說保護是為了繼承傳統,創造是為了引領現代,那么中國現在不少城市可謂既無保護也無創造,城市建設的一味模仿造成大廣場,商業街、標志性高樓大行其道,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并未換取一個宜人精致、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設風貌上缺少對主導風貌的統一認識,導致中西古今風格穿插混雜,色彩形體雜亂無序。
5、保障機制與手段缺失
目前我國雖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條例法規,但對于不少歷史街區、傳統城區仍缺少法律上的保護與意識上的關注。另一方面,從我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來看,城市設計不具備法定控制效力,而控制性詳細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又在技術層面不能對城市風貌(空間尺度、色彩、材質、環境要素)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控制。
總之,在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建設不應將城市特色作為城市發展的犧牲品,而應該通過更為科學的城市規劃、更為有效的城市建設管理對城市地理環境特征、傳統地方文化予以高度尊重;對城市的整體建設風貌進行控制與引導。在建設實施管理方面積極創新,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建設實施管理機制。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重點
1、尊崇自然環境,科學保護與利用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城市規劃中影響巨大。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觀是城市形象的-個重要因素,譬如說杭州的西子湖,桂林的山水等本身就是與其城市形象聯系在一起的。對于那依山傍水的城市來講,這些天賦的自然資源,若加上精心的規劃、整理,必然給城市形象增色不少。
2、凸現歷史文化,堅持傳承與發揚
(1)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是凸現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而城市則為歷史文化提供了繼承與展示的載體。我國許多城市擁有大量的、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旦受到破壞,就不可能復得。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保護好城市傳統特色與歷史文化。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高速的城市建設發展中,一方面對歷史文化保護意識不足,單方面注重歷史文化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其文化價值,在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街區和建筑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對歷史文化傳承方式上理解偏差,在改造建設中拆除真文物,興建假古跡,大搞人造景觀,花費很大,卻搞得不倫不類;要么只是針對定級文物遺址進行了保護,而對周邊城區卻缺乏控制與協調,使歷史文化的保護孤立化。
歷史文化的保護應根據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方式。在規劃設計方面,對于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注重周邊環境的控制與協調,明確保護層次。在建設管理方面,應通過立法形式,頒布歷史文化保護條例與建設管理細則,使保護規劃與設計落到實處。
(2)弘揚當地文化,提升城市品味。城市特色是一種文化的積累和發展,需要一個較長過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形成和完善。世界上許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鮮明、別具一格而名揚天下,其建設規律就是在遵循城市本地實際情況、結合本地文化,因地制宜地確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建設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結合,同時也是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區域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結合,文化競爭力表現為文化的創新能力,也就是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中能否形成先進的文化價值體系。因此各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結合外來先進文化,取精華、去糟粕,明確發展方向和特色定位。
城市文化內涵決定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目前城市競爭日趨激烈,城市與城市之間正從經濟競爭走向以文化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城市品牌起到的是升華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包括了城市管理、市民素質、法制意識、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體現,則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和引導。一個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給予我們人文精神力量的基礎,而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給予我們人文精神的動力。只有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城市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城市文化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文化多元、面向未來的發展,才能促進城市品牌向更高層次發展,提升城市品牌的競爭力。
3、梳理城市風貌,加強控制與協調
一個城市的風貌是否能夠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取決于城市的建筑風格是否能做到統一協調,如青島的藍海、綠樹、紅瓦;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地中海小鎮的退臺式白墻紅瓦等城市風格均給人們留下過目不忘的經典印象。筆者曾在《貴州仁懷茅臺風貌規劃》提出“工業做加法、居住做減法、功能做乘法、風貌做除法”的規劃策略,其核心理念就在于,一個城市的風格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在城市中提煉一種核心風貌要素,并將其作為這個城市的建筑符號,以“二八原則”做到統一與對比協調,是城市建設當中的重要手段。
4、建立保障機制,引導建設與實施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規劃,更需要規劃實施的建設保障機制。從我國目前城市建設狀況而言,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是影響城市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為此,必須在這兩個方面尋求改革與創新。
規劃編制方面:突破創新,加強城市設計導則對城市特色的控制與引導,并爭取納入法定范疇。在規劃評審、審批制度上提高城市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城市決策者應當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杜絕領導換屆則規劃大改的現象。使我們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更從實際出發,減少盲目性,增加自覺性,提高科學性。
實施管理方面:規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是確保城市規劃全面實施、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城市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應出臺一系列針對文化資源、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以及規劃設計實施管理辦法,保障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內容能有效實施與管理。
三、結束語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管理也將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下,我國的城市建設與管理發展應該堅持走科學發展、理性建設、建管并重之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城市特色塑造,為不同的城市樹立鮮明的城市名片、給人們一個美好和諧的生存家園是我們孜孜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仲利強.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5,31(18):27-28.
[2]盧濟威.論城市設計的整合機制[J].建筑學報,2004,(1):16-18.
[3]申連杰,常青.城市規劃管理問題透視[J]城鄉建設,2001,(3):7-8.
[4]宋振宇,陳琳.對城市規劃管理體系的思考與認識[J]城市規劃,1998(1):41-43.
[5]諾伯格•舒爾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尹培桐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 上一篇:省長體育局會議發言
- 下一篇:企業逆向物流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