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科學發展觀審視心得體會
時間:2022-06-02 03:53:00
導語:學院科學發展觀審視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是我們國家、社會乃至單位科學發展的指南。也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不但是我國經濟建設宏觀指導的方略,也是高校教育得以健康發展的前提。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的今天,通過用科學發展的思維重新審視、探討學院的十六字辦院方針,自己又有了以下新的認識。
一、以“質量立院”,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凸現高校教育以育人為本的特色。
“百年樹人”,學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而“百年大計”又以質量為第一,對學院“質量立院”的理念,筆者擬從學生、教師和教輔三方面審視:
學生是學院的主體,他們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頭戲,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任務,而該任務的重點則地落在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上。學生培養質量的好壞,不僅僅關系到他們今后能否就業、能否較高水準地就業的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到學院為社會服務的程度、效果如何的問題。因此,學院的育人工程首先必需樹立質量第一、服務育人理念。學院對學生質量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操、合格的公民;其次,將學生培養成為有較好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社會建設者;第三,引導學生優秀潛能的開發,關注其個體的發展,培育其經營未來幸福人生的能力。最終達到既有利于社會、又有益于自身發展之目的。
教師是育人的主體,學院的質量工程與教師息息相關。教師是施教者,教師學術水平的高低、道德品質的好壞,將會通過其言傳身教帶給學生,其影響是直接且深刻的。所以教師的“身正”和“學高”十分重要,前者是能否施教的前提,后者則為效果好壞的條件。教師對社會的影響是通過學生間接地實現的,其作用的產生具有延時性與延續性兩個特點。因此,教育結果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學生一輩子,而且有可能影響到全社會,所以重視教師的質量便顯得尤為重要。不過與提高學生質量的相比,教師質量的改善要復雜得多,因為教師是成年人,世界觀基本成熟。在實施教師質量工程上,學院除了有相應的規章制度約束外,更多地需要對其主觀能動性的激勵。筆者認為對于教師,學院具體的服務目標,主要可體現在對其師德(亦應包括學術道德)、教學技能、學術水平三方面的培養上。青年教師是學院的未來,在培養中特別應當注意學院的建設目標與他們自身職業規劃的一致性。
教輔工作主要服務于學院的教與學,學生工作、教務工作、資料、行政辦公均在此列。教輔工作是學院工作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其工作具有面廣、事雜、量大等特點,該方面質量的提高最重要地體現在“敬業心”與“守職”上。細致、深入、熱情、耐心與守時是其具體考核指標。與教師不同,這部分同志的工作方式以坐班為主,改善其工作環境,使之得以安心、舒心地工作是學院領導必需須考慮的。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學院領導班子,以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目光把握辦學方向,以服務為根本,理清教與學習的辨證關系,統籌兼顧各方因素,以不斷提高師生的質量來增強學院的核心競爭力,求得學院的更大發展。
二、以“學術強院”,使教學與研究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學院的整體辦學水平。
我校以“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學院的辦學定位亦當如此。將教學放在第一位顯然是基于我校目前的辦學水平和師范本身的性質,而研究則應包括對專業學術的研究和對教學本身的研究兩大板塊。教學與科研是各自獨立又聯系密切、相輔相存的兩個重要方面。對“學術強院”理念,我作了如下思考:
教學是人類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手段,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他們將來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本錢,也是學院乃至學校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因此,抓好教學工作一直被視為學院的首要任務,建院以來歷屆領導對此均十分重視。但倘若學院的工作僅僅停留在以完成傳播與傳承文化為主的教學功能上,則學院將因創新的缺失而陷入低水平的重復,進而必將失去發展的動力,對此點的認識有大力提高的必要。
學術研究是學院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術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學科的基礎、學科的前沿,也可以是對提高教學本身的方法及水平的探討。學術研究既可以深化我們對已知事物的認識,也可以是對未知事物的探求。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和不斷進行新探索的過程。也正是基于這種在不斷探索中的創新,我們的精神與物質財富才會越來越豐富。一位善于思考與研究的教師,其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顯然會更大些,學生的最終歡迎度也會更大些。為此,我們應提倡全院教師都來做“學術型教師”。
貫徹“學術強院”的理念,我們就需要根據實情,一方面鼓勵并支持廣大教師、尤其是擁有教學強勢的老師能夠“錦上添花”,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獲得更大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為科研較強但教學水平欠佳的老師、特別是缺少教學技能訓練的青年教師,打上教學能力的補丁,使其科研的優勢能更好地與教師的職業與教學的內容相結合,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做到了這一切,學生滿意了,學院的整體學術水平也會得到提高。而學院服務于全體師生、進而服務社會的目的也必將得到實現。
三、以“制度理院”,建立協商制定與共同遵守的制度,保證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不同的是“規矩”由誰所立、因何而立,如何實施。在我國向民主化、科學化迅速邁進的今天,法律制度來之于民、服務于民已由愿望變成為現實。對學院“制度理院”的理念,筆者思考如下:
學院是學校的組成部分,也學院全體成員共同擁有的。因此,學院自身的規章制度便應該是由全院師生員工參與討論定立、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所遵守,而最終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它首先應是集體的參政意識與權利的集中體現,而不應被簡單地理解為是學院用來約束大家的規矩。就學院領導而言,則應為集體意志的執行者、集體約定的監督者和規章制度的帶頭踐行者,他們必須具有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角色意識。
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是學院得以科學發展的最基本保證,它與師生員工的自覺自律本就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兩個面。當學院全體成員的自覺、自律精神體現充分時,它便隱藏到了管理工作的背后,但作為底線它應該長存于每個人的心底。而倘若個別人違反了相應的規章制度,為了維護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它則必須體現出其剛性的一面。
規章制度,必然地帶有強制性。對于自律與他律的關系,筆者基于兩點認識:第一,規章制度應當內化而為每個約定者的自律,而不需要別人時時提醒遵守,這就要看行為個體的自覺程度與領導者日常工作的深入程度;第二,在個體不足以自律乃至違規時,強制其改正是必要的,但一個動輒便以規章制度懲治別人的領導,極有可能是日常的宣講工作沒有做到家。
總之,建立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是使學院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以身作則應是學院領導對規章制度的首要態度,其次應是公平、公正地執行規章制度,自覺維護它的權威性。當然,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去執行規章制度也是必要的,制度是人為的、更是為人的,制度執行也應帶有以人為本的特性,即便是處分,也必需本著與人為善“治病救人”的目的。
四、以“和諧興院”,營造融洽寬松的學習與工作環境,使師生員工心情舒暢。
古人曰“和為貴”、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和諧又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對學院“和諧興院”的理念,筆者試作以下理解:
建立學院的和諧,主要有四大關系需認真處理,它們是干群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同學關系。其中,做好第一點最重要的是領導要確實樹立服務群眾的觀念,要能做到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平等待人;第二,同事間的和諧應以互助互讓、互相尊重為相處的準則;第三,“尊師愛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根本,其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第四,同學間的和諧,既基于相互間的同窗之誼,又基于相互間的公平競爭。
學院如同大家庭,它需要關心、幫助每位成員個體身心的和諧。領導的關注應時時涉及學院肌體每個基本細胞的健康,因為細胞在特定時間、特殊情況下的異變可能影響整個肌體的和諧。因此,學院對全體成員的關注應該是細致的,它包括對每個成員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呵護,以及對他們親人的關心。并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獻出愛心,這樣有利于消除可能產生的隱患、并大大增強學院的凝聚力。
再次,竭力打造學院和諧發展的外部環境。它需要理清不同學院之間,學院與各職能部門之間,學院與社會之間的三大關系。第一,學院相互之間應該是平等、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互相支持與幫助;第二,學院與職能部門之間更多地體現為隸屬關系,共同為完成學校指定任務而努力,因此需要在和諧的氛圍中執行與協作;第三,學院與社會的關系不容忽視,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地培養人才,建立好和諧的社會關系與學生的畢業就業、與學院的發展都關系密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追求和諧不等于建立庸俗的、不講原則的社會關系,該關系應是健康、陽光和共贏的,也只有這樣和諧的氛圍才能保持長久。在堅持必需原則的前提下,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和諧的氛圍,是領導的責任,只有將個人、集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和諧的層面上,才能夠在尊重人本的前提下,最廣泛、全面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求得學院最大程度地發展。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筆者力圖以黨的*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鄧小平、論科學發展》的主要內容為導向,學習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目光,對學院的十六字辦學理念進行審視與梳理。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與重新解讀學院的辦學理念,自己進一步明確了服務宗旨,感受到肩上所擔負的發展重任,同時有了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也更堅定了自己對學院未來的信心。
- 上一篇:學院建設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下一篇:承包工程公司戰略管理論文