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科學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8-31 09:33:00

導語:實踐科學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科學發展觀論文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認識的新飛躍。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我們只有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要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工作、研究問題,才能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強大思想武器

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國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用新的思想和觀點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講,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的觀點;強調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系統內部諸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思想;強調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的觀點。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在發展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運用,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為我們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形成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具體體現,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社會本質要求的思想;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發展的時代特征和必然趨勢,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富民安邦的新的遵循。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科學發展觀賦予黨的執政理念以鮮明的時代內涵,為我們黨更好地領導發展提供了新的遵循、新的思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完善黨的執政方略、健全黨的執政體制、改進黨的執政方式、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的戰略選擇。只有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的成效作為衡量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尺度,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上來,我們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科學發展觀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行動指南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重大的實踐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工作、研究問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把以人為本貫穿各項工作的始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要求我們:第一,把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素質高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要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努力把我國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支持。第二,把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實現發展的根本戰略。當今世界,人才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經濟科技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更加自覺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人才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為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施展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第三,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做任何工作,都要著眼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努力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當前,特別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抓好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民生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公務員之家:

把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貫穿各項工作的始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把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貫穿各項工作的始終,一是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全面發展的關系。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全面發展。但是,只抓經濟增長,不但不能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而且經濟增長也難以持久。二是必須正確處理協調發展與共同發展的關系。協調不是“劫富濟貧”、“壓快拉慢”,而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完善政策,掃除發展的障礙,落實“五個統籌”,從而促進共同發展。三是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只有始終堅持把握全局、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在和諧穩定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把可持續發展貫穿各項工作的始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重要資源和能源短缺、環境壓力加大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本途徑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必須抓緊建立和完善科學、全面地考核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把人口與計劃生育、環境與資源保護、生態安全與生產安全等因素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軌道,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