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
時間:2022-06-02 08:29:00
導語:老師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所達到的新高度。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實現的重大創新,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是多方面的,我們只有全面、準確的理解其重大意義,才能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第一個方面,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個方面,科學發展觀堅持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寶貴經驗,汲取和借鑒了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與當展理論的新成果,反映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及當代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
第三個方面,科學發展觀是實現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行動指南。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黨的*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第四個方面,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的解釋了發展的豐富內涵,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既合規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整體推進的發展,是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政治權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是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相統一的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對于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作出了統一的安排。
科學發展觀又深刻解釋了發展的價值取向,發展的核心,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為誰發展,靠誰發展這樣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闡明了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終極目的,這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謀發展、促發展、實現發展問題上一種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根本的工作路線的一種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研究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深刻的解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深刻的解釋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融關系,深刻的解釋了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對于怎樣發展作出了科學回答,提出了認識發展、謀劃發展、促進發展的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這樣就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為加快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正確的方法路徑。
科學發展觀還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的原理,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認為發展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有機聯系,全面進步、協調推進的總體運動過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我們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又要在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運籌、統籌兼顧的辯證法,堅持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與社會全面進步,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東部、中部、西部平衡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科學發展觀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是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加強我們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一種迫切的需要。我們只有牢固的樹立和認真的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夠提高、把握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正確的認識和妥當的處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問題,謀劃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
我們黨也只有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在謀劃發展和領導發展的過程中,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保持和體現我們黨的先進性,提高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正因為如此,同志指出,要緊密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進一步把全黨的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全黨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工作能力,抓住發展機遇,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 上一篇:學校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落實講話
- 下一篇:互聯網藝術巡禮理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